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河南开封发掘明代永宁王府遗址——系目前国内已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遗物最丰富的明代郡王府遗址

摘要: 永宁王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宁王朱有光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于永乐初年。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宁王朱在镗薨,无子除国。从第一代永宁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宁王朱在镗,共历八代196年。永宁王府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庙街中段路西。经勘探,整个王府遗址平面呈长方形,边缘有宽约1.6米的夯土包砖墙围绕,南北通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15米。整座王府遗址建筑布局包括东、中、


永宁王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宁王朱有光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于永乐初年。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宁王朱在镗薨,无子除国。从第一代永宁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宁王朱在镗,共历八代196年。永宁王府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庙街中段路西。经勘探,整个王府遗址平面呈长方形,边缘有宽约1.6米的夯土包砖墙围绕,南北通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15米。整座王府遗址建筑布局包括东、中、西三处院落,中院为主院,东院及西院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点发掘揭露了中轴线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约5米,叠压在厚约2.5米的淤土层下,布局呈中轴对称的四重三进式院落,中轴线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王府南大门、隔墙(照壁?)、仪门、前厅房、后厅房、花园(假山、水池)等。该院每栋主体建筑之间沿中轴线有踏道或甬道相连,前厅房与后厅房均有附属的东西厢房。仪门与甬路L1、前厅房,前厅房与后厅房、甬路L2组合形成了两组工字形殿。

▲永宁王府遗址远景

遗迹遗物


大门(F9)为五间三开的高台屋宇式建筑,面阔19.7米,进深两间8.8米。门前对应3门有台阶3道。台阶前左右两侧有上马石两尊。绿釉琉璃瓦屋顶,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以龙纹为主。瓦当长32~33.5厘米、宽14.8~17.5厘米,滴水长39厘米、宽25.8~28厘米,相当于《清式营造则例》五样、六样。大门两侧八字闪墙,墙宽约1.6米,墙面涂红,蓝釉琉璃瓦墙帽。大门北侧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内。大门向北与仪门之间有1道东西向隔墙将两门之间的空间分割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东端南北两侧有掖门相通。

▲永宁王府遗址正视图(自南向北)

仪门为三间一开的高台屋宇式建筑,面阔12.8米,进深两间8.6米。门北侧东西两侧有门房。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顶,绿釉琉璃瓦以龙纹为主,间有少量花卉纹。瓦当长28.5~32.5厘米、宽13.3~15厘米,相当于《清式营造则例》六样、七样、八样。垂兽首尾长52厘米、高45厘米。仪门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组,垂带石包边,中线位置残存壁石3块,靠南端2块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鱼等纹饰。

仪门北侧有高台甬路(L1)通往前厅房月台,路宽3.2米、高0.8米。路中线及边缘铺青石板,中间夹铺青砖。甬路东西两侧天井内各植有树木1列,每列4棵。

▲遗址前厅房及月台、甬路

甬路两侧为前厅房附属的东西厢房(F2、F3),两厢房亦为高台式建筑。西厢房面阔五间19.7米,进深两间9.4米。东厢房面阔五间20米,进深两间8.9米。厢房明间前均有台阶5级通往天井,厢房北半部台基与月台相连。

前厅房(F1)为王府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面阔五间24.7米,进深三间19.8米,室内近一半区域为清代建筑基础所打破,未打破区域仍残存有铺地方砖,方砖边长47厘米、厚5厘米。从房屋周围坍塌堆积的建筑构件来判断,屋面为绿釉琉璃瓦,瓦当、滴水多饰龙纹。西墙外坍塌砖瓦堆积中出土正脊鸱吻拼块2件,拼块高56~61厘米、宽38~39厘米、厚16~31厘米。正吻通高应为121~144厘米,相当于《清式营造则例》六样。房前有青石板铺砌的台阶三级,台阶下为月台。

▲仪门西耳房坍塌的屋顶

前厅房明间中部偏北铺地方砖下发现墓葬1座(M1),墓室内清理发现棺木2具,棺内各有人骨1具。东棺内随葬铜镜1面、铜钱若干枚、铜牌2块。西棺内随葬铜簪1枚,珍珠、珊瑚串珠若干枚。经鉴定,东棺内个体为男性,死亡年龄35~40岁。西棺内个体为女性,死亡年龄50~55岁。

