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2018年度业务交流汇报会

摘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2018年度业务交流汇报会2019年1月17日至18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京组织召开2018年度业务交流汇报会。会议安排11位业务代表围绕院文物政策与基础理论研究、古建筑保护与遗址规划、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教育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六大业务领域,介绍了2018年各自业务领域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进展。会议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

 herithing 世界遗产之声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2018年度业务交流汇报会

2019年1月17日至18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京组织召开2018年度业务交流汇报会。会议安排11位业务代表围绕院文物政策与基础理论研究、古建筑保护与遗址规划、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教育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六大业务领域,介绍了2018年各自业务领域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进展。

会议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马清林,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郭宏,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季、研究员李化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关建光,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侯卫东、詹长法、李均明、沈阳进行项目成果点评。点评专家认为,此次汇报交流项目整体上选题角度、研究方向把握较好,体现出从小到大、由具体而宏观的研究路径。对各业务领域发展专家们也提出建议:文物政策与基础理论方向应紧扣主题,在文化遗产综合管理方面,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对策方案,如试点推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央地共建模式,重点围绕中国文物保护利用核心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应用性政策发展路径设计思路;古建筑保护和遗址规划方面应县木塔保护监测基础工作较为扎实,应注意利用好既有经验和发挥既有成果作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框架合理、主题鲜明,应注重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突出红色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的精准性;文物保护修复科技方面项目成果创新性、系统性较强,体现出科研团队长期持续的将科研与文物保护实践有机结合的应用型研究导向,建议基于研究成果,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发大型文物保护装备,进一步开展保护修复材料耐久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世界文化遗产方向利用数据理解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较为直观地解读了“谁”、“如何”等问题,下一步应面向未来增强对“为什么”的研究分析;国际文物保护合作交流方面柬埔寨国际合作保护项目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但应积极搭建国内外开放平台,拓展历史、艺术方面的专业力量,考古研究贯穿文物保护实践的始终,促进柬埔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国内专家。塞尔维亚巴契遗址申遗指导项目成果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国际视野和高度,但应加强对当地多元文化、政治、宗教、历史研究,面向发展的未来,明确遗产申报定位;教育培训方向较为系统地梳理回顾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培训项目的策划与思考,下一步应加强借助培训项目整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外资源,形成品牌。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在致辞中表示,召开年度专题业务交流会的目的在于,促进我院业务工作的跨学科、跨专业交流分享,为促进符合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系统性融合提供范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业务交流汇报会将长期化、制度化,并以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明确院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培育承担重大任务的科研创新团队,造就一批领军人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乔云飞分段主持会议,院100余名科研业务人员参加交流会。

现场传真

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管理比较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和意大利阿匹亚古道为例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一期合作项目负责人,于冰介绍了《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管理比较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和意大利阿匹亚古道为例》研究成果。为促进资源融合、文物管理工作融合、社会发展融合,本项目以内部管理、外部竞争等问题为导向,从现实需求出发,开展中国大运河、意大利阿匹亚古道文化线路综合性研究。重点从国情维度、路径维度、工作维度,开展了双线遗产保护历程、保护与修复、展示利用与社会认知、文物管理体制宏观等方面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我国以分散型管理模式为主,意大利以综合集中型管理模式为主。于冰着重强调了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划分,尤其是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意大利在不断调整和改革,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敏感性,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为意大利根本国策。

专家点评:

刘曙光:国际比较研究因各国国情、社情、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容易出现研究成果不实用、说不透的现象。本项目选题角度、研究方向把握较好,体现出从小到大,由具体而宏观的研究路径。尤其是阿匹亚古道和大运河淮安段的各种境遇,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和意大利两个文明古国、两个文化遗产大国在文化遗产方面国情、管理治理能力、法律、社会组织、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综合集中型的管理模式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不同,宏观层面具有参考价值。建议重点应紧扣主题,意大利在文化遗产综合集中管理方面,将最优质最能代表古代西方世界文明高度的文化遗产全部在中央政府管理之下,值得深入思考。因此,下一步项目结论部分应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对策方案,如试点推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央地共建模式。

