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介绍

价值特征

       克孜尔石窟是3 - 9 世纪开凿于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既是龟兹石窟的代表,也是佛教石窟寺从印度北传中国后,地域位置最西的一处石窟群,受到了印度、中亚乃至中原北方佛教艺术的多重影响,既可称作西域地区佛教石窟寺的典范, 又是印度与中原北方石窟的媒介。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由西向东的传播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即龟兹风格, 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

基本概况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遗存包括佛教洞窟及窟前建筑遗迹。佛教洞窟开凿于天山南麓渭干河谷明屋塔格山的山麓或峭壁上,南北走向的苏格特沟将山体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使洞窟自然形成谷西、谷内、谷东、后山四个区域。洞窟总体东西向绵延1 . 7 公里、在崖壁上分层错落分布。现存开凿3 - 9 世纪的洞窟3 4 9个1 0 3,壁画近1 0 0 0 0 平方米、少量造像及残迹、多处窟前建构筑物遗迹。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和多种洞窟组合形式。洞窟形制以中心柱式的“ 龟兹型窟” 最具代表, 壁画内容以佛本生、因缘故事等小乘佛教题材为主。石窟外崖壁上保存了多处柱洞、凿痕,为窟前木构建筑遗迹104。窟内发现了多种文字题记和文书(有婆罗迷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古文字),以及来自丝路沿线不同地区文献、钱币、织物、玻璃制品、金属制品、颜料、佛经、木雕、唐时陶祖等多种文物。

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克孜尔石窟作为建造于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1 0 5 的重要佛教石窟寺, 以3 - 9 世纪持续开凿于山崖的佛教洞窟遗存,展现了由丝绸之路的宗教交流而引发的佛教石窟寺这一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形式经西域地区的传播;保留了类型齐备的石窟寺洞窟形制,特别是以3 ~ 5 世纪的石窟遗存和窟内现存世界最丰富的小乘佛教佛传壁画、始创的“中心柱窟( 龟兹型窟)” 和“ 大像窟” 及僧房窟等石窟形式, 显示出强烈的“ 西来” 印记与龟兹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形成独特的“ 龟兹风格”, 对新疆以东的河西、陇右、中原地区及中亚的佛教石窟艺术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与此同时, 多种文字的文书、题记佐证了该地区在历史上共存过的多种宗教与文化的交流活动。

       3 世纪开始建造的中心柱式的“龟兹型窟”是克孜尔石窟形制方面的最大特色和创新,代表有38 窟等60 余个洞窟。该类型的石窟源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支提窟”,但在其基础上融合克孜尔当地砂岩的结构特点和中亚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等,使中心塔与窟顶相接起到支撑柱作用,并区分出洞窟前后室,形成了印度所没有的中心柱式石窟,也称“龟兹型窟”106。该种形制的石窟东传并显著影响了河西地区的敦煌石窟、中原地区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中早期的洞窟形制。

      4 世纪开始建造的克孜尔石窟“大像窟”是世界同类洞窟中现存开凿年代最早者。以47窟为代表的6 处石窟内置有大型立佛,佛像在10 米以上,称为“大像窟”。这种在开凿大像窟并在洞窟内雕塑大佛的传统对新疆以东地区石窟的开凿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了葱岭以西阿富汗等地区。

      克孜尔石窟保留了中心柱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佛坛窟、讲堂窟、组合式洞窟等洞窟形制108,成为现存中国石窟寺中洞窟类型最齐备的佛教石窟寺遗存。

      克孜尔石窟保存了丰富的3-8 世纪中叶佛教故事画遗存。其壁画题材和内容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释迦牟尼故事画为主,本生和因缘故事100 余种、佛传故事60 多种,反映出龟兹地区盛行的小乘佛教“惟礼释迦”思想。其佛教故事画内容之丰富,超过了印度和中国内地,见证了3-8 世纪龟兹作为丝绸之路天山南麓佛教中心的盛况。

       克孜尔石窟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以佛教为载体的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交流。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融合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印度本土风格的秣菟罗艺术,并有西亚因素,显示出明显的西来影响印记。早期(3-4 世纪)壁画中人物形象(如118 窟券顶天相图中的立佛、92 窟正壁的坐佛、47 窟左甬道入口上方的坐佛等)具有明显的西来风格,尤其是犍陀罗佛教造型艺术的影响;5 世纪的第83、84 窟壁画中的人物造型风格近似印度秣莵罗佛教艺术;公元6 ~ 7 世纪壁画人体造型曲线即“三屈法式”的增强,显示出印度笈多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克孜尔千佛洞壁画还出现了波斯萨珊王朝流行的联珠纹饰。克孜尔壁画中的这些外来影响有力地证实了丝绸之路上以佛教艺术为载体的多种美术风格的交融,并进一步东传至新疆以东,实现了西亚、印度艺术沿丝绸之路的东渐。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109与中原文献记载的流行于隋唐宫廷并波及整个东亚的西域“龟兹乐舞”相印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播。窟内外发现的多种文字题记和文书( 有婆罗迷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古文字)、克孜尔壁画所采用的青金石等大量源自波斯的颜料;2 0 7 窟( 画家洞) 波斯画家的形象;2 1 2 窟的叙利亚画家题记; 唐时陶祖等珍贵文物佐证了沿丝绸之路丰富的物产和多文化交流。经由其壁画所展现的龟兹民族的人种、服饰、信仰以及生产、生活与乐舞活动场景,可为业已消失的龟兹文明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壁画中龟兹地区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出古龟兹地区融合了中原和西域及本民族文化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连同上述佛教美术、音乐场景一起,生动再现了龟兹古国作为丝绸之路重要中转国的繁荣。

中文名
克孜尔石窟
外文名
  • Kizil Cave-Temple Complex
  • 地理位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拜城县
    年代
    后秦
    遗产区面积
    1798.48公顷
    价值载体要素
    3-9 世纪的349 个佛教洞窟及壁画、造像;窟前建构筑物遗迹;婆罗迷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文字题记和文书;出土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等,龟兹乐舞壁画
    历史年代
    公元3世纪~公元9世纪
    类型
    考古遗址
    所属国家
    中国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功能
    佛教石窟寺
    缓冲区面积
    9849.17公顷
    主要价值特征
    克孜尔石窟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由西向东的传播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即龟兹风格,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