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惊艳的不只是《明墨集萃》:笔墨纸砚制作名家汇聚上海

摘要: 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与绘画工具之统称,也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实际载体与工具。2019年12月12日至15日,首届“文化传家笔墨文化周”活动在上海浦东新区华严书院举办,其中,让人尤其惊艳的则是一套《明墨集萃》仿古套墨。澎湃新闻获悉,该活动以“文房四宝品鉴展”为主题,邀请到当代笔、墨、纸、砚的代表性制作名家与传承人汇聚上海,不仅将各位传承人精心制作的代表作品陈列 ...
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与绘画工具之统称,也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实际载体与工具。
2019年12月12日至15
日,首届“文化传家笔墨文化周”活动在上海浦东新区华严书院举办,其中,让人尤其惊艳的则是一套《明墨集萃》仿古套墨。澎湃新闻获悉,该活动以“文房四宝品鉴展”为主题,邀请到当代笔、墨、纸、砚的代表性制作名家与传承人汇聚上海,不仅将各位传承人精心制作的代表作品陈列展出,还通过圆桌座谈及专题讲座、技艺演示等方式,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名家匠师们“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匠心精神。
《明墨集萃》之一  冯国华冯宜明父子制
《明墨集萃》之一  冯国华冯宜明父子制
一进入“首届笔墨文化周”展厅左侧,一套名为《明墨集萃》的仿古套墨即吸引了观者的视线,24锭仿古套墨或雕刻山水、花鸟、人物、楼台、灵兽,或镌刻器物、典故,可以说在方寸之间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从描金填彩的工艺上看,这套墨亦是彩绘佳制,作者把工笔重彩的手法融入到墨品描金填彩的技艺中,金碧辉煌、惟妙惟肖。这就是在这次“文化传家笔墨文化周”上展出的经典墨品。据此次文化周的学术主持、徽墨老字号“郁文轩”第三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冯宜明介绍,这套仿古套墨取自明代四大墨家之首的方于鲁所撰《方氏墨谱》,由冯宜明与他的父亲冯国华合作复刻完成,“这套墨是我与父亲前后历时六年才完成的。原本《明墨集萃》有48锭仿古套墨,此次展出其中24锭。”
谈到复刻《明墨集萃》的初衷,冯国华此前曾对澎湃新闻说,传统的技艺需要传承,墨不易藏,所以明代留下来的墨品不多,但墨谱留下来了。现在很多墨厂多以清文人墨为主来仿刻,“我喜欢创新,不愿意步人后尘,明代四大家的集锦墨十分精彩,我和冯宜明说,我们就要跨过曹素功胡开文的年代,去另辟蹊径,把仿古集锦墨做到无人超越的极致,这也是在传统上的继承和创新。”父子俩前后历时六年,终于完成了蔚为大观的48锭仿古套墨《明墨集萃》的雕刻和制作。
 《明墨集萃》之一  冯国华冯宜明父子制
  《明墨集萃》之一  冯国华冯宜明父子制
从展厅入口往前走左转,从“仿唐李廷圭墨”到“仙山楼阁”,再到“十八学士”“兰亭集序”……各种形制不一、工艺不同的墨品渐次呈现。冯宜明说:“此次活动中的墨主要是以展示恢复明清时期的制墨工艺为主。让观者看到古代制墨的鼎盛时期,也就是明清时期的墨品是什么状态。此次仿古墨品包括刻工、形制都是一比一仿制过来的。”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如“廷珪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冯宜明对澎湃新闻表示,在制墨中,父子俩想得最多的还是恢复古法,无论是墨版,还是制墨工艺。
仿南唐“李廷圭墨”
墨品以外,制笔名家李小平收藏的日本仿中国晋代、唐代毛笔也吸引了不少文房爱好者的目光,其中包括“仿东晋前凉松木管大笔”、唐样狼毫笔、唐代“缠纸笔”等。据介绍,李小平1989年学习毛笔制作工艺,创办有“淳安堂笔庄”、“李小平毛笔工作室”、“李鹏飞书画工作室”、“文港读书会”,三十年来一直从事毛笔制作与古代毛笔工艺研究及传承工作。现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常务理事,曾参与中国毛笔国家标准起草。李小平毛对毛笔古代文献多有梳理,他因为喜爱唐代“缠纸笔”,花了六七年时间来收集图片资料和史料,最终在2013年复制成功,他认为复原古代毛笔,并不仅仅是复制古笔的外在形式,而是为了尽量创造条件复原古代书写场景,尽最大可能去接近古人的书写状态和法度,从而理解那个时代书法的本相。
