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明陈诚五使西域,堪比张骞、郑和的伟大外交家

摘要: 嘉峪关(郑耀德摄)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征西凯旋归来,在嘉峪关设立关城,以此来保卫胜利果实,以便更好地抗衡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威胁。明王朝自设立嘉峪关,好像一下子就把遥远的西域抛弃了,甚至把玉门、敦煌、哈密、吐鲁番也甩到了关外,成了孤零零的弃儿。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明王朝似乎没有了开疆拓土的勇气,在战略上只知道防御,在外交上闭关锁国,显得老气横秋。明朝加强边防设施建设不假,设九边重镇,东起山海关,西

嘉峪关(郑耀德摄)

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征西凯旋归来,在嘉峪关设立关城,以此来保卫胜利果实,以便更好地抗衡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威胁。明王朝自设立嘉峪关,好像一下子就把遥远的西域抛弃了,甚至把玉门、敦煌、哈密、吐鲁番也甩到了关外,成了孤零零的弃儿。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明王朝似乎没有了开疆拓土的勇气,在战略上只知道防御,在外交上闭关锁国,显得老气横秋。

明朝加强边防设施建设不假,设九边重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是不是完全把北地、辽东、西域放弃?答案并非如此。明帝国为了加强边防建设,早在洪武时期,就在长城沿线和各个军事要塞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程。这种大张旗鼓重新修筑长城,至秦汉以来,实为罕见。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如赵长城、秦长城、齐长城,燕长城,再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修筑的秦长城、乃至后来的汉长城,宋长城。这些长城在明长城面前都是小儿科,它们若和明长城一比较,确实土得掉渣渣。明长城在中国历代长城修筑中创下了诸多记录,不论是长度,还是高度;不管是坚固,还是美观,都堪称一流,我们今天看到那些气势雄浑,功能齐全、美观大方的砖包城墙都是明代的杰作。

北宋之后,由于辽国雄霸北方草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金国兴起于东北,吐蕃逞雄青藏高原,西域哈喇汗国、于阗、高昌回鹘等各据一方称王称霸。辽、金、西夏步步南逼,北宋自建国以来就四面楚歌,危机四伏,因而早就失去了雄心壮志,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通过陆地来往于西域的商贾、使臣逐渐减少,陆上丝绸之路日趋衰落。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率领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兵锋直指西域各国,元朝大一统之后,蒙元势力遍布四方,虽然明朝完结了蒙元,但北元依然存在,他们遁入草原深处,总想司机东山再起。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帖木儿汗国(即撒马儿罕,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他想效仿成吉思汗称霸天下。一时间,帖木儿汗国和其附属诸国空前鼎盛,雄霸中亚,啸聚草原,切断丝路,打劫过往商队,掠取大量财富,彻底垄断了中西陆路贸易,过往客商无不谈之色变。

明朝实施“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的对外方针,积极争取与西域各国保持友好的和平关系,对蒙古残余势力形成包围。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政府命给事中傅安、郭骥率领由150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哈烈。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朱元璋驾崩,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帖木儿看到时机成熟,率20万大军东征大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2月28日),帖木儿壮志未酬,病死中军帐,其四子沙哈鲁在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继承汗位。沙哈鲁的侄子哈里据守撒马儿罕,“二人不相能,数构兵”,永乐帝调和沙哈鲁叔侄罢兵,沙哈鲁深受感动,遂对明王朝采取友好的外交政策,互派使团、贸易往来。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永乐帝再次派遣指挥使白阿尔忻台出使撒马尔罕及中亚各地。明永乐帝朱棣不失时机地积极应对,决定挑选英才出使西域,继承和发扬张骞所建树的光辉功业,再承汉唐雄风,一代外交家陈诚荣膺其选。

