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案例

遗产视野丨“君临城”杜布罗夫尼克:从战场走向网红的世界遗产地

摘要: 从北京出发花了近20小时,终于在午夜时分步入城中,带着旅途的困顿穿过城门,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斯特拉敦大街光可鉴人,远处教堂的塔尖隐入夜空……若不是街角还在喝酒狂欢的游客,真以为是穿越到了中世纪,顿时困意全无,爱上了这座城。杜布罗夫尼克素有“亚得里亚海的明珠”之称,从13世纪起,这里就成为地中海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虽然在1667年的地震 ...

从北京出发花了近20小时,终于在午夜时分步入城中,带着旅途的困顿穿过城门,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斯特拉敦大街光可鉴人,远处教堂的塔尖隐入夜空……若不是街角还在喝酒狂欢的游客,真以为是穿越到了中世纪,顿时困意全无,爱上了这座城。


杜布罗夫尼克素有“亚得里亚海的明珠”之称,从13世纪起,这里就成为地中海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虽然在1667年的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坏,但杜布罗夫尼克古城里仍保留了大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教堂、修道院、宫殿和喷泉。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全球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之一。20世纪90年代古城在武装冲突中损毁,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其为重点,协调组织了重大修复计划。


媲美威尼斯,从难民避难地到亚得里亚海上的明珠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这里是人间最像天堂的地方;英国诗人拜伦说,这里是亚得里亚海的明珠……这得归功于杜布罗夫尼克人,他们一千多年的悉心建设,终将这处海滨石岛磨砺成耀眼的明珠。


图/修建于山海之间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


公元七世纪,亚得里亚海的东岸,由希腊人建立的埃皮道鲁斯城受到了斯拉夫人的破坏, 城里的难民逃亡到附近一个名叫劳斯(Lausa)的石岛上重新建立了一座城镇;后来这座城镇被罗马人所占领,并命名为拉古萨(Ragusa);在拉古萨对岸的大陆上,斯拉夫人也建起了一片居民区,由于当地有大片的杜布(意思为橡树),他们便给这块土地起名叫杜布罗夫尼克,两座城就这么隔着一条窄窄的水道,对峙了几百年。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末,两地的居民填平了两城之间的水道,两座城市合二为一,中部地势低且平坦的区域为填海而成,南北两侧沿自然地势逐渐升高,全城形似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

图/早期拉古萨、杜布罗夫尼克,及填海区位置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自由独立是杜布罗夫尼克人一直的向往,至今在城门上,还刻着他们的信条:“即便用全世界的黄金也买不来自由。”早期的杜布罗夫尼克曾经历过拜占庭和威尼斯的统治,十四世纪中期,这座城市成为一座相对独立的城邦国——拉古萨共和国,通过依附匈牙利王国,挣脱了威尼斯的管制。随后的几百年里,拉古萨共和国凭借着行贿进贡的外交手段及见风使舵的外交策略,在面对邻国列强时依然保持了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坚固的城墙是确保城市安全独立的重要因素,杜布罗夫尼克城墙始建于公元八世纪,随着城区的扩大,城墙也不断扩建,直到十六世纪才定型。

图/杜布罗夫尼克城墙,现有的城墙长1940米,厚5米,高22米,全用条石砌筑而成。

图/杜布罗夫尼克临海一侧的城墙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凭借高超的外交手段和经商天赋,杜布罗夫尼克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城市的财富主要源于海上贸易,当时杜布罗夫尼克拥有的商船和舰队船只超过500艘,不仅辗转于欧洲各大港口,甚至远至北非和小亚细亚,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加之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杜布罗夫尼克在艺术、建筑、文学、科学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就,城市建设欣欣向荣, 1 杜布罗夫尼克尼所在的拉古萨共和国成为亚得里亚海东岸唯一能与威尼斯公国匹敌的国家。

图/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港口

图/杜布罗夫尼克1667大地震前的城市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166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城中大部分建筑,得益于之前积累的财富,很快整座城市就从灾难中重新站起来。城中央填充水道后修起来的斯特拉敦大街(Stradun)两侧被重新规划建设, 2 如今城中那些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建筑就是当时震后重建的产物。

图/斯特拉敦大街

如果没有拿破仑,或许拉古萨共和国能存在得更久一些。1806年,为了对抗沙俄和黑山联合舰队的围攻,杜布罗夫尼克不得不允许法军借道入城,因为起初拿破仑只是要求他的部队能自由通过这座城市,并许诺不会占领此处。然而法军入城后,拿破仑便背信弃义地封锁了港口,迫使杜布罗夫尼克人投降。1808年,拉古萨共和国卒,被归入法国,此后又归属于奥匈帝国,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杜布罗夫尼克又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地,二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下辖的克罗地亚的领土。