仿唐代缠纸笔
毛笔展示现场
而在另一间展厅,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胡魁章笔庄则现场呈现了北派毫毛制作工艺。胡魁章笔庄是目前全国唯一沿用北派狼毫苘麻衬垫制笔的百年老字号。其制笔工艺入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梁同书《笔史》中记载:“北笔内用狼毫,中实以苘。”北派狼毫毛笔,润滑挺健、点划精致、含墨量大。明清时期,北派毛笔的制笔工艺就在山东、北京、沈阳等地广为流传。说到制作毛笔,如今沈阳胡魁章笔庄仍秉承着北派传统的制笔工艺,主要包括“水盆”“干桌”等工序。胡魁章毛笔的老一辈传人在现场专门展示了古法制笔技艺的精髓。据“胡魁章”掌门人朱晓宇介绍,一支毛笔要经过独特的浸、拔、垫、齐、梳、择等40多道工序的处理,有的工序要反复做十几遍甚至更多。经由古法制作的毛笔聚锋、团毫、含墨而吐墨均匀,书写效果温润而不失锋芒。
“学习古法制笔的过程十分漫长,学徒第一年不准上手、只能看;材料甄选、择笔装套刻制、水盆、干桌,制笔的四个环节,相互之间不掌握技术,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断代,工艺就失传了;学徒学习期间不能生产任何产品且影响师傅制笔,所以这些年前前后后收徒上百个,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学会。”朱晓宇说,“研究传统文化,善用书,知情景,知天性,知本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初学者如经济状况好些还是购买质量良好的笔较好,古人说善书不择笔,是指已经达到顶级境界,即便达到顶级境界,文人雅士们仍对文房四宝有所坚持级要求。”
胡魁章笔庄 毛笔展示现场
参与此次活动的制纸专家贡斌是德承贡纸坊创始人,曾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文保机构展开合作,对文献中的千年汉纸进行系统恢复和整理。朱岱则是国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的古法造纸及歙砚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文气。

现场展示的古法造纸
安徽省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岱说:“无论是绘画或写书法,很多人一般都讲求方便只用墨水及盘子或碗,我们看着就会感到心酸落寞。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文化,没有笔墨纸砚,文化史、书法史、绘画史也都不复存在。”
朱岱砚台
在文房论坛上,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汤书昆结合匠师朋友用沉香雕刻出难以把握的司空佛故事,引发在场与会嘉宾的反思:“延续中国文化的精髓,自然需要仿古,但是否在形式或基础上全都仿古,或是仅技术仿古而须新增当代语言和当代作品,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问题。”
匠人现场展示制笔工艺
“笔墨文化周”展览现场
文房之名,源自于魏晋南北朝,本意为“国家典掌文翰之地”,到唐代时,便引申为“文人书房”之意。四宝即笔、墨、纸、砚,为书房之必备文具。《论语》中,子贡问仁,孔子曾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匠师们对文具功能及艺术审美的更高追求,文房用品开始兼具陈列、鉴赏、典藏、交流等意义,不仅成为文人雅士珍藏的宝物,其中也蕴含了数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底蕴,亦体现传统工艺匠师们的精湛技术与心血结晶。
“笔墨文化周”论坛现场
“笔墨文化周”论坛现场
当下不少人对于日本匠人严谨的制作态度感到赞叹,但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工艺匠师们对自己的理想要求也是同样认真坚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悉,为期四天的“笔墨文化周”由新闻晨报沪喆进修学校副校长岳强发起并策展,冯宜明作为学术主持。邀请到与会的制作名家各自对专属的笔、墨、纸、砚工艺领域进行讲座、实物展示,并展开圆桌座谈进行交流讨论。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