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匈奴贵族墓葬中发现单体龙形器 印证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

摘要: M189发掘区全景。中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考古队提供新华社郑州9月6日电(记者桂娟 双瑞)经过3年田野考古工作,中国考古队首次在蒙古国境内开展的匈奴贵族墓葬考古项目揭开了一座墓葬的神秘面纱,并出土一批金、银、铜、玉、木等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其中最具特点的是鎏金银龙,这种单体龙形式的器物在匈奴贵族墓葬中属首次发现。“本次发掘出土的鎏金银龙共2件,分别位于外椁棚板上部人骨身下和椁内,呈现比较明显的西汉时期特点。 ...


M189发掘区全景。中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考古队提供

新华社郑州9月6日电(记者桂娟 双瑞)经过3年田野考古工作,中国考古队首次在蒙古国境内开展的匈奴贵族墓葬考古项目揭开了一座墓葬的神秘面纱,并出土一批金、银、铜、玉、木等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其中最具特点的是鎏金银龙,这种单体龙形式的器物在匈奴贵族墓葬中属首次发现。

“本次发掘出土的鎏金银龙共2件,分别位于外椁棚板上部人骨身下和椁内,呈现比较明显的西汉时期特点。”中方考古队负责人蓝万里博士介绍,单个龙的长度约8厘米,垂尾回首姿态,身体上有羽毛状装饰。龙的角、眼睛、牙齿和羽毛等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根据足部尾部的弧度和工艺特点分析,这应是某种弧腹器物上的耳鋬。

龙的形象在以往匈奴贵族墓葬出土器物上偶有发现,都是雕刻在马具饰品上。这种单体龙形式的器物,还是第一次在匈奴贵族墓葬中发现。即使是在同时期中国汉代的贵族墓葬中,单体龙形式的器物也非常少见,目前见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龙。这两件鎏金银龙的发现,一方面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融合的见证,另一方面也证实该墓主在当时匈奴社会有着较高的地位。

出土的2件鎏金银龙。中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考古队提供

赴蒙古国联合考古项目是河南省首个外国考古项目,于2017年7月启动,主要是对一处大型匈奴贵族墓地——高勒毛都2号墓地进行发掘、研究,探寻两汉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交流。这也是中国考古队首次在蒙古国境内开展的匈奴贵族墓葬考古项目。

该墓地位于蒙古国中北部后杭爱省境内,墓葬总数超过400座,由数十个墓群组成,每一个墓群均包含一座主墓和数量不等的陪葬墓。今年7月,中蒙联合考古队顺利完成其中一座编号M189的墓葬发掘,鎏金银龙就出土于该墓葬。

“目前可以确认该墓葬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时期,早于以往在俄罗斯和蒙古境内发掘的大部分匈奴贵族墓葬。墓主在匈奴社会中应当具有较高的地位。”蓝万里说。

考古人员通过3年努力,已厘清了墓葬结构、棺椁形制、墓葬年代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出土了玉带钩、木耳杯、皮制马具等生活用器、车马器和兵器三大类随葬品。虽然因盗扰和重压破坏严重,但从可辨器物的种类和做工方面可以看出,大部分器物级别较高。

“值得一提的特殊现象是,棺内底部先铺一层织物,然后再铺一层带壳的黍,并夹杂有少量的藜,上面复铺织物,再铺一层带壳的黍和大量木屑,还夹杂有碎小炭屑和藜,最后铺织物纳尸。”蓝万里认为,这一现象在匈奴贵族墓葬中也是首次发现,其具体含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据了解,碳十四测年等科技手段在此次发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墓葬所填沙石中间木头层的测年,为墓葬年代提供了准确信息,尤其是对盗洞支护结构的测年,首次提供了盗扰活动发生的确切年代信息。研究人员据此判断,墓葬是在东汉时期遭到一次严重盗扰。

这座墓葬虽然整体形制与其他匈奴贵族墓葬相似,但在具体建筑细节、填充特点、随葬器物及棺内人骨安葬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考古人员将继续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取匈奴贵族葬俗、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等更多信息。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匈奴贵族

最新评论


作者:桂娟

更多信息...

关键词:匈奴贵族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