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在行动

摘要: 丝绸之路是目前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意义重大。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彰显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文物局经协商一致,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联盟是由丝路沿线省(区)文物局及直属


丝绸之路是目前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意义重大。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彰显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文物局经协商一致,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

联盟是由丝路沿线省(区)文物局及直属系统文博单位、社会文物保护企业、民间文物保护相关传统技术传承人和知名工匠等协议成立的,服务于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事业、传承发展传统技艺的区域性技术合作组织,每年由一个省(区)轮流牵头组织联盟活动。成立联盟,旨在形成文物保护修复与传统工艺合作长效机制,构建起集传统工匠联盟、传统工艺研究、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实施于一体的区域性合作平台。在技艺研究、人才培养、工匠认证、成果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建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共同致力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

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在五省(区)文物局的努力下,有效整合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一是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产生了5名执行理事以及23名理事。二是通过“传统工匠”的调查、登记、建库工作,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匠”资源平台,建成了包含1247名传统工匠和技能人才相关信息的数据库,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提供了经验和数据库样本。三是开展了五省(区)“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推荐和评选活动,评定43名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建筑修缮、考古钻探方面有专业传承和技术特长且有一定贡献的同志为“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四是开展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

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北五省(区),不仅山水相连、地缘相通、文化相近,而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手法相通,是国内一个既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又有优秀传统技艺传承的代表性区域。今后,联盟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创新性组织和实施工作,通过“保护、传承”传统技术来进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实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立足中国、服务丝路、面向世界”的远大目标。

▲2018年6月9日丝路工匠联盟在陕西韩城正式成立

▲丝路工匠联盟理事会成立大会现场

西北五省文物保护修复
传统工匠“华山论技”▲▲▲

金秋九月,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在陕西省华阴市西岳庙成功举办,来自西北五省(区)的142名参赛选手齐聚华山脚下,展开了一场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艺的“华山论技”。大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陕西省文物局主办,西北五省(区)文物局联办,“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等相关单位承办。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五省(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比赛开幕式并讲话。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致辞

本次竞赛既是首次在西北五省(区)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内举办的区域性文物修复传统技能大赛,也是丝绸之路沿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专业队伍之间合作交流的创新举措,更是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对总书记关于加强对文物保护人才培养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同时为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扩大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影响力,促进西北五省(区)文化遗产保护工匠人才队伍建设与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

为了办好本次技能竞赛,在西北五省(区)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第一届理事会与全体承办单位精心组织、认真筹备,自今年6月份开始,组织各专业竞赛筹备工作小组,分别赴北京、山东、河南等省市开展详细的前期调研工作,最终制定出了周密详细、科学严谨的大赛活动方案。

赛程设置上,组委会各专业裁判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比赛规程与评判标准、打分流程,最终制定出了融实用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比赛流程。其中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修复木作、瓦作、彩画作;可移动文物彩绘陶器、书画修复以及考古勘探6个项目的理论测试及现场实操比赛。既有古建筑传统工艺的展示,又有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能表演;既有传承已久的古建筑保护技艺的实力比拼,又有书画陶器等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艺展现,更有专业的考古勘探技能竞赛,打破了以往各传统工艺之间的屏障,为西北五省(区)各单位、各专业传统工匠间搭建了交流学习互动的平台,实现了文博单位与各专业传统工匠之间的资源共享与深度合作,也对文博行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和专业水平,组委会邀请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山西、浙江、山东、河南和西北五省(区)31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知名专家作为竞赛裁判。在比赛过程中,专家裁判们的专业点评和现场指导,为前来观摩大赛的300余名文博行业从业者,以及来西岳庙参观的游客们讲解和普及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做法的文物保护传统修复技艺知识,使大赛成为既有西北特色,又汇聚各方传统技艺和文保专业知识的“大讲堂”。