明代最出色的外交使者是陈诚(大家看清楚了,这个“陈诚”并非民国军政要员陈诚)(公元1365—1457年)字子鲁,号竹山,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高坑上陈家人。《吉安府志》载:“明洪武甲戌进士及第,授行人,安南谕夷,后升任翰林检讨,署院事。永乐初,除吏部验封主事,擢升吏部员外郎,扈从北征,升广东参议,时撒马尔罕诸藩国皆派遣使入贡,诏诚报之,跋涉险阻,篡年乃至,宣布朝廷圣德,还以西域志进。”陈诚出生于儒商之家,其父陈同早年“挟赀遍游江湖,南极岭海,北抵燕赵,如是者数年”。陈同生六子,皆择师而教。陈诚为次子,天资敏睿,勤奋好学,父亲“壮游数千里,览山川之奇胜,都邑之雄壮,人物之富盛”的经历,对陈诚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1393年,陈诚参加江西乡试中举人,第二年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授吏部行人司行人。入仕后陈诚很快展现出不凡才华,1395年名儒方孝孺曾为其作《陈子鲁字说》,称赞他“端方雅重,好学有文章”。1396年,陈诚正式登上外交舞台,开始了他的五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3月至9月),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出使撤里畏兀儿(今甘肃、青海、新疆交界一带),重建安定等卫,稳定了西部局势。

第二次是永乐十一年九月至永乐十三年十月(公元1413年9月至1415年10)。吏部封验司员外郎陈诚以大明使团“典书记”身份,率领八名使节和朱棣精选“故元遗臣后人二赴西域,出使帖木儿帝国。历经1年多长途跋涉,次年十月抵达帖木儿帝国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陈诚走访帖木儿周边中亚诸国,以大明国使的身份先后册封“达什干”、“迭失迷”、“赛兰”、“沙鲁海牙”等国国王。公元1414年10月,帖木儿国王沙哈鲁举行盛大仪式欢迎陈诚一行。沙哈鲁麾下大将,祖上曾是元朝重臣的“仇华派”阿哈黑指责明朝是驱逐蒙元,陈诚则针锋相对指出“国之运祚,在德不在威”,列举前元旧臣在明朝受到优待的事实,并令使团官员萨都木当场“现身说法”。禀告帖木儿国君臣:明与帖木儿国的通好,是“行德安民之举”,若其再争执,只会“祸连贵国苍生”。有礼、有利、有节的做法令帖木儿国君臣上下叹服,沙哈鲁令其继承人乌格拜见陈诚,表达世代愿与大明友好。此次出行于永乐十三年十月(公元1415年10月)返回,沿途赏赐西域诸地。

第三次是永乐十四年四月至永乐十六年四月(公元1416年4月至1418年四月),陈诚率团出使西域同西方各国议定每年互派商队的数量,规模达成贸易协定。随行人员有后来在“土木之变”后说服瓦剌部,放还明英宗的能臣杨善,这些人在随后陈诚与西方各国的商贸谈判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年八月,陈诚再抵帖木儿帝国与之达成商贸协议,并赠予沙哈鲁一件由明朝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奔马图》(画中内容为沙哈鲁进献永乐帝宝马)。沙哈鲁十分感动,修书一封朱棣,朱棣回信坦言两国:“相隔虽远,而亲爱愈密,心心相印,如镜对照”,并希望从此后“两国臣民,共享太平安乐之福也”。两位当时东西方最强大帝国君主的通信,诚为“世界和平”的千古美谈。这次出使西域于至永乐十六年四月(1418年4月)返回北京。

第四次是永乐十六年十月至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公元1418年10月至1420年11月),出使地点与使命同前。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11月),陈诚携中亚各国回访使团500人返归北京,朝见正筹谋北征蒙古的朱棣,朱棣特意派6000精锐骑兵从肃州开始一路护送,此时北京周边重兵云集,旌旗招展。朱棣允准帖木儿使臣在当地“自由参观”,各路部队不可“妄加阻拦”,他还在明军“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中挑选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马术骑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这次出使无疑收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展示了大明王朝的军威和国力。陈诚也因功升为从三品广东布政使右参政。此时正是安南叛乱之时,大批“越南难民”乘海路涌向广东,广东都指挥使陈震建议严禁难民入广东,违者格杀。陈诚全力阻止,一面严捕难民中劫掠百姓的“盗贼”,一面在广东屯门、虎门、东莞设立帐篷,将难民集中安置居住,发放食物及生活用品,又一次“善抚夷事”。

