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古代家具和建筑的关系

摘要: 在我国古代日用家具和建筑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房屋室内空间的加大以及起居习俗的变化,人们改变了席地起居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已出现了高形坐具,唐代更出现了高形的桌、椅和屏风等新型家具;这些家具经五代到宋逐渐定型化,丰富多采的明式家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这些新型家具的制造,往往借鉴于当时已广泛流行的建筑木作技术。西安唐代天宝十五年高元珪墓壁画中所绘的大型椅子, 椅背结构正是借


在我国古代日用家具和建筑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房屋室内空间的加大以及起居习俗的变化,人们改变了席地起居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已出现了高形坐具,唐代更出现了高形的桌、椅和屏风等新型家具;这些家具经五代到宋逐渐定型化,丰富多采的明式家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这些新型家具的制造,往往借鉴于当时已广泛流行的建筑木作技术。西安唐代天宝十五年高元珪墓壁画中所绘的大型椅子, 椅背结构正是借用了木作斗拱的作法,在左右两侧立柱头上置护斗,上托搭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

迟至北宋,由矩鹿宋城遗址获得的木制桌、椅那种早期的梁柱式框架结构【3】, 仍可清楚地看出其所受建筑木作技术的影响,因此一些建筑木作中的名词,也就自然地被移用于家具上,并且沿袭使用下来。到明清时期,有些名词仍旧广泛使用,但其渊源关系却早已被世人所遗忘了。但是如果我们沿家具发展变化的轨迹追溯上去,从文物制度的角度去探究其渊源,则不但能弄清原来的含意,还能获得不少古代家具与古代建筑关系的值得注意的线索,有助于中国古代家具史的研究。

“束腰” 和“ 托腮”【4】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这两个名词直到今天北京家具匠师仍广泛使用,更常见于清代匠作则例之中,但其确切含义已经长期得不到解释。“ 束腰”指家具上的一个收缩部分, 一般位在面板边框和牙条之间,形象明显,其义易解。“托腮”指束腰和牙条之间的台层【5】。它所承托的明明是“腰”而不是“腮”,故“托腮”之名,其义费解。

话还需从束腰谈起。

大体说来,传统家具可以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两大体系。凡有束腰的家具,一般足下端都有增大或兜转部分,名曰“马蹄” 。束腰与马蹄二者密切相联,可以视为传统家具的一种造形规律。德人艾克(G. Ecke)在所著《中国黄花梨家具图考》中提出有马蹄的桌几渊源于唐宋流行的壶门台座。由干壸门的简化,牙脚的敛缩,蜕存在足端的遗迹便是马蹄。此说已为多数论者所接受。惟束腰和马蹄密切相联,艾克对束腰的渊源未作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如果从家具与建筑木作的关系的角度着眼,就可以找到它的渊源。家具的束腰渊源于须弥座,而须弥座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壸门台座。早期的须弥座如云岗石窟的北魏浮雕塔基、敦煌唐代洞窟中的龛座、五代王建墓的棺床等,它们中间都有一个收缩部分,由此向外宽出的各层,线脚也比较简单。至宋代常把须弥座用作建筑的台基。据《营造法式》,其形制有简有繁。简者如《石作制度》中的“殿阶基”,繁者如《砖作制度》中的“须弥座”,高十三砖,分九层,各层名称不同,线脚及雕饰亦异。不过二者在中间收缩部分立柱分格,格中平列壸门,做法则是一致的。

云冈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上层东南角方塔

云冈石窟第11窟上层佛塔

五代王建墓石棺床西侧局部

《营造法式》卷三“殿阶基” 条原文是:“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四周并迭涩。坐〔座〕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壸门造。”【6】它开列部位名称及尺寸不够详尽,故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图注》称“《法式》卷三‘殿阶基’ 条制不详”,亦未为制图。但此条已足够使我们知道其形制和早期须弥座相差不大。宋代实例也有与此相似的,如正定开元寺大殿的须弥座。

《法式》“殿阶基” 中有“ 束腰” 、“ 迭涩”两个名词。束腰即须弥座中间收缩、有立柱分格、平列壸门的部分,而“ 迭涩” 就是位在束腰之下或束腰之上,依次向外宽出的各层。“ 迭涩” 在《法式》中有时写作“ 挞涩”,见卷十六《石作功限》中的“ 殿阶基” 、“ 坛” 等条。

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家具名词“束腰”和宋代须弥座上的名称完全相同,而且形态也相似,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二者之间有联系。高形桌几在唐宋之际是一种新兴家具。任何时期的家具和建筑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北魏以后不断发展, 至宋而日趋繁复的须弥座自然会对当时的家具产生影响。

当然, 家具上的束腰都比较窄, 和须弥座上的束腰相去悬殊。这是由于功能不同,不可能把须弥座的束腰照样搬到家具上来。高形的桌几,牙条之下一定要有相当高的空间才便于使用。所以桌几上部可留做束腰的部位有限,它只能具体而微地做成较窄的一条。

尽管一般家具上的束腰比较窄,明清的桌几都有一种“高束腰” 形式。它的做法是四足上截露明,高出束腰之上【7】,很像须弥座上的角柱。桌几的四面,在边框和托腮之间安短柱,短柱两侧和边框底面、托腮上面都打槽,嵌装绦环板,板上开透孔,它们相当于须弥座的立柱分格,格中平列壸门。

有束腰喷面无抽屉方桌

只是由于绦环板的高度有限,只宜锼挖“笔管式” 或“ 海棠式” 等比较矮扁的透孔而不宜做成壸门的式样。这也和装饰图案的流行时代有关,壸门自北宋以后已少使用,因而在我门所能见到的明清家具上,很难会有壶门出现。在明式家具中还有在高束腰的部位安装抽屉的方桌。由于抽屉要求有一定高度,抽屉两旁又有立柱,其造型也就更加接近立柱分格的须弥座。

把北魏至宋的几种须弥座和两种高束腰家具排列在一起,就更容易看出有束腰家具和须弥座之间的关系

有束腰马蹄足罗锅枨二人凳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高束腰家具上的“托腮” 。它所处的位置, 正和须弥座束腰之下的迭涩相同。“托腮” 与“ 迭涩” 字音相近,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具名词“托腮” 就是须弥座名词“ 迭涩”,只是音读之转,以致写法不同。《法式》一书既然能把“迭涩”又写成“ 挞涩”,那么数百年间匠师口传笔记,将“ 迭涩” 写成“ 托腮” ,自然毫不足奇。不过假如我们没有理会到它们之间有联系,而一味从“腮” 字求其义,便不免费解了。

具名词“束腰” 、“托腮”,我们都能从宋代的须弥座上找到来历。这样,不仅名词得到了解释,家具上的束腰的渊源得到了说明,而且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条研究古代家具和建筑关系的有用的线索。


【1】参看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委会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17页、178 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版。【2】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年第8期,3页。【3】同【1】,180页。【4】托腮,清代匠作则例有时写作:“特腮”。【5】明清家具,有束腰的未必都有托腮,如有托腮,它或与束腰及牙条一木制成,咸分别制成,其宽窄厚薄、线脚繁简乃至安装方法,颇不一致。【6】见《营造法式》卷三,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引文中的“坐”应作“座”,“壶”应作“壸”,早经研究此书的学者作过校勘订正。【7】一般有束腰家具,四足上截被束腰遮盖,并不外露。原题《束腰与托腮——漫话古代家具和建筑的关系》,《文物》1982年第1期。

  内容来自公众号:在土星的标志下


  责编:茶茶

  审核:安瑞军

文章已于修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