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的互证——第48期“敦煌读书班”

摘要: 2019年1月4日下午,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第48期“敦煌读书班”在兰州院部一楼文献研究所阅览室举办。来自青海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简牍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以及敦煌研究院各部门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期读书班以“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的互证”为主题,由青海师范大学米海萍教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 ...

2019年1月4日下午,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第48期“敦煌读书班”在兰州院部一楼文献研究所阅览室举办。来自青海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简牍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以及敦煌研究院各部门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期读书班以“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的互证”为主题,由青海师范大学米海萍教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分别作题为《柴达木盆地出土文物与魏晋南北朝青海丝绸之路》《悬泉汉简与汉代交通》《敦煌石窟“西夏艺术风格”献疑》的演讲。分别由兰州财经大学高启安教授、甘肃省简牍博物馆肖从礼副研究员、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敦煌文献研究所赵晓星研究员主持评议。

(青海师范大学米海萍教授)

米海萍教授首先介绍了柴达木盆地血渭一号大墓出土的一大批文物,文物有来自中原和西方的,其中以丝绸为大宗,还有彩绘棺木板、“开元通宝”、宝花纹铜镜、漆器、金银器、铁器、陶器、木器、古藏文木简牍、道教符箓、以及东罗马金币、波斯蚀花肉红石髓珠、大食织锦等珍贵物品。而究竟谁为此墓群之主人?米海萍教授通过对都兰墓葬群范围及其周围古城遗址分布、出土文物的历史时代的分析,认为从南北朝至唐中晚期数百年的里,活跃于青海草原并建有相对独立政权的吐谷浑在地望和时间上都与此相吻合。此外,通过梳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四条具体路线,指出在吐谷浑国时期,处青海高原“形胜”地呈网络状的交通路线活跃而畅通,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枢纽和中转站。在五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数百年间,青海丝绸之路发挥了“五岔路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青海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开创了游牧民族商业化的风气和游牧民族定居的先例,为元明以来青海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和多元宗教的发展做出来巨大贡献。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简牍学整理与研究,在这次讲演中,他完整地梳理了简牍研究之缘起,详细介绍了悬泉汉简之由来和其形制、书写制度和材质以及其出土地。悬泉置作为官方驿站,是汉代交通系统的最高级机构,是丝绸之路上唯一确认并经过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悬泉汉简作为悬泉置日常运行的档案文书,为研究与认识汉代丝绸之路交通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

学术界对西夏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在这繁荣背后,仍有许多遗留问题值得大家继续探讨,杨富学研究员便以敦煌石窟的“西夏艺术风格”的界定究竟以何为标准提出了疑问。首先,杨富学研究员梳理了学界以往对西夏石窟的断代和分期,接着从莫高窟409窟供养人“回鹘王”形象及供养人北侧回鹘文榜题、西夏与回鹘在敦煌地区的活动历史、藏传佛教传入西夏社会的时间、西夏文的流行年代以及银川山嘴沟石窟西夏壁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学术界所谓的敦煌石窟“西夏艺术风格”缺乏立论依据,尚需要认真的研究与界定。

对几位学者的讲座,与会学者纷纷发表个人意见,提出了多种不同意见和诸多宝贵建议。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