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沈那遗址

摘要: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为约3500年前的古羌人聚落村,是远古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 位于湟水及其支流北川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北起阴坡,南至坟墓沟,西临乱沟,东部台下即为宁张公路,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该遗址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存为主,还有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遗存。从现有资料看,沈那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 ...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为约3500年前的古羌人聚落村,是远古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 位于湟水及其支流北川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北起阴坡,南至坟墓沟,西临乱沟,东部台下即为宁张公路,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
该遗址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存为主,还有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遗存。从现有资料看,沈那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保存现状较好的多种文化并存地点之一。
沈那遗址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于1948年发现的,并出土过多件文物精品。
沈那遗址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2006年05月25日,沈那遗址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台地东邻小桥大街,西有一条洪沟与大西山山坡相隔,洪沟内有泉,泉水由北向南流(原注入湟水,现已断流),北部有条东西向的大沟,俗名瓦窑沟,小桥大队小学校园北墙紧贴台地南缘断崖。
总面积约400×250米,呈长方形。台地西、北、南三面较整齐,东侧中部有一缺口(封闭形小沟,当地称为小瓦窑沟)。西部中段,因引水灌田塌陷,后经平整成约40×40米、低于台地约2米的梯田。台地东南建有变电站及家属院,小瓦窑沟北部有5处民居,其余皆保存原貌。整个台地都是古代文化遗存,无空白。东北部为马家窑文化区,面积约50×50米,北端有少量的卡约文化遗迹,其余皆为齐家文化遗存。
台地原为旱作麦田,后改为水浇地,并先后多次经过平整,原覆盖土及文化层上部被破坏,部分裸露,其中以台地中部为甚。整个台地到处可见陶片、杂骨及零星的石器,崖坎处及东部小瓦窑沟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多处白灰面房屋遗迹,文化堆积厚达200厘米以上。
1992年和199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西宁市文物管理所曾对沈那遗址进行试掘,共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清理区主要在台地西南边缘。清理房屋5座,灰坑10个,墓葬8座,出土各类文物约万余件(包括陶片)。文化堆积层大体分上下两层,上层遗物中以加砂粗陶片较多,下层遗物泥质红陶片较多。陶器制作精细、火候高、胎质坚硬而薄,陶器器形繁杂多样,计有罐、瓮、盆、尊、鬲、拼盘器(将大口平底罐切成四瓣烧制)等。出土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凿、石壁、石镞、盘状器,其中以盘状器最多。
另外还出土有少量骨锥、骨针、骨镞及一件大型铜矛。有3座房屋是白灰铺地、粉墙的白灰面房屋,都近似方形,半地穴式,门向西开,室内中间有一圆形灶,地穴四角各有弧度。墙面白灰厚薄均匀而细腻,地面白灰厚约4-5厘米,表面光滑而坚硬。两座无白灰设施,一座为圆形,门向南开,半地穴式;一座为方形,房屋四周及室内有不规则排列的柱洞,室内地面为深褐色土铺垫,灶在室外呈簸箕形。其余因扰乱较甚,具体结构不清。灰坑大多为圆形平底,坑壁略向内弧、口小于底。
基葬有四座在两座白灰居住房屋之间排列,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单人葬,随葬品极少。沈那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厚,内涵极为丰富。从试掘情况看,以齐家文化遗迹、遗物最多,是一处齐家文化时期较大的部落遗存。遗址保存基本尚好。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