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城市考古发掘与古建筑考古——城市考古中古建筑问题白话六题”讲座纪要——首届“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七)

摘要:   2019年8月22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副教授在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为研修班和辽上京考古队师生作专题讲座。李志荣老师曾跟随宿白先生学习和工作,长期从事古建筑和考古遗迹的调查、测绘、记录、呈现与研究,对建筑考古有着深刻和独到的理解。在本次讲座中,她以“白话六题”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了城市考古与古建筑考古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主持了此次讲座,钱国祥研究员全


  2019年8月22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副教授在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为研修班和辽上京考古队师生作专题讲座。李志荣老师曾跟随宿白先生学习和工作,长期从事古建筑和考古遗迹的调查、测绘、记录、呈现与研究,对建筑考古有着深刻和独到的理解。在本次讲座中,她以“白话六题”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了城市考古与古建筑考古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主持了此次讲座,钱国祥研究员全程参与了讨论。

  李志荣老师主讲的第一题是城市考古和建筑考古的关系问题。李老师认为,当下的要务在于打破两个领域之间的藩篱。城市考古的本质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代城市遗存进行发掘、揭示、记录、呈现和研究,侧重于地下部分。建筑考古则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代建筑遗存进行记录、呈现和研究,侧重于地上部分。而古代的城市,实则是古建筑中最大的类型,其中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两个领域的研究对象不仅相通,且密不可分。

  第二题是从古建筑的角度出发,考察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具有政治性、规划性、古今叠压等诸多特点。回归到建筑本身,城市首先是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群的系统组合而非简单的罗列。因此,考古与古建工作者要清楚自己发掘或记录的单体建筑所处在整体布局中的位置。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中的的各种建筑,往往经历了创建、修缮、改造、废弃这一历时性的过程。具体到单体建筑的结构,借用宿白先生手绘的示意图,阐明了台基、梁架、屋顶三部分的关系,并特别强调宿先生图中所绘的地平线的重要性——这条地平线正是目前考古学与古建筑学者工作的分野。

  第三题是考古工作中古建筑术语的运用问题。首先说明现今考古工作者记录古建筑时采用术语的两个源头——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随后,以《营造法式》为例,重点阐述了其文化影响力、在古建筑工艺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的地位,以及对我们理解国家管理之下的手工业体系的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强调考古发现并非是要证明《营造法式》,而只是反映出其影响,在发掘时依旧要以现场的迹象为核心,不能生搬硬套文献记载。

  第四题是古建筑的记录问题。李老师强调,无论是城市考古抑或建筑考古,都要做到第一时间全面详细记录。力求不遗漏现象,把对每个遗迹现象进行判断的前因后果都记录下来,保证工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在新方法介入的同时,传统的文字、绘图等基本记录依旧不能放松。田野考古的发掘、观察记录以及报告的整理,是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第五题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古今叠压特性的理解问题。在对城市形态、城市环境进行讨论、构件理论之前,必须要先分清其历时性变化,而这恰恰是考古工作的重心——文献固然能提供重要线索,但田野工作才是确认城址历时性变迁的准确标尺。

  第六题是新技术的应用问题。李老师指出目前新技术的运用已经逐渐普及,但是技术终究只是工具,一定要用来切实解决学科本身的问题。随后,介绍了近年来她在浙江大学带领的数字考古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须弥山石窟、云冈石窟、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寺院壁画、青州造像等一系列案例的介绍,向大家展现了数字记录及3D打印技术可以达到的效果,并指出数字化手段可以对城市考古中所有类型的遗迹遗物进行高精度的记录。

  讲座结束后,李老师又与研修班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就叠压型城址的揭露、文献史料与考古材料的对读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对建筑考古、城市考古等关键概念及其内涵问题也展开了更深入的辨析。此次讲座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重新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又充分了解了前沿的技术发展。此次讲座定将有助于大家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实现城市考古与建筑考古的融合。

  图/文:岳天懿

  审 稿:董新林

  责 编:荼 荼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作者:岳天懿

更多信息...

辽上京遗址

九原岗北朝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