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续写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走进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摘要: 在展厅的一角,略微泛黄的书籍,记录着东方科学的相关论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本《写给大众的地理学》来自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是现存最古老的谈论东方科学的作品,表明罗马尼亚人的开放精神和对探索东方文明的强烈兴趣。千年丝路,跨越古今。承载着不同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的文物,印证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交流,包括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等。《



在展厅的一角,略微泛黄的书籍,记录着东方科学的相关论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本《写给大众的地理学》来自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是现存最古老的谈论东方科学的作品,表明罗马尼亚人的开放精神和对探索东方文明的强烈兴趣。

千年丝路,跨越古今。承载着不同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的文物,印证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交流,包括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等。


《写给大众的地理学》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与书籍一同展示的还有来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博物馆的234件(套)文物。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如同一本难得的书,值得静静的欣赏和品味。

艺术无声的交流


阳光透过云层,打在浓密的森林和高耸的欧式建筑上,树丛中的中式凉亭隐约可见。这是约瑟夫·里希特约1811年所作的《从普瓦维的维斯图拉河沙洲看洽尔托雷斯基公园和宫殿》,来自波兰国家博物馆。


《从普瓦维的维斯图拉河沙洲看洽尔托雷斯基公园和宫殿》波兰国家博物馆藏


与欧洲经典建筑风格迥异的中式建筑,引起了波兰贵族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在18、19世纪时。波兰的王公贵族在其居所周围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凉亭、桥梁,使之与典型欧洲园林融为一体。许多绘画和版画都描绘了隐秘在树林背后的东方建筑。


在18、19世纪的欧洲家具及室内装潢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元素和工艺。波兰国家博物馆藏品中的座钟和柜子便是其中的精品,这些藏品也出现在展览中。


纹章瓷是一类特殊瓷器,上面绘有定制瓷器的贵族家族纹章,其造型和装饰迎合了欧洲人的趣味,即对彩色陶瓷的喜爱。展览中一个18世纪的瓷罐体现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流行,也反映出中国艺术家为迎合欧洲人的趣味而对艺术瓷器进行的改造。


实际上,数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已经成为波兰以及欧洲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来源。


“有什么比艺术更能体现文明间的互鉴呢?通用的艺术语言超越了所有国界,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自由、无声地交流。”正如波兰国家博物馆馆长耶日·米齐奥列克所说。

两个玻璃器的碰面


玻璃杯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玻璃器 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藏


一只浅绿色玻璃杯子,通透、细腻、轻薄,杯盏内部有很多气泡。口沿向外敞开,其下有圆形通体。杯盏表面有两条圆点线,圆点有所突起,上线上有11个圆点,下线上有10个圆点,蓝色圆点与底色形成对比,起到装饰效果,俗称“斑点杯”。这些圆点除了装饰作用外,还能防止拿杯子时滑落。它来自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制作于公元6世纪前后,是韩国1924年发掘的金铃冢出土的。


这只玻璃杯是先吹出一个绿色小泡后,吹气使之成为一个适当大的泡,再用工具沾另行溶解的蓝色玻璃,在玻璃泡上点圆点,然后在玻璃固定之前,将杯子与吹管分离,用夹子等工具拉卷出所需的造型。


据专家介绍,这只杯子不是在新罗制作的,而是在西亚制作后经草原之路或丝绸之路流传的物品之一。


而另一只约公元1世纪的玻璃器来自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莫克罗诺格出土。


玻璃制造工艺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时期,玻璃制造技术广泛传播,并成为罗马城邦的主要产业。早期古罗马人利用模具制作玻璃器皿,后来则改用吹制法。玻璃吹制技术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中期,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开始成熟,并在公元1世纪末占据了主导地位。成熟的玻璃制造工业使古罗马人能大量生产相对廉价的玻璃器,从而使很多人都能用上玻璃器。


两个玻璃器穿越时空,出现在了同一个展览中。它们正发生着某种关联。

贸易中的铜币


丝绸之路穿越了今天哈萨克斯坦的领土。


公元6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段有两个方向的路线:锡尔河和天山。第一条道路始自中国,穿越新疆地区(喀什)、七河地区,然后,沿着锡尔河进入咸海。从那里(也经过花剌子模和曼格什拉克,到达乌拉尔河下游,接着抵进伏尔加河和顿河,抵达高加索,或者经过黑海沿岸)进入中东和拜占庭。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塔拉兹、讹答剌、白水城和托希尔等城市是主要的贸易中心,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商人通过这些城市前往中亚以及俄罗斯和拜占庭。沿着这条道路,各种货物川流不息。艺术和宗教也通过这条道路向各地传播。


讹答剌铜币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展览中的三枚公元7世纪讹答剌铜币,出土于哈萨克斯坦南部。


所有年份发行的讹答剌钱币均为同一型制。依据现存的可靠日期判断,这些钱币的发行年代从公元649年到662年,持续了大约13年时间。因此,讹答剌铜币并未像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所发行的钱币那样,被其他货币改变或代替。连年持续铸币的目的不是为了置换旧币,而是为了补充不足和增加流通。

那些沉船


沉船、港口与贸易品,是考古学家解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金钥匙。20世纪后半叶以来,沉船考古成果尤其令人瞩目,出人意料的水下考古发现层见叠出,如广东的“南海一号”(南宋)、韩国新安沉船(元代)和印尼的“黑石号”沉船(唐)等,这些水下考古新成果,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篇章。


德化窑青白釉印花六棱执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龙泉窑菊瓣纹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精美的德化窑青白釉印花六棱执壶、龙泉窑菊瓣纹盘、景德镇青白釉印花花口盘……


1987年在中国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初期的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经过20多年的打捞和研究,“南海一号”出水瓷器达4000余件,包括德化窑、龙泉窑等名窑精品,诉说着中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大国的故事。


中国海域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以泉州后渚沉船、“南海一号”和“华光礁一号”最有代表性,三者均属我国古代海洋贸易的高峰时期——宋元时期,发现地点恰在起航港、“放洋之地”和远洋航线上。从航向来看,“南海一号”与“华光礁一号”是从中国港口满载出海的商船,后渚沉船则是从东南亚归航泉州的海舶,这些发现,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左:木雕狛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右上:存贮器皿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右中:单把杯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右下:唐三彩三足罐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叶形矛头、蒙古国家博物馆的带柄木碗、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灰泥模型、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存贮器皿、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单把杯……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的苏哈尔之狮、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的铜鼓、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木雕狛犬、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唐三彩三足罐……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明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品文物之美,鉴相知之谊。在历史的积淀中携手前行,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故事正在续写。


编辑:马佳雯 实习编辑:张艺璇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徐秀丽

更多信息...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

赛蓝城Sayram

讹答剌Otrar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