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成就综述:从历史中唤醒沉睡之城

摘要: 来源:西安日报汉长安城遗址(记者 冯炜 摄)今年春末,陕西尚善公益发展中心组织西安大学生志愿者举行“春阅汉城为爱行走”活动。 (记者 金石 摄 资料图片)汉长安城城墙东南角遗址(记者 冯炜 摄)2012年7月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基于对西安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战略性地提出五项重点工作,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就是其中之一。同 ...

来源:西安日报

汉长安城遗址(记者 冯炜 摄)

今年春末,陕西尚善公益发展中心组织西安大学生志愿者举行“春阅汉城为爱行走”活动。 (记者 金石 摄 资料图片)

汉长安城城墙东南角遗址(记者 冯炜 摄)

2012年8月,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也适时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这片遗址未来绘出了蓝图。董军和上官吉庆两任市长非常关心特区工作,多次来到现场督促解决问题。

岁月匆匆,一晃四载。

从2012年7月,到2016年7月。从一个盛夏,到另一个盛夏。4年,48个月,1460天。这放在汉长安城2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无异于弹指一挥,比不上文景之治,比不上抗击匈奴,比不上汉武盛世,比不上张骞出使,比不上《史记》编纂,甚至在西安门的夯土城墙上都不会留下痕迹。

从2012年7月,到2016年7月。从一个创新,到另一个创新。4年,48个月,1460天。汉长安城从蛰伏西安西北角,被时光淡忘、岁月掩埋甚至村落遮蔽的广阔遗址,一跃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赢得全球的关注。恰似一个从历史烟尘中醒来的汉家公主,刚刚揭开面纱一角莞尔一笑,就惊艳了世界。

你还能说这4年平凡吗?不,它给汉长安城以新生。

时间回溯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听取谋臣娄敬、张良的建议,决定将都城定于长安。公元前200年,城内最早的建筑——长乐宫修建完成。到汉武帝时期,汉长安城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仅城墙周长就达25公里,规模远超同时期的罗马城、拜占庭城和巴格达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这是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汉长安城热闹繁华的句子,想来与今天的纽约、巴黎相比,也绝不逊色。

这座满载着一个王朝强盛辉煌的都城,在西汉之后又有10个王朝继续沿用。虽然隋代以后,汉长安城被弃用,但它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更为重要的是,汉长安城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族、汉人、汉语、汉文化等历史概念都诞生于此,无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也是以这里作为起点。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汉长安城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教授也认为,“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怎么说都不为过。”

然而,如果在4年前踏入遗址,看到的却是一片萧瑟。“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居住着51个村近10万居民。”现任汉长安城特区党工委副书记席正赢说,“出于对遗址的严格保护,这里的水、电、暖等市政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与遗址区外差别很大。”

一边是千年遗址,汉民族的精神家园,对这里的传承保护既是西安的责任,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一边是10万居民,吃喝拉撒一个都不能少,这不仅关乎民生改善,也是西安城市形象提升的一大课题。

两难抉择,何去何从?

西安选择为这座千年古都大胆“留白”。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要决策,并通过了《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特区工作,并将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特区的启动项目。

“在大拆大建已成为当代城市改造大趋势的今天,西安人硬是用一股倔犟劲儿,在所不惜也要保护自己的城市、保护自己的历史。”参观过汉长安城遗址后,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动容了,“中国真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留下了周朝、秦朝、汉朝、唐朝,感谢你们收藏了中华古史的上半篇!”