从战火中重生


如果不了解杜布罗夫尼克的历史,那么如今走在古城中完全不会想到眼前这座一片祥和、一派中世纪风貌的地中海古城曾在二十多年前遭遇过惨烈的战争与破坏,却又在当地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努力下,奇迹般地涅槃重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欧剧变波及到南斯拉夫,1991年,克罗地亚宣布从南斯拉夫独立,克罗地亚独立战争打响。 3 作为当时克罗地亚的领土,杜布罗夫尼克受到了由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领导的南联盟人民军的攻击;带着民族仇恨,塞尔维亚族军队故意将炮口对准了那些属于克罗地亚的文化遗产,意图将其毁灭。 4

图/炮口下的杜布罗夫尼克(图片来自网络)

受到攻击时,杜布罗夫尼克因1979年地震而损坏的古迹修复工作尚在进行,而且在70年代早期为了避免遭到战争的破坏,古城已经非军事化并解除了军备,不想这样仍然招来了攻击,因此毫无防备和还手之力,很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图/战争中的杜布罗夫尼克(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1991-1992一年间,大约有2000枚炮弹落入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城内824处历史建筑中有563处受到过炮击,有438处房屋的屋顶被损坏,还有6处因为焚烧而彻底毁损。在轰炸一开始,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便被列入了《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图/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在战争中受损情况示意图,其中标蓝的建筑被彻底损毁,标红的建筑屋顶和结构均受损,标黄的建筑为屋顶或结构受损,标紫的建筑为受到轻微损伤,黑点为炮击点。(图片来自网络)


1993年,轰炸结束后仅几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就开始投入了修复工作。作为还有着大量居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遗产,首先需要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在受损的屋顶上铺上油毡来遮蔽风雨,然后再根据受损情况做出专业长久的修复计划。

在修复过程中,专家们都恪守恢复古城历史原貌的原则。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建筑屋顶是这座城市有名的“第五立面”,战争中城内大部分建筑的屋顶损毁,据统计整个修复工程需要49万片瓦。原有的瓦片是距城15公里的库帕里村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拉古萨共和国时期,而制瓦作坊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关闭了,为此这给修复专家带来了一项棘手的任务:找到尽可能用原工艺和原材料制成的屋面瓦。经过艰难的摸索,最终仿制出了替用的瓦片,并委托克罗地亚和法国公司批量生产。

图/杜布罗夫尼克城的屋顶,如今仍可以通过屋顶瓦片的色差,辨别出经过修复的屋顶。

杜布罗夫尼克的建筑多由石头建成,以城市守护神命名的圣布莱斯教堂的石质门廊和护栏都在战争中严重受损。 5 负责修复的专家在研究后发现建筑的石材来自附近的弗尔尼克岛,可岛上的采石场早已废弃。但专家坚持从同一产地的采石场采集修复用的石料,并且沿用传统的采石技术,随后又花了6个月的时间,将教堂的护栏修复如初。

在修复的资金问题上,战争打垮了杜布罗夫尼克的旅游业,锐减的旅游收入造成修复的资金短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各方面的努力,将很难支持巨额的修复资金。这里除了克罗地亚政府和杜布罗夫尼克重建办公室提供了大量资金,私人捐助和来自英国和奥地利的信托基金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发动了一次国际集资行动为修复筹集资金,并拨付专款,这才解了修复的资金之困。

战后,下令破坏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前南斯拉夫军官作为战犯被送上了国际军事法庭,以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故意损毁全人类共有文化遗产的罪名,被判处多年有期徒刑。

网红遗产地的喜与忧


如今海风带走了硝烟,石灰填平了弹孔,在修复专家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下涅槃重生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登上一个新的巅峰,然而,又有了新的困扰……


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移除后的二十年里,杜布罗夫尼克人非常珍视修复的成果,古城的风貌一直被完好地保持,当地政府颁布一系列法规,严格禁止在遗产核心区范围内建设或加盖新建筑,所有建筑的翻修都需要经过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和监督。

在打造城市品牌、吸引游客的工作上,杜布罗夫尼克有不少成功的经验。首先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当地恢复了一系列非遗活动,例如曾流传了几百年的圣布莱斯节;同时还注重打造新型文化活动,推出了持续45天的夏季艺术节,包含大量现场艺术表演、音乐会和嘉年华活动;此外还推出旅游影视产业的概念,美剧《权利的游戏》中的君临城就以杜布罗夫尼克为原型取景,韩剧《花样姐姐》也在这里拍摄,科幻片《星球大战 8》也有部分镜头取自这里;文化和影视产业对旅游的宣传效果显而易见,杜布罗夫尼克的游客量显著攀升。

