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总序

摘要: 郑炳林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敦煌学研究所所长。(编者按:《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经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首批8本已于今年10月出版,余12本将于年内及2017年陆续出版。为了让读者对本套丛书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我们特刊发丛书主编郑炳林教授为丛书所写的总序)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永恒的通途,也是连接中外的一条艺术之路。西域地区的音乐舞

郑炳林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编者按:《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经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首批8本已于今年10月出版,余12本将于年内及2017年陆续出版。为了让读者对本套丛书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我们特刊发丛书主编郑炳林教授为丛书所写的总序)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永恒的通途,也是连接中外的一条艺术之路。西域地区的音乐舞蹈、佛教艺术都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的。隋代“九部乐”、唐代“十部乐”中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等风格的乐舞都来自于西域地区,也都是通过这条路线进入中原地区的,特别是《西凉乐》,就是《龟兹乐》与传入河西的中原古乐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乐舞。佛教壁画艺术和雕塑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形成自己特色后又回传到河西、敦煌及西域地区。丝绸之路石窟众多,各有特色,著名的有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南石窟、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文殊山石窟、榆林窟、莫高窟、西千佛洞等。祆教艺术通过粟特人的墓葬石刻被保留了下来,沿着丝绸之路和粟特人聚落分布于古代天水、长安等商贸城市。体现中原文化特色的墓葬壁画艺术,也分布于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沿线和吐鲁番地区。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通过艺术内容和风格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将丝绸之路称之为艺术之路一点也不为过,反而更能体现出它的特色。

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散着大大小小的石窟殿堂,让人叹为观止。丝绸之路把古代印度地区,中亚地区,我国的新疆地区、甘青宁地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和日本,都串联了起来。如果说石窟殿堂是耀眼的珍珠,那么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线,经过它的串接,亚欧大陆的颈项上出现了一副华美的璎珞,耀眼而又迷人。百年以来,丝绸之路及其沿线的石窟殿堂以其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前赴后继,投身于相关的研究领域。

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一直都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多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30多年来,我们不但有一批专家持之以恒坚持石窟考古和石窟艺术研究,同时我们还培养了一批从事石窟艺术研究的博硕研究生和留学生,他们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0年我们创办了中国大陆首家敦煌学专业刊物《敦煌学辑刊》,截至2015年年底已经发行了90期,石窟艺术研究专栏连同敦煌文献研究、敦煌历史地理研究等版块共同构成了刊物内容的主体,已然成为国内石窟艺术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2008年沙武田博士学位论文《敦煌画稿研究》获得该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此同时,为了对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启动了《丝绸之路石窟研究文库》项目。其中《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永靖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和《河西陇右石窟研究论文集》已经陆续出版,龟兹地区和陕西地区石窟研究论文集正在收集、整理过程之中。这种工作虽然基础,耗费人力和物力,但若能对学界研究有所裨益,也是我们最大的荣光。

结合目前学术研究动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启动了“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项目,研究内容涵盖甘肃省境内的大部分石窟,既有石窟群整体性的研究,又有石窟个案研究;一方面,多层次地透视丝绸之路石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紧抓学术研究前沿,集中体现了未来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的方向。

一、石窟艺术专题研究

学界在过去50多年中进行了大量基础的测绘调查和壁画内容考释,这种研究基本上是以单个题材壁画为重点,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空间划分来对某种特定题材进行考察。这项研究是基础。无数前辈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本套丛书中的《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则是一个新的案例。该书以敦煌石窟彩塑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中国其他石窟的雕塑。其结合洞窟建筑、壁画,以时代为线索,展示出了敦煌石窟彩塑独特的艺术魅力。此类研究还包括《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敦煌藏经洞出土绘画品研究史》《敦煌隋代石窟壁画样式与题材研究》《北周石窟造像研究》《甘肃省博物馆藏北朝石刻造像研究》等等。


二、石窟艺术与社会历史研究

石窟艺术与社会历史研究丝丝相扣。对于敦煌石窟而言,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包括记录敦煌社会开窟造像的功德记、敦煌历史人物的邈真赞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史苇湘先生《敦煌社会历史与莫高窟艺术》提出敦煌本土文化论和石窟皆史论,成功运用艺术社会学研究敦煌石窟,这种研究方法意在最大程度地把莫高窟考古资料和藏经洞遗书结合起来,还原敦煌社会历史。本丛书中的《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就是运用石窟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在石窟营建史的背景下对阴氏家族开凿或参与开凿的7个洞窟进行全面研究,从而分析阴家窟所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佛教功能以及社会和艺术功能。

三、佛教洞窟与寺院仪轨的综合研究

丝绸之路佛教寺院中的壁画造像题材,不同于博物馆藏品,它没有像藏品一样脱离原来的空间关系。这就为学者通过壁画造像所在的空间位置探索古代佛教仪轨提供了可能。本套丛书中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北朝佛教艺术研究》《马蹄寺石窟群汉传佛教艺术研究》《陇东地区北朝佛教造像研究》等主要研究对象集中于甘肃北朝洞窟,其综合造像内容、佛教经典以及中古时期寺院仪轨,系统阐释了图像与寺院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研究方向是未来石窟艺术研究方向之一。

四、洞窟个案研究

专题性研究是基础,不过其弊端也清晰可见。这种研究割裂了一个洞窟之中壁画和壁画、壁画和塑像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实际上所有的造像题材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共同诠释了主尊乃至整个洞窟的造像设计理念,同时也反映了洞窟背后的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过去数十年工作的基础上,将某一特定洞窟的诸种壁画造像题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也是未来丝绸之路佛教艺术研究的大势所趋。本套丛书就包含了莫高窟第61窟、第100窟、第454窟、麦积山第127窟以及瓜州榆林窟第25窟的个案研究。这些成果选取特定历史时期极富代表性的洞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透视洞窟设计理念,深层次构建了石窟艺术发展史。

五、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图像的普查与研究

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公布以及学者对洞窟历史背景认识的加深,部分特定阶段的佛教洞窟研究有待再探讨。本丛书《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和《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即属于此类。以敦煌为例,学者们认为,敦煌石窟的晚期,由于西藏后弘期佛教的兴起和广泛流传,敦煌石窟营造被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目前随着藏语文献的整理和藏学研究队伍的壮大,学界对敦煌中唐到元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对敦煌藏传佛教艺术认知需要重新架构。如本丛书中的《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就对相关问题做了探讨,整理了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密教有关的大量文献与图像资料,对汉藏文献以及图像做了初步的分类与对比;讨论了吐蕃时期敦煌密教与其他信仰的关系;总结了中唐密教在整个敦煌密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本丛书以丝路沿线石窟整体为研究对象,既注重梳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又注重对个别石窟的重点探究,以开放的、广阔的研究视野,重新审视西到龟兹,东到天水、西安,西南到川北的石窟寺遗址,探索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

这套丛书主要汇集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近年在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希望借此出版机会倾听学界的批评和指正。



(附:首批8本书名:1.《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2.《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3.《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4.《敦煌藏经洞出绘画品研究史》5.《敦煌莫高窟第454窟研究》6.《敦煌莫高窟第100窟研究》7.《天水麦积山第127窟研究》8.《文殊堂:曹元忠时代佛教文化与视觉形象个案研究》)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天梯山石窟

马蹄寺石窟群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