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观展手记

摘要: 去年底,在做2018年最后一期《航海博物资讯》时看到了青海省博物馆的这个展览信息。恰巧春节期间在青海,故抽出半天时间参观了展览。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新宁广场东侧。沿着大台阶拾级而上,远远就看到了“唐蕃古道”的临展指示牌。上了二楼,穿过冗长的、几乎密不透风的“青海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终于来到了临展入口。入口门厅处,绛红与深蓝——两种对比鲜明的主色调映入眼帘,一种远道而来的念想瞬间充盈内心

去年底,在做2018年最后一期《航海博物资讯》时看到了青海省博物馆的这个展览信息。恰巧春节期间在青海,故抽出半天时间参观了展览。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新宁广场东侧。沿着大台阶拾级而上,远远就看到了“唐蕃古道”的临展指示牌。上了二楼,穿过冗长的、几乎密不透风的“青海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终于来到了临展入口。入口门厅处,绛红与深蓝——两种对比鲜明的主色调映入眼帘,一种远道而来的念想瞬间充盈内心。

▲七省区精品文创展品展示区

这是青海省博物馆首次牵头举办的跨省区大规模文物精品联展。展览共汇集了来自陕西、甘肃、四川、宁夏、新疆、西藏、青海七省区10家文博单位的200余件文物精品,力图将“唐蕃古道从历史的余味具象化到了看得见的当下”。参观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是一部用心之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留下了主创人员思考的痕迹。


千年唐蕃古道沙盘

一、“古道文化”时空跨度的诠释

唐蕃古道,是从唐朝都城长安经今甘肃、青海,通达吐蕃都城拉萨的驿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陆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重要通道,全长3000余公里,其中有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

公元七世纪初,这条伴随唐和吐蕃王朝建立起密切关系而形成的著名古道,承载着双方使臣往来、政治联姻、经贸交流、文化传播,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南道路网的组成部分。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京杭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址一样,唐蕃古道历史源远流长,辐射面广,文化含量丰富,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跨度的展示主题。

展览如何呈现古道主题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这几乎当下是涉及“丝路”、跨文化主题展览都要思考的问题。而展厅入口处矗立的唐蕃会盟纪念碑——开元会盟碑提供了答案。

历史上,公元733年由金城公主提请唐蕃在赤岭(今日月山)划界立碑,进行互市。现实中的会盟纪念碑既是一个划分地理空间的界碑,也是唐蕃关系发展的标志。挪用到展厅中,颇有用心地将其位置设计在展厅“中缝”处。

▲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展标

整个临展厅以此为界,形成东西分布、两面对称的平行空间。在此空间布局中,唐蕃古道的时间线性与空间切分呼之欲出。

▲前言

从文本上看,“唐蕃古道”的展览结构共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唐蕃古道的缘起;

第二部分:唐蕃古道的政治关系;

第三部分:唐蕃间经济往来;

第四部分:唐蕃古道文化交流;

第五部分:唐蕃古道的影响。


叙述时间上,展览体现出鲜明的线性特征

一方面是大框架,从古道缘起到历史发展再到“古道今貌”,按照“正叙”的节奏,以三段论的模式相对完整呈现了古道的“古往今来”。

另一方面是每一部分的内容,也是遵循了历史的时序,比如缘起部分,追溯了隋唐之前西北交通以及隋唐各朝与吐谷浑国的历史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政治关系、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这三部分看似是展示唐蕃古道文化的几个并列剖面,实质上还是隐含着古道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历史的承接顺序。

比如正是伴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蕃和亲、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蕃和亲,直至提请唐蕃在日月山划碑会盟等标志性历史事件,唐蕃友好达到了历史高点,从而为唐蕃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蕃古道的影响

有意味的是,展厅中以会盟碑石为界,将第一部分古道的缘起、第二部分唐蕃的政治关系两部分内容安排在其右边,即东边的展厅。

暗示了这一部分的叙述空间以内陆中原为主,多媒体投影在不同单元投出了“西安”、“天水”“临夏”等字样,所谓“唐蕃古道”中的“唐”有了对应。

石雕胡人像


文物展示方面,配合每个展示单元,展出陕西省、宁夏、甘肃等地博物馆的文物,以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为重点展品,其中各种材质各种姿态的马令我难忘。

展览结构的另一半,诸如唐蕃经济往来、古道文化交流等被安排在会盟碑西端,喻示基于政治稳定、唐蕃友好基础上的经济贸易、文化制度的叙述空间是以青海向西、吐蕃为主,多媒体投出“西宁”、“拉萨”的字样,文物以充满青海特色、西藏风情的藏品为主,比如唐卡、吐蕃文写经、佛像等。

如此切分了唐蕃古道的发展阶段与线路分段,并突显了古道沿线重要的城市。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由此想到2018年3月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到的“万里茶道”。展览的大结构也是非常清晰:万里茶道之中国部分,以及欧洲部分。内容上与此对应,茶叶贸易,可以分为茶叶输出前与输出后,前者以国内产茶、制茶的区域叙述为主,后者以到达异域后的传播、影响展开。