自今年7月份面向西北五省(区)公开报名开始,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的文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文物保护工程企业等共计46家单位300余人先后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142名参赛选手来到现场进行比拼,据统计,参赛选手中最年长者66岁,最年轻参赛选手23岁,既有浸淫文物保护传统工艺数十年的老匠人,又有刚刚入行不久的“初生牛犊”。9月25日比赛当天,各路精英同场竞技、各尽其能,都亮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表现出了扎实的功底、高超的水平、丰富的经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月26日,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圆满闭幕。大赛6大类专业组共评出一等奖6位、二等奖12位、三等奖18位。此外,为了表彰参赛选手在本次竞赛中表现出的竞技精神和工匠精神,大赛组委会还根据参赛选手特点,颁发了3名精神风尚奖。闭幕式上,各分组裁判长李永革、杜启明、杨泽华、杨红、周铁、王占奎等分别代表文物建筑工艺技能竞赛组、可移动文物修复竞赛组、考古勘探职业技能竞赛组对各组获奖选手的作品以及参赛选手们表现进行了点评发言。

▲技能竞赛闭幕式

本次大赛是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对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人才培养”、“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等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作为西北五省(区)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目前为止组织举办的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工匠技能大赛,规模层次之高、参赛选手之多、竞赛涉及面之广都系首次。此次竞赛活动不仅向全社会表现出了西北五省(区)文化遗产保护行业从业人员在文物建筑传统工艺、可移动文物修复、考古勘探等方面高超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他们传承文物保护技术、服务文物保护事业、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全社会展示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整体形象和风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依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聚焦传统工艺、技能人才,举办更多文化遗产保护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交流的活动,探索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机制和政策,使更多的青年才俊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行业,为提升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彩画作

为了向全社会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本次大赛组委会采取了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开展、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多维度宣传形式。比赛正式开始前一周就通过腾讯大秦网等线上媒体进行充分的预热宣传,以《寻秦记》、手绘漫画、H5、短视频、直播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烘托大赛氛围,并于比赛当天全程实时直播大赛赛况,据统计,仅手机移动客户端就有107万人在线观看了比赛。

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
工匠技能竞赛获奖名单:一等奖获奖选手(6位):

  瓦作项目:王康娃


  木作项目:曹平利


  彩画作项目:王少奎


  书画修复项目:田朋


  彩绘陶器修复项目:马莉


  考古勘探项目:李宏斌

二等奖获奖选手(12位):

  瓦作项目:

  祁三荣、魏刚牛


  木作项目:

  范盼到、马杰


  彩画作项目:

  徐拉孝、王军


  书画修复项目:

  张文军


  彩绘陶器修复项目:

  田小平、关懿、严明圣


  考古勘探项目:

  佘保权、丁西峰

三等奖获奖选手(18位):

  瓦作项目:

  周螃娃、申志华、赵圣付


  木作项目:

  刘翔汉、马有全、霍立柱


  彩画作项目:

  马胜利、李长斌、刘福社


  书画修复项目:

  陈修、邵永梅


  彩绘陶器修复项目:

  武瑛、吕婧、武严、孟旭辉


  考古勘探项目:

  马伟平、孙四建、朱志伟


精神风尚奖(3位):

  郭军强、高刚刚、张燕妮

//专家点评//侯卫东总裁判长的点评: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共识,但是要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科学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原则等理论层面上,理论和理念再如何正确,最终都要体现在实践操作上。

▲作品展示

西岳华山脚下举办的“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正是顺应文物保护实践的一次盛会。竞赛囊括了文物保护相关的木作、瓦作、彩画作等传统工艺技术,以及可移动文物彩陶、书画修复和考古勘探技术等。

本次参赛的选手们,用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和传统工具,用自己的双手、用每一位工匠师傅最直接的经验和手艺,为我们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建筑领域代代相传的古老技艺。

当今社会在信息化、无人化、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与机遇。能否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留住历史的记忆,是全国文物界包括文物工程界所有同仁的责任和担当。

文物工程的维修及保护过程,并不仅仅是达到对建筑本体的修复,其实也是一次传统工艺这一独特的中国非物质遗产的演练。对所有参与以及通过不同传播方式观看或了解过本次竞赛的所有人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我们通过举办传统修复技能竞赛,做到了回归过去、回归历史、回归自然。

一次工匠大赛,可能没法做到包罗万象,把文物保护工程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来。然而它的成功举办更像是一种号角,像是对传承的一种认同与弘扬,让所有文物保护从业人员以及公众们再去回忆一遍前人曾经使用过和流传下来的技艺与精神,体验我们保护文化、保护艺术、保护历史的方法与过程。

