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虎台遗址

摘要: 虎台遗址又名南凉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宁市西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公元414年,南凉为西秦所灭。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虎台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西宁历史的兴衰变化, ...
虎台遗址又名南凉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宁市西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公元414年,南凉为西秦所灭。
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
虎台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西宁历史的兴衰变化,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虎台遗址在我省的文化历史上有着十分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1]  。
1957年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台遗址,位于西宁市西郊城西区杨家寨,为公元4世纪的南凉遗址。原台共 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
《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台的东面有4个高七丈多的土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东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还有相连的6个小墩,不知何时所筑。
历史沿革
公元397年,河西鲜卑贵族秃发乌孤称西平王,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乐都(分属青海),史称南凉,领有今日甘肃西部和青海一部分。其弟秃发利鹿孤登基后,国力强盛,一度雄据西陲,虎台就是那时所筑。公元414年南凉为西秦所灭。现在登上虎台,西宁风光历历在目。
据《西宁府新志》记载,“虎台西去县治五里,有台九层,高九丈八尺”,“相传为凉王所筑,秃发傉檀太子名虎,或是其所筑,或曰将台,极盛时曾陈兵十万检阅”。
目前,尽管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有个别人在虎台下搭建违章建筑,使该遗址遭到了一些破坏。

 虎台,象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堡,静静地卧在西宁城西。

  公元397年,鲜卑族秃发部落盘踞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建立了地方封建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南凉创建者秃发乌孤,初依附于后凉吕光。后“务农桑,修邻好”,任用汉人,吸取汉族统治阶级的经验,巩固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公元397年,自称大将军,兼并鲜卑“乙弗”、“折掘”二部,乌狐自封“西平王”,立“太初”年号,史称南凉为十六国之一。以后南凉又进兵金城(今甘肃兰州)和青海湖一带,盛极一时,国势更强,乌狐改称“武威王”。公元399年正月,南凉迁都乐都,乌孤酒醉坠伤而死,其弟利鹿孤继位,称康王,七月迁都西平。公元402年3月利鹿孤在西平病逝,其弟秃发辱擅继位,自称凉王,立虎台(原名武台)为太子。辱擅为了显示武力,征召民间役工万余人,用近三年时间筑起一座高台,并以其子“虎台”命名。辱檀调动西平、河湟羌兵3万多人,征集兵马五万多,在虎台举行盛大阅兵式。故又称虎台为“点将台”。

  《晋书》上称虎台为“方亭”。《西镇志·地理》载:“虎台共九层,高九丈八尺,极盛时曾陈兵十万检阅”。民国蔡元本《青海分土志》记:“台之四周有高墩,四于直立,相距各一百二十丈,高七八丈,亦为当时伟大的建筑”。四墩指的是花将台,上中下腊柱台(现已不存在)。明代刘敏宽在《湟中记事》,清代李焕章在《虎台怀古》、民国时基生兰在《怀古》中均对其倍加赞赏。“虎台”被后人称为古湟中八景之一。

  为了保护这一历史遗迹,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为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城市规划,拟在虎台修建占地68.4亩的公园,内设仿古庭院、展览室,陈列文物藏品,使参观者既增加历史知识,又能登台感受“虎台”古风。

  


丝路景观/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