第五次是永乐二十二年四月至十一月(1424年4月至11月),当行至甘肃西部时闻永乐帝驾崩,奉命返回。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公元1424年),在广东政绩卓著的陈诚再次被调往北京,筹划他人生里第五次的西域之行。使团于四月四日出发,五月到达甘肃时,忽传来朱棣病逝的消息,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炽下诏停止这次出使,陈诚在安抚了哈密、柴达木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后,于十一月返回北京。此时的明仁宗“不务远略”,大规模的出使行动遂中止,属于陈诚的舞台也就此结束了。次年陈诚辞官回乡,念其“通夷事”的才干,明宣宗下诏令他“回籍听用,年赐双俸”。陈诚五次出使西域,通好外邦。除赴撒里畏兀儿重建安定卫,安抚葱岭以东,天山南北旧疆诸地外,还建立了与帖木儿帝国的友好往来关系。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帖木儿国再派使节出使大明,并热情邀请大明派使节回访,其中坦言帖木儿国王沙哈鲁对陈诚挂念不已,希望大明再派陈诚出使,但被明宣宗婉拒。此时归乡后的陈诚在临川修“奈园”,与友整日吟诗作对,过着田园式的闲居生活。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他开始撰写人生中最后一本外交著作《历官事迹》,除了记录自己5次出使西域的全过程外,更详细阐述了有关双边谈判,招抚异族,尊重少数民族习俗,通商贸易等方面的种种学问。后来明朝的几代名臣李东阳、杨廷和、王崇古等人都对此书推崇备至,近代洋务运动先驱者李鸿章等人也从中受益匪浅。另一本专门记录中越之间边界划分的著作《与安南辩明丘温地界书》,确认了中越之间几百年来的传统边界线,直到20世纪,还是中越边境谈判的重要参考资料。33年后,陈诚再次出山,被明英宗朱祁镇任命为正二品光禄寺右通政,天顺二年(公元1457年)病逝于官邸,享年93岁。

陈诚五次出使西域,行程总计十万多里,足迹遍及今帕米尔东西。他在近三十年的外交活动中,一谕安南,二抚外族,三使西域,为睦邻友好、沟通文化、发展贸易、巩固边隘作出了巨大贡献,史书上评价说:“其功不减于(郑)和。”更为难得的是,陈诚在频频出使各国之中,送往迎来,招抚议判,却始终廉洁自持。他从西域仅带回一株柰树幼苗,植于家乡庭园中,因“柰”与“耐”字谐音,借以教育后世子孙,“凡处大事者,心存忍耐,乃克有济”。宰辅杨士奇为之作《柰园记》,称赞他“三出玉关,毫无染指”,对于“象犀珠玉,视若瓦砾”,从不心动。

陈诚五使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东西方交往频繁,商业贸易隆盛,明政府与西域各地方政权间的“贡赐”关系稳固发展,往来次数繁多,贡赐规模巨大,丰富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由于陈诚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复通,明政府在新疆哈密、甘肃肃州、凉州等地设立“互市”,允许西域各国商队来此贸易。帖木儿帝国也重修了原本因战火而废弛的伊朗西部古驿道,连贯至土耳其乃至埃及地区。至此从元末开始荒废的“丝绸之路”,重现商旅繁荣的盛景,中国的丝绸远销西亚和东非地区。中东甚至欧洲的商品与文化典籍,也渐次输入中国,商路始终未断,直至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陕西西安和甘肃凉州等地,依然是西方商旅云集的“国际化都市”。

陈诚五使西域是在明政府设置嘉峪关之后西行的、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陈诚以特有的干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适逢明初时称雄君主气势恢宏的开拓时代,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外交使者之一。陈诚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悉心考察,勤于笔耕,将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武备、宗教以及民族、风俗、建筑、饮食、衣饰、语言乃至城郭、山川、湖泊、气候和物产等,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写成《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这两本书作为记述西域各国概况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相当高。

陈诚出使西域为明王朝联系西域、中亚各国,通好外邦,宣示国威,拓展丝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诚以“一同山河属大明”的英雄气慨,五次西行,宣大明之国威,播和平于四方,历史功绩完全可以和张骞、郑和媲美。他是中世纪中国外交史的重要人物,在中亚乃至西方,陈诚声明远播,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还保留着陈诚当年率使团出使的遗迹。前苏联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对他的评价甚为公允:“这个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用诚恳的态度和不放弃的精神,化解两大世界最强帝国之间的矛盾,为帕米尔高原周边各民族带来安宁与和平,是15世纪最杰出的和平使者。”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