本次大赛虽然已经落幕,很多人意犹未尽,我们希望这样的场景并不仅出现在类似的竞赛场上,更希望工匠精神能够发扬在所有文物保护与维修的现场,这样才是本次工匠竞赛真正意义的体现、也是全体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最根本追求。

李永革裁判对木作竞赛项目的点评:

“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吸引了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区)各路能工巧匠前来参赛。本次大赛在陕西省文物局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赛场秩序井然,赛事安排细致周到。就木作组的赛程设置来看,参赛选手要在有限的7小时里完成古建筑传统木构件——斗拱的“一斗三升”现场作业,既紧凑又合理。通过比赛能够看出此次参赛选手都是“行家里手”,来之前也都做了精心准备,个个精神饱满发挥出色,比赛中选手们全部使用传统工具,通过匠人们的双手和传统工具的结合,为大众展现出了传统木作工艺的精湛技艺和方法。裁判组确保同一项目判罚尺度一致,评判标准统一交流,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原则,又达到了“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传统修复”的目的,是一次高水平、高标准、圆满成功的竞赛。

▲木作

▲瓦作

通过技能竞赛,不仅展示了精湛的传统工艺,而且对于加强文物修复领军人才、文物修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竞赛带来的文物保护效应,必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朝着更明确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王占奎裁判对考古勘探竞赛项目的点评:

▲考古勘探

本次技能竞赛,我有幸担任考古勘探裁判组的一员和裁判长。通过观摩整个钻探竞赛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本次技能竞赛具有很积极的意义。通过发达的媒体足以推进社会对考古的认知,对于提高考古人的社会地位具有积极意义。从行业内部来讲,也有利于从业人员提高技能。首先是认识到技能的重要性,业内尤其是领导层终于把技能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来认识。从业人员因此也会获得存在感。事实上,技能是从业人员安身立命的本钱。这次技能竞赛会进一步加深这一认识:靠技能吃饭大有可为。

二、参加本次技能竞赛的从业人员,都是各个单位推荐的业务能手,业务水平尤其是手下功夫普遍很高。来自兰州大学的一位小伙子,虽然是第一次下铲,费尽力气,手上不可避免地磨出了水泡,但他仍然坚持到底,其精神劲头感动了全部五位裁判,一直要求我在点评时提出表扬。有这种精神,何愁日后学不会某种技能?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李宏斌,这次获得了一等奖,也获得了五个裁判一致且高度的好评,其原因除了手下活好以外,更重要的他的记录做得出众。从大面上看,参赛者普遍文字功底稍微欠缺一点。希望从业者能够在手下活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记录水平。

三、通过这次竞赛,充分显示了我们西北地区考古勘探的力量,检阅了我们的从业队伍。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我们的考古勘探力量应该居于前列。

杨泽华裁判对书画修复竞赛项目的点评:

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书画组共有来自陕西、甘肃、宁夏三个省(区)的15名选手参加比赛。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0岁左右,年轻选手占到80%,年龄结构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看较为理想。

书画修复竞赛科目规定了明确的比赛规则及评判标准,每位参赛选手都按照要求认真准备了修复视频、修复方案、修复报告,携带自己修复完成的参赛书画作品进行展示,并完成现场答辩。专家组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参赛选手进行了综合评定。

▲书画修复

参赛作品总体来看,西北地区书画修复装裱技艺在传承上手法多是沿袭北方的北裱技艺手法,也有兼具北裱和南方苏裱技艺。呈现出整体修复水平较高、书画修复装裱技艺传承派别不同、修复理念有所差异的显著特点。有些选手传统的修复书画装裱技艺高超,有的参赛作品体现着传统技艺与现代新科技的结合,选手能够与时俱进,跟随科技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了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并积极主动将新的科技应用于传统书画修复中。有选手的修复方案、修复报告编写标准规范,体现了严谨性、前沿性、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彩绘陶器

通过此次竞赛达到了“弘扬工匠精神,展示传统装裱工艺,交流修复技能,提升修复理念,重视修复标准规范及拓展学科相关知识”的目的,对书画修复装裱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编辑:韩旭川
审核:贾昌明
本文刊登于2019年11月15日
《中国文物报》第4版
投稿邮箱:
wenwubao@vip.sina.com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