前厅房北侧为后厅房(F10)及附属东西厢房(F4、F5),该区域扰乱破坏较严重。后厅房面阔五间24.7米,进深三间13.5米,仅残存台基及零星铺砖。房前月台东西长13.4米、宽约6米、高0.8米。月台南侧有高台甬路(L2)通往前厅房,甬路宽约3.1米、高0.8米。甬路两侧为后厅房附属东西厢房,两厢房扰乱破坏严重,仅残存部分墙基及零星铺地砖、石柱础等建筑构件。东厢房面阔五间18.3米,进深两间6.9米。西厢房面阔五间17.7米,进深两间7.5米。

▲八字墙前坍塌的蓝釉琉璃砖瓦堆积

后厅房向北约12米处为灰色土层层堆砌而成的假山1座,残高近5米。假山北坡有池塘一方,南北长5.8米、东西宽4.7米、深1~1.3米。假山再北为王府北墙。

除前厅房M1两具人骨外,遗址不同地点还陆续发现掩埋于淤积层下的人骨遗骸13具,这些人骨姿态各异,呈现非正常死亡特征。

▲永宁王府遗址大门前人骨

遗址内出土陶、瓷、石、玉、金、银、铜、锡、琉璃、木、骨、角、贝等各类遗物1600余件(套),主要为生活用品、建筑构件、供器等。生活用品以瓷器为主,其次为陶、铜类器物及少量石、玉、金、银、琉璃、木、骨、角、贝类器物。瓷器以青花瓷碗、碟、盘、杯等生活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出土有较多数量的夹砂粗瓷或灰陶质地的罐、盆、缸、瓮等大件器皿。杂类生活用品主要有铜镜、木雕版、象棋子、簪等。建筑构件材质有琉璃、石、陶三类,以琉璃构件为主,器型主要有筒瓦、板瓦、瓦当、滴水、鸱吻、垂兽、走兽、脊饰砖、当沟瓦等,琉璃瓦当、滴水纹饰多为龙纹,也有少量花卉纹。陶质建筑构件以砖雕为主。瓦当、滴水数量较少,纹饰以花卉纹为主,也有少量云纹。供器主要为香炉以及瓷、铜造像等。此外,货币出土量也十分丰富,仅南大门1处就出土银锭700余克、明晚期铜钱8000余枚。

▲前厅房正脊鸱吻拼块

▲青花瓷器及琉璃棋子

南大门台阶前出土木匾额1块,长2.85米、宽1.02米、厚0.03米。楷书匾文“昭代贤宗”四字,上款题“赐进士第知阳武县事甄淑为”一行十二字,下款题“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万历壬子岁仲冬吉旦”两行二十字。

“昭代贤宗”匾额


学术意义

遗址性质明确 遗址内的建筑规格和体量、绿琉璃构件的使用、万历四十年的“昭代贤宗”木匾额,综合体现了该遗址的性质当为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明史》记载,永乐初年封周定王朱橚第六子朱有光为永宁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第八代永宁王因无子嗣而被除封号。

遗址年代确凿 据文献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李自成围攻开封城,久攻不克,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决黄河马家口水灌开封城,城内建筑毁弃者十之八九,“水深数丈,浮死如鱼”,开封城遭受灭顶之灾。该遗址开口于厚厚的淤土层下,正是对崇祯末年洪水灾难在地层学上的真实反映,该遗址明确毁弃于崇祯十五年。

遗址价值极高 该遗址中轴线院落建筑群布局明晰,建筑规模大、等级高,是目前国内已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遗物最丰富的明代郡王府遗址,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按照规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其发掘对研究明代郡王府规制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内出土丰富的建筑构件、瓷器、青铜造像等遗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明末相关遗物的分期与特征提供了标准器。

遗址内坍塌的房屋遗迹、散落的银锭和铜钱、姿态各异的人骨遗骸、飘零散落的牌匾和雕版等漆木器,再现了洪水灌城的悲惨场面,是国内罕见的灾难性遗址。

该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管窥明末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面貌、文化审美、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该遗址的发掘也为确定明代开封城的总体布局首次提供了确切的、能与文献相对应的地标式考古遗存参照遗存。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三营)

编辑:蔡 苧

审核:贾昌明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