图/傍晚时分,杜布罗夫尼克斯特拉敦大街上的人流。

从一方面看,不断增长的游客量可以提高旅游收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可从另一方面看,过量的游客也有可能对文化遗产地造成不良的影响。

美国作家安东尼·滕在《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历史大都会的毁灭与重建》一书中提到,城市的环境是复杂且相互依赖的,人们住在一个城市里,经历着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夏到秋冬,经年累月,人们将城市环境打造成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当一个城市有人居住,居民就成为城市统一连续的锚固桩。如果城市没有了居民生活的支持,就不能再维持下去。同时他还例举了威尼斯因为游客过量涌入而造成了原住民离开的案例:旅游的发展使得城内地产价格提升和租金升高,这导致了一部分城内常住居民的离开,一些住宅被改作民宿;而随着当地居民的离开,那些原本服务在地社区居民的商业也就逐渐衰败,取而代之的是服务游客的餐馆和旅游纪念品商店,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随着适合当地居民的商业一步步萎缩,居民生活质量变差,更多的居民选择离开…不久将没有足够的居民去保护城市里那些令人愉悦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建筑。

作为当年威尼斯的竞争对手,如今杜布罗夫尼克也面临着和威尼斯相同的境遇,随着知名度的攀升,2016年在杜布罗夫尼克过夜的游客超过330万人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邮轮和旅行团带来的一日游游客进城参观。2017年8月的一天,一日内登上杜布罗夫尼克城墙的游客就超过了一万人;相反,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内常住居民的数量却不断地减少,从1991年的五千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一千人左右。

图/如今居住在城中的当地居民已经很少,并大多生活在城中游客罕至的地方,笔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拍到的接孙子放学的老人。

清晨,教堂的钟声准时响起,游客在城内的民宿中醒来;而住在古城外的杜布罗夫尼克人则迎着朝阳穿过古城门匆匆赶往城内的游客商店上班,因为很快进城的通道就会被游客挤得满满当当。历史上斯特拉敦大街两侧的平坦区域为贵族和富人区,穷人则居住在城内南北两侧地势较高的坡地上,如今,斯特拉敦大街两侧早已被游客商店、餐厅和民宿所挤占,服务于当地社区的机构、商店,以及当地的居民都被挤到了地势较高或游客罕至的地方。笔者在杜布罗夫尼克城内居住了四晚,只在城北侧靠近城墙的高处发现一家服务于社区的便利店和一个篮球场,又在城南一处隐蔽的位置发现了一所学校,除此之外,古城内几乎都是服务于游客的设施,从纪念品商店到各国美食,从游客中心到印在旅游指南上的博物馆,就连周末集市上卖的也大多是旅游纪念品。这样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对于游客来说可能很好逛,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也许越发地陌生和不便利。

图/城内的一处篮球场,偶尔会有当地的少年前来打球,但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游客的观景台。

据悉,杜布罗夫尼克过量的游客已经引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当地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但如何协调居民和遗产地的关系,平衡社区和旅游发展,留住和服务居民,提升游客体验,对于这座世界遗产城市来说任重而道远。

除注明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王潇翔,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可持续城市硕士、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拓部项目官员。

注释:

1 在这期间杜布罗夫尼克建起了一系列重要建筑,如院长宫(The Rector’s Palace)、钟楼、斯潘查宫(The Sponza Palace)、圣布莱斯教堂(The Church of St Blasius)和耶稣基督教堂(The Church of The Saviour)。

2 “Stradun”为意大利语,意为“多么大的一条街”,相传是当年一位来自米兰的军官走在大街上发出的感叹。路面原由红砖铺成,1901年改铺石灰岩。

3 克罗地亚战争,是1991年到1995年间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时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因民族对立引发的战争。

4 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在克罗地亚战争开始时,塞族军队故意损毁属于克罗地亚的文化遗产。当占领克罗地亚城镇时,首先行动是破坏公墓和克罗地亚文物,轰炸城镇时,主要目标也是教堂和历史纪念物。

5 圣布莱斯(St Blasius)相传是来自小亚细亚塞巴斯蒂亚的殉道者,于公元927年以托梦的方式拯救了杜布罗夫尼克,使其免受威尼斯人的攻击,因此被奉为杜布罗夫尼克的守护神。

古城掠影



从城南高地看城北



从城墙上看杜布罗夫尼克古城 之一



从城墙上看杜布罗夫尼克古城 之二



从看球场看城内



斯特拉敦大街



小巷一景



杜布罗夫尼克港


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全景


清源文化遗产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分类: 中文 研究 域外案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