会议资讯

首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系列报道(二)

摘要:   近日,首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顺利开展了“城市考古的田野技术方法与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考古”阶段性课程。主讲人:刘建国研究员  8月1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讲授了题为《城市考古现场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的课程。考古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信息科学,城市考古空间信息获取的立足点正是考古本身。不论是全站仪、RTK的测量,还是航空摄影、GIS的建构,它们始终是服务于考古的


  近日,首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顺利开展了“城市考古的田野技术方法与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考古”阶段性课程。

主讲人:刘建国研究员

  8月1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讲授了题为《城市考古现场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的课程。考古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信息科学,城市考古空间信息获取的立足点正是考古本身。不论是全站仪、RTK的测量,还是航空摄影、GIS的建构,它们始终是服务于考古的。购买早期卫片、使用空间遥感技术都是考古获取信息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了这些方法,了解遗址与遗迹的分布,我们才能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出更完善的储备。刘建国研究员还向学员们介绍了一些新技术在城市考古田野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8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邓辉教授以《历史地理学方法在城市考古中的运用》为题进行授课。城市是高度异质化的文化功能区,它的形态具有传播特性。城市“秩序”的产生是早期人类敬畏自然的外现,当象征意义的中心建筑、整齐划一的街道平面、明确四至和朝向的封闭空间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只将眼光聚焦于它本身。事实上,城市形态和它周边的环境要素往往存在互动,自然地势、河流交通等都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延续与发展。而研究这些形态要素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相互关系等已不仅仅是历史地理,亦是我们考古的重要内容。此外,还着重强调对城市“古今叠压”的形态变化过程研究。学科间的交叉实际是一定程度的殊途同归,把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运用于城市考古之中,能使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一个城市的特性,从而为考古工作乃至后期的保护规划提供更多的思路与线索。

主讲人:邓辉教授

  8月18日上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副教授以《城市考古发掘与古建筑考古》为题,围绕城市考古与古建考古、古建筑布局与构造、建筑遗址记录术语与《营造法式》、建筑遗址揭露与记录方法、城市考古与古今重叠、数字化技术与考古应用等六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地面调查和考古发掘是两相汇通的,对建筑遗址的揭露过程中,除了观察遗迹的外观形制外,还需关注遗迹作为建筑工程的营造过程。考古发掘揭露的遗址,某种程度来说都是古代建筑工程的遗存,因此我们应了解与古建相关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加全息地揭露、呈现、记录,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在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更需时刻坚持考古的立场和标准。

主讲人:李志荣副教授

  同日下午,李志荣副教授以《与中国古代建筑史相关的几点常识》为题,从建筑史的角度入手,为学员们细致分析了与考古工作密切相关的古建筑知识与方法。在土木为主、砖石为辅的中国古建中,三段式是其独有特征。当我们去认识和记录单体建筑的特征(各部位和描述名词)时,也要注重和它相关的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的帝制时代,官式建筑的做法是政治的外延,它们和城址一样,都具有标榜等级的作用。这些建筑遗存具备古今重叠的特征。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当脚踏实地的发掘、记录和研究这些材料,然后贡献新知。此外,李志荣副教授还介绍了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在考古遗迹遗物的三维数字化记录方面所获得的最新成果,对考古信息的记录和提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员听课

  此外,来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聪、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孙明利、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蔡亚林、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田小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的古顺芳等学员分别进行了专题汇报,介绍了近年来在各自岗位上进行城市考古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思路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汇报人:王聪

汇报人:孙明利

汇报人:蔡亚林

汇报人:田小红

汇报人:古顺芳

  “城市考古的田野技术方法与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考古”这一阶段课程的开展,使学员们在该层面上对城市考古工作思路与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多的思考。我们期待,接下来的城市考古案例分析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启迪,为大遗址考古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讯息与借鉴。

学员听课

  作者:陈泽宇

  审稿:董新林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