执着前行 千年汉城申遗成功展新颜

对未央宫申遗区的搬迁提升,开始于2012年年底。

未央宫申遗区总面积6.1平方公里,区内共有9个村落,2700余户,1.5万居民,1300多家企业。这组数据诉说着特区第一项工作面临的空前难度。“不管是申遗的工作量,还是拆迁的工作量,在当时跨国联合申遗的几个点中,未央宫遗址都算得上是最大的。”特区管委会综合办主任毛新亮说,“我们花了3个多月时间集中搬迁,感谢遗址区的群众们,他们深知这片遗址的重要,拆迁平稳而顺利。”

2013年春节,未央宫申遗区的搬迁全部完成。接下来,特区管委会按照申遗迎检时限和验收标准,开始了申遗区1万多亩土地的整理工作,清理垃圾320万方,栽植树木3万株,播撒草籽20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2万亩,修建围栏1万余米,拆除违法建设30余万平方米,恢复土地2000余亩。完成了漕运明渠西岸、河东岸截污和石化大道西段排水管道工程,使遗址区内的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同时恢复汉代道路20余公里,还完成了未央宫前殿、西安门、西城墙等162处文物本体的展示工程。2013年10月12日,未央宫顺利接受了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现场验收。2013年10月28日,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正式向社会开放。

在做好申遗工程的同时,特区管委会也同步启动了搬迁居民的安置项目建设工作。“安置项目确定在朱宏路和北三环立交向西500米路北区域,占地约1620亩。2013年4月1日,安置项目‘汉都新苑’正式开工建设。”据毛新亮介绍,作为未央宫申遗区9个村的集中安置地,汉都新苑完全按照城市化标准进行设计规划,幼儿园、小学、医院、商场、广场和周边道路建设一应俱全。

汉都新苑建设期间,特区管委会多次邀请居民代表前来参观。说起安置地,西马寨村民叶忙年满怀信心,“遗址区再好,毕竟是农村;北三环偏点,将来是城市。最重要的是能住上有水、电、气、暖的楼房,下雨不用走泥路,还把群众从农村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了,咱不能让娃们一直在土里打滚儿。”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申遗,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坐落在西安西北角的千年汉家都城,向世人展开了笑颜。

四年征程 从一个奇迹前往下一个奇迹

申遗成功不是结束,恰恰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新的开端。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未央宫遗址区的提升已经在有序推进。2014年年底,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被列入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2015年,遗址文化景区概念性规划基本完成,5处游客服务中心全面开工,安门大街、直城门大街保护展示方案正在完善,直城门遗址博物馆建设正在推进,经过全面提升的未央宫遗址区已经成为很多市民、游客参观休闲的新选择。在2015年的西洽会暨丝博会上,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还引进了7个有利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文化保护、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项目,为大遗址保护注入新动力。

2016年,是特区成立的第4年。“截至目前,未央宫遗址区内5处游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已经完成,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毛新亮告诉记者,“我们还投入80余万元,集中开展了未央宫遗址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形成了未央宫遗址区的绿化美化方案。这个方案特区已经和省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沟通,听取了多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向市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

除了正在日益焕发出活力的未央宫外,整个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按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特区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启动实施了“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这个工程包括几大部分,首先是有序推进以直城门大街、安门大街、宣平门大街为重点的道路系统展示工程;第二项是推进以未央宫、明光宫、长乐宫、渭河古桥为重点的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还有就是以城墙、城门、宫门等为重点的城郭展示工程。这几项完成以后,市民游客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汉长安城遗址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对这片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更全面的了解。

未央宫申遗区搬迁居民的回迁安置也在加紧进行。据介绍,截至2016年5月底,安置项目汉都新苑已经累计完成投资任务近7 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7%。其中一、二期工程的41栋安置楼已经全部封顶,进入内外立面装饰和配套施工阶段,三期工程的基础施工也即将完成。汉都新苑内规划的小学、幼儿园主体工程正在加快推进,5条配套市政道路即将开工建设,水电气暖等配套工程正在有序推进。特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年底就可以实现回迁。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方案》,2020年年底将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同时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遗址区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那时,这座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的都城,会成为西安城边上最大的“绿肺”,不仅继续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造福,也会以另一种面貌,接受来自全世界游客的仰望。

回首4年特区之路,席正赢倍感责任重大,但又信心十足,“2000多年前大汉王朝的都城能这么完好的保存到现在,这已经是个奇迹。而市委、市政府建设特区的决策和我们的工作,都是希望这里在百年以后,能够成为更让人惊叹的奇迹。就像专家们所说的那样,前不愧古人,后不负来者!”

 

 

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