詹长法:大运河、阿匹亚古道作为文化线路,在历史上建造年代、目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项目成果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下一步应注重对文化线路的解读和重构,尤其应重视文化线路作为将不同人群在一定时期的交流方式和保留下来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意义。

汇报人于冰

点评专家刘曙光

点评专家詹长法

2

符合国情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初步思考

曹兵武研究员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符合国情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的初步成果。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前夕,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课题研究立足于大国情背景之下,通过基础国情的全面梳理,对形势国情的系统分析,结合国际比较研究,探索新国情、互联网等新形势下的文物保护利用面临的关键问题、难点,并提出基本发展路径设计以及对策建议,促进文物工作融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点评:

刘曙光:作为应用性、政策性非常强的项目,项目组前期研究在“国情”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重点应放在策略与路径研究方面。因此,项目组应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作为基本框架,着重梳理分析决定中国文物工作保护利用基本面的重点方向、关键难题,发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平台作用和项目组织方的作用,提出具体应用性政策建议。

柴晓明: 建国以来,中国的文物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但今天项目组应该紧密围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基本要求和焦点问题(如文物保单位等制度的优化完善),加强国内外合作,设计出中国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汇报人曹兵武

点评专家刘曙光

点评专家柴晓明

3

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工程所顾军介绍了由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组在了解大别山区革命文物概况基础上,分析时代背景、编制背景。规划范围涵盖整个大别山区域,跨越鄂豫皖三省,以大别山区河南新县、湖北红安、安徽金寨三个县市为核心, 通过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价值体系及其载体构成分析,以及革命文物及其区域现状综合评估,提出了全国重要的革命文物集中区、全国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定位和具体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策划内容。

专家点评:

傅柒生:规划主题鲜明、框架合理、资料丰富、特色鲜明。但应注重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突出红色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的精准性。突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性、代表性、教育性、体验性、真实完整性。同时,表述应更加科学、专业、客观、严谨。

汇报人顾军

点评专家傅柒生

4

超临界CO技术在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清洗去污及脱水干燥应用开发研究

胡凤丹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阶段性成果。本项目以超临界CO的技术优势、海洋出水饱水木材保护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开展超临界CO技术在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清洗、脱水干燥及效果评估等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超临界CO技术对出水木质文物清洗干燥效果良好,且杀菌、干燥同时完成,缩短处理周期,超临界CO技术的应用可以探索建立古代沉船的一整套绿色清理方法。

专家点评:

李化元:国内以往在出水文物保护方面的传统脱水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本项目引入超临界CO脱水技术,试图寻求新角度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这种思路是值得称赞的。建议下一步深入开展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等对木质出水、出土文物的影响程度、因果关系研究。建议基于研究成果,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

马清林:CO是廉价、易得、无毒、无污染、更容易分离和提取的物质,超临界CO流体也被称为“绿色超临界流体”,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研究结果具有好的应用前景。木材的清洗干燥需要大容积和敞口的设备,超临界CO技术对容器压力指标要求非常高。建议争取院或国家科技专项经费支持,研发大型文物保护装备,与有能力团队合作开展研发,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应用。

汇报人胡凤丹

点评专家李化元

点评专家马清林

5

古代岩土建筑遗址保护修复材料研究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万人计划”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黎介绍了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本项目以石质文物常见病害和加固问题为导向,开展了凝灰岩、砂岩、石灰岩石质文物渗水裂隙加固材料综合研究与应用实践。以病害类型、裂化机理研究为基础,开展了水硬性石灰灌浆加固材料的灌浆试验、保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水硬性石灰材料在修复大裂隙(裂隙宽度>3mm)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李黎重点分享了灌浆材料纳米化和微裂隙注浆修复工艺的展望,着重强调了石质文物需要抢救的地方很多,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紧跟时代需求,慎重地、科学地开展保护工作。

专家点评:

黄克忠:项目成果创新性、系统性较强,体现出科研团队长期持续的将科研与文物保护实践有机结合的应用型研究导向。石质文物的加固理念和价值评估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利用传统材料作为加固材料,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方法,并将纳米化研究定为下一步主攻方向。项目研究成果较好地回答了文物保护材料的必要性与有效性问题,应进一步开展保护修复材料耐久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郭宏:保护修复材料的确定与保护原则的理解密切相关,项目成果体现出了对文物原材料原工艺的尊重和保护,材料筛选的兼容性、环境适应性原则。本项目以大量石质文物的石材物理性质研究为基础,有效解决了一些石质文物保护典型问题。建议下一步在总结保护材料研发与应用的同时,注重保护效果的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估,力求取得新突破。

汇报人李黎

点评专家黄克忠

点评专家郭宏

6

中国援外保护修复项目——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柏威夏寺

文物保护工程所黄雯兰介绍了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目基于吴哥地区文物古迹的全面调查和评估,确立柬埔寨国际文物保护工程三期对象为王宫遗址。项目组系统梳理了吴哥古迹王宫遗址已有考古、修复资料,针对王宫遗址开展了建筑结构和残损现状、石质文物现状等初步勘查。确定了项目范围以王宫遗址周边围墙为修复及考古边界,具体包括空中宫殿主体建筑及院内围墙内多处平台及砖石结构的建筑遗址、水池、院落的西南、西北两座塔门、院落围墙等。通过可行性分析,论证了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指标,进而提出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后续实施的初步计划及工作设想。

2014年12月,中国和印度被确定为柏威夏寺保护项目联合主席国。2016年,第二届柏威夏寺协调委员会全体大会上,柬埔寨副首相索安提出中国承担柏威夏寺I, II , III 号塔门的维修工作。为此,2016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与支持下,项目组先后开展了资料收集、地形和建筑测绘、建筑残损现状调查、建筑地基与基础勘察、考古初步调查、石质文物调查等前期基础工作,承担了柏威夏寺国际保护中国主席国前期工作和柏威夏寺国际保护中国主席国履职工作。研究成果可为柏威夏寺I、II、III号塔门修复项目可研和立项提供支持。

专家点评:

李季:柬埔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项目进入新阶段,按照国际项目管理要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经验,一方面纵向兼容以往国内外工作成果,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文物保护工程与考古工作的整体性,确保项目质量和研究成果水平;另一方面横向兼容,搭建国内外合作平台,积极吸收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专业、学术力量。

刘曙光:柬埔寨国际合作保护项目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王宫遗址项目我们是积极的参与者,柏威夏寺项目,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统筹协调,谋划柏威夏寺整体保护利用的总体情况。下一步应积极搭建国内外开放平台,拓展历史、艺术方面的专业力量,考古研究贯穿文物保护实践的始终,打造精品成果,促进柬埔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相关专业的国内专家。

汇报人黄雯兰

点评专家李季

点评专家刘曙光

7

用数据理解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燕海鸣结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用数据呈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面貌。通过近些年的工作调研和公众需求数据分析,解读遗产地谁在管理、如何管理、谁在旅游、谁在关注、如何关注、关注什么、如何呼应。燕海鸣着重强调用数字理解遗产,关键不在数字,而在于数字背后所体现的“现代性”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积极搭建专家、遗产地、媒体、公众交流沟通平台,呈现公众需求的完整的、全面的世界遗产信息“共享”,而不是“独享”的专家圈。

专家点评:

孙华:本项目通过数据,并基于历史学角度,从谁、什么、如何三个方面考虑,呈现并理解世界遗产,选题很好。下一步应面向未来增强对“为什么”的研究分析。应完善理解世界遗产吸引力与可持续性问题,分析眼前的世界遗产为什么很重要,理解世界遗产价值,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汇报人燕海鸣

点评专家孙华

8

以技术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关于塞尔维亚巴契遗址申遗指导项目的一点思考

吴婷介绍了项目组阶段性成果。根据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塞尔维亚文化与媒体部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内容,双方在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上开展合作交流。为此,2018年4月,国家文物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塞尔维亚巴契遗址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合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负责协助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申遗团队的申遗工作,并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和技术支持。为此,项目组在资料翻译梳理基础上,从欧洲和北美文化区的文化遗产、体现人地互动的文化景观、应对自然不利因素的文化景观等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及与塞尔维亚本国类似遗产对比分析,初步评估巴契遗址申报条件。进而从应对人与自然的不利因素,营造安全栖息地(标准V),见证了动荡历史背景下多元民族文化传统的包容与融合以及文化韧性(标准III)方面开展了巴契遗址的申报策略与思路研究。

