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

摘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通过祭天活动以达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之祈福。一个时代展露的文化面貌与这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方式紧密相连,有关祭天的中国古代遗存不胜枚举,它们如灿烂星辰,彰显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智慧。12月29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通过祭天活动以达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之祈福。一个时代展露的文化面貌与这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方式紧密相连,有关祭天的中国古代遗存不胜枚举,它们如灿烂星辰,彰显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智慧。12月29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100余人,围绕“祭天与古代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为期2天的研讨和交流,试图通过考古学独特的视角,从这些物质遗存中复原出古人的生活方式,以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文明的演进。

“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 记者 陆航/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和神圣的祭祀仪式。宇宙观是不同时代人们对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知体系,宇宙观与社会治理观、核心文化价值观一起构成文明。宇宙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祭,祭天又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环。颛顼“绝地天通”是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从此君权神授得以确立,天帝的概念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果缺乏对中国古代宇宙观、祭祀天、地、人祖的形式、内容价值等深入的认知,我们也许就不可能明白中国文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接下来的2天,我们将一起探微索隐,上天入地,通过对良渚、红山、血池、天井岸、隋唐天坛、长白山、北京天坛等诸多考古发掘相关遗址的释读,通过对每一条文献的当代解读,努力走出一条从现象到规律,再到阐释规律的考古学路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在致辞中表示,“百神祭祀,天为至上”。祭天是古代国家由最高首领主宰的最为重大的礼仪活动。自上古到明清,祭天礼仪的程式虽有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则始终得以传承和弘扬。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创新和大发展时期,秦人在周人礼仪基础上首创了以畤祭天的郊祀制度,历经秦始皇、汉武帝的“封禅”大典,祭天之秩达到了如月如恒的高度。正是由于秦汉时期的典仪发展,为汉代以后祭天礼仪奠定了基础,这一过程佐证了华夏历史文明五千年不曾断裂的历史。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教授主持开幕式 记者 陆航/摄

  从“透物见人”的角度,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对于深化秦汉礼制、秦汉政治、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近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高度重视对表现古代精神、思想和礼仪方面相关考古遗存的发现与研究。2016年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队的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考古发掘,共确认相关遗迹包括各类建筑、场地、道路、祭祀坑等。对血池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印证了正史记载中关于在雍地开展的一系列国家祭祀行为,而且成为从东周诸侯国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祭祀活动的最重要物质载体和实物体现。尽管在诸如《史记·秦本纪》和《汉书·郊祀志》等古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载,但是以往一直没有发现其实物踪迹,通过对雍山血池遗址的考古工作,首次发现关于“畤”遗存完整功能结构,它以实际文化遗存印证了国家最高祭天礼仪活动功能区的存在,填充了既往整个雍城遗址唯缺郊外以畤祭天遗存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了雍城遗址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于文化内涵。

  2018年下半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与凤翔血池遗址遥遥相望的吴山祭祀遗址进行了发掘,在祭祀坑中发现了农具铁鍤和祭祀用的男女玉人、玉琮和配套用的青铜车軎、马镳、马衔、箭镞等器物。文献记载,在吴山附近,有祭祀黄帝的“吴阳上畤”和祭祀炎帝的“吴阳下畤”。而炎帝自古以来被人们尊称为“农神”来祭祀,铁锸农具作为特殊祭品在每个祭祀坑出现,可以推断这里作为祭祀炎帝的“吴阳下畤”可能性比较大。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盛行祭祀“五帝”,在都城雍城四周修建了密畤、鄜畤、下畤、上畤、称之为秦雍四畤。到汉高祖刘邦登基时,在秦雍四畤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北畤,称之为汉雍五畤。根据考古发掘血池、吴山这两个遗址的特点,不仅为寻找其余三个畤提供了线索,扩充了对汉雍五畤的研究,也对秦汉国家祭祀礼仪发展脉络有了清晰认识,对研究国家祭祀制度、中华文化整合发展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的古今之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100余人参会 记者 陆航/摄

  在世界范围内,祭祀一直是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中国的祭天文化是源于中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原始宗教意识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但伴随着的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坚持不懈地对宇宙的探索和天文观测。开幕式结束后,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大顺作《从祭天遗存的规范化看红山文化崇拜礼仪的制度化》的主题报告为开端,与会学者从从南方良渚文化到北方红山文化,从秦汉到隋唐以至明清,通过多学科的视角,探讨祭天是中华文明的特质之一,与古代埃及等其他文明祭祀某个神明显不同,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更突出天的理念,祭天即是祭地、祭人,祈望天、地、人在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中和谐共生。

  30日下午,与会学者将前往西安南郊和陕西三原天井岸村,实地考察汉代礼制建筑遗址和唐长安天坛遗址。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血池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