对于诸如茶道、海丝等线性文化、以及中西交流跨文化交流主题展览的结构,地理分界、历史交往无形中对展览结构形成观照,隐含着一个两段论的空间模式:

中原—西域,

东方—西方,

内部—外部。

这几乎成为一种通用的结构方式。但如何在这个通用版本中做出亮点,则事关创意。“唐蕃古道”中会盟纪念碑的运用即为创意。

▲唐蕃古道的缘起

在内容上,会盟纪念碑作为历史上唐蕃关系的标志物证,以醒目的姿态标识着唐蕃友好的高点,犹如展览的眼睛。

叙述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既承接着上篇政治联姻的发展,又开启了下篇经济、文化、制度的辐射面,贯通了东西两厅的内容,犹如叙述的枢纽。更重要的是,在展览结构上,这是一个富有隐喻色彩的元素。

▲彩绘卧陶俑

正如历史上唐蕃两族的交互往来,以碑为界在此汇合也在此分离。展览中古道文化的诠释在此切分,也在此连接。切分得自然,不生硬不突兀,避免了结构的跳跃;连接得流畅,不平淡,避免了节奏繁冗拖沓。甚至从实际功能上,还完成了展厅布局的问题,体现了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巧妙融合。

二、舒适得体的表达形式

回来很多天。这个展览一直在我脑海里。我想自己是被什么东西打动了。细想,是一种舒适得体的表达方式。

唐蕃古道全长3000余公里,其中有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这个展览也是由青海省博物馆原创打造。众所周知,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区域,藏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西藏文化是青海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蕃会盟碑

展览的形式设计,因地制宜,精心构思,在色调、造型、空间构件、图文展板纹饰设计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藏族文化元素。前文提及临展入口的门厅,绛红与藏蓝对比强烈的色调令人难忘。

在藏族文化中,基于宗教对世俗审美的影响,藏式建筑装饰中习惯大面积使用纯度高、对比度强的颜色,以质朴、纯净而艳丽的色彩装饰呈现出热烈单纯的景象。

其中红、蓝、黄等是常用的颜色。

绛红色的展墙令人联瞬间想到塔尔寺的外墙,以及虔诚的藏传佛教僧侣所穿的绛红色袈裟。

绛红色表达了一种修行的执念,也无声地提醒我:这是在青海!这是在高原!此时此地,我是在唐蕃古道的中端——青海省与历史相逢。

七省区参展的各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出现在出口的位置上。

与之前所见的临展文创不同的是,这些美轮美奂的文创品不是商品,而是展品,作为展览的最后一个“展项”——被精心布置,放在橱窗中展示。橱窗造型,仿照藏族建筑的窗式:梯形,窗户上方有白色的饰带。

本地的观众,尤其是藏族观众看到橱窗会感到亲切。同样,板块文字的形式设计,以藏蓝色为背景,图样纹饰具有藏式织锦的特征,令人想到唐卡。

▲藏式建筑场景

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愿景对文博领域的影响,“丝路”主题的展览正逢其时,促进了跨城市、跨省区、跨区域、跨国家联合办展的模式。联合大展会在参展单位之间陆续巡展。每个参展单位以展览基本框架为基础,结合各自主题、馆藏以及表达诉求进行调整设计。

这个过程中,如何融合本地文化,突显地域特色,也是展览的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期、沿线不同的区域,在行船开洋、贸易商品、文化聚合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今天的博物馆在诠释过往时从本地资源中汲取养分,将会赋予展览鲜活的生命力,绽放别样的光彩。

此外,展览之所以令我难忘,唐诗是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一进展厅一眼看到了令狐楚的《少年行》,这是一天前他在奶奶的生日宴会上背诵的,尤为激动。

参观过程中,发现在每个展示单元中都有以“河湟”为主题的唐诗。古典文学史上,边寨诗在唐朝发展到顶峰,数量上几乎是各代边寨诗的总和。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写过边寨诗。边寨诗的意象宏阔,意境壮美,基调或慷慨或苍凉,在唐诗中诗独树一帜。

“唐蕃古道”的主题下,以唐诗贯通文脉,文史相融,深厚灵动;既为传统的图文版增添了诗意韵味,又与时代背景之盛唐气象相呼应,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上述种种,包括多媒体技术的节制运用,皆为点睛之笔,凝结了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智慧。

▲数字魔屏

参观结束时,我在门口领取了一张临展折页作纪念。封面主色是藏蓝色,以手绘方式勾勒出“唐蕃古道”:一端是层层叠叠的大雁塔,一端是屹立高原的布达拉宫,中间长长的路线,路上骑着骆驼牵着马的旅人,相向而行。线条简洁,意蕴深远。

非常喜欢印在折页上的几句话:金玉绮綉,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这是对唐蕃古道的诠释,也是自己参观心情的写照。

从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展览的信息时就期待相见。当这一刻来临时,她给了我沉甸甸的收获。这收获不仅关乎知识和专技,还有一种心性相契的美好,难以用语言描述。还有什么比远道而来、不虚此行更欢好的相见呢?

▲千年唐蕃古道沙盘


订阅2019年中国博物馆杂志,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喜欢点右下角·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3319995230@qq.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青海省博物馆

塔尔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