专家点评:

沈阳:项目成果丰富,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高度。但应加强对当地多元文化、政治、宗教、历史研究,面向发展的未来,明确遗产申报定位。

詹长法:项目组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性、政治与宗教层面的多样性,加强与塞尔维亚方面的合作,找到巴契遗址真正的历史价值。

汇报人吴婷

点评专家沈阳

点评专家詹长法

9

2018年应县木塔保护研究工作汇报

该项目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持续开展的重点保护研究工作,文物保护工程所崔明介绍了项目阶段性成果。本项目在收集整理历史测绘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自副阶至屋顶十一个部分的构件调查登记、编号设计工作,以及东南角台基等部位的勘察工作,研究成果统一了构件名称、校核了各类文献中斗拱类型等数据,形成了初步基础数据库。为保障基础保护研究工作,促进木塔保护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专家点评:

侯卫东:应县木塔从结构到研究以及理念,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本项目的核心在于重新构架一个木塔完整的体系信息系统,保持古塔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保护、管理、研究提供支持。建议信息系统中关注构件空间信息,注重持续监测分析,加强数据连贯性与互通性和数据解读。

关建光:本项目总结梳理了前期历史研究成果,通过长期研究,项目组对木塔结构具有一定的深刻认识,基础工作较为扎实。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应县木塔结构加固研究和长期监测,以变形明显的二层和三层为重点,抓住关键部位核心问题,厘清倾斜原因。同时,注重现场调查,分析总结历史监测数据和测绘图纸等资料,建立永久的观测点,加强对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完善永久监测系统。

汇报人崔明

点评专家侯卫东

点评专家关建光

10

基于培训视角的文化遗产防灾减灾

教育培训学院张晓彤介绍了文化遗产防灾减灾方向的培训整体情况。为弥补防灾减灾方向培训空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的传播与研究,重点从必要性、可行性角度出发,在调研国内、国际层面文物防灾减灾发展情况基础上,开展了培训课程研发、课程与师资体系、项目实施以及中日培训分析。

专家点评:

侯卫东: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该培训项目涉及培训调查、组织、反馈等阶段,课程设置涵盖了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从体系到类别到各种灾害应对等层面。建议持续开展此领域培训工作,并根据灾害类型开展专项培训(如防震)。

詹长法:较为系统地梳理回顾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培训项目的策划与思考。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培训项目,但是能看到对问题的认识、研究思路以及寻找到解决路径。从培训角度的防灾减灾专题,实际是一个培训项目系统清晰的策划、思考过程,也可以体会到培训中心发展成教育培训学院历程。应借鉴国际风险管理模式(如意大利风险评估体系),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将重大灾害等的基础资料形成文化遗产风险地图,进而开展风险评估。同时下一步应加强借助培训项目整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外资源,形成品牌。

汇报人张晓彤

点评专家侯卫东

点评专家詹长法

11

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2011创新)工程实施情况及阶段成果

该项目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协同单位承担的教育部协同创新工程项目,文献研究室(图书馆)郑子良介绍了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作为协同单位参与简帛研究、文字文物保护工作任务,重点承担完成了“肩水金關漢簡整理”、“銀雀山漢保護、整理與研究”、“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编辑” 等工作,同时举办了两届全国“出土文献保护整理培训班”和系列学术研讨会,促进人才培养交流、文化普及与宣传推广。

专家点评:

李均明:出土文献项目结项时在创新工程中成绩较为突出。但全国简牍数量众多,现有专业人员和业务数量比例严重不符,专业人员紧缺。下一步希望借助创新工程的持续开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形成适当补强古文献研究队伍规模。

汇报人郑子良

点评专家李均明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作者:herithing

更多信息...

柏威夏寺Temple of Preah Vihear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