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马鬃山玉矿遗址

摘要: 马鬃山玉矿遗址,也是西北境内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古代玉矿遗址。于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截至2012年共发掘了4次,发现包括灰坑、房址、石台基等各类遗迹40多处,出土玉料、陶器、水晶、骨器、石器、兽骨等遗物千余件。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位置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 ...
马鬃山玉矿遗址,也是西北境内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古代玉矿遗址。于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截至2012年共发掘了4次,发现包括灰坑、房址、石台基等各类遗迹40多处,出土玉料、陶器、水晶、骨器、石器、兽骨等遗物千余件。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位置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戈壁滩处,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 [2]  。早在春秋、魏晋时期,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就有先民居住,西晋已设县,之后历朝都在这里设镇置县。 
分布规划
该玉矿遗址依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分布,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已经确定有采矿区、生活作坊区、防御设施区,与之相对应的遗迹主要为矿坑、大房址、防御性建筑。在遗物上依次对应有石锤、石斧、石砍砸器等采矿工具,砺石、石锤等加工工具和陶器、铜饰等生活用品,铜镞、铁镞或铁矛头等武器。三类遗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延续性,在功能上体现出互补性。 
矿坑类型
已发现古矿坑近百处,从形制看可分为矿井、矿沟、矿坑三大类。
矿坑K01位于2008年调查确定的第二地点,平面为圆角方形,剖面呈桶状,坑口大于坑底。坑口周围为石料堆积,坑壁及底部为原生岩层。坑口边长700厘米,坑底边长500厘米,深310厘米,坑口石料堆积高120~130厘米,宽130~480厘米。坑内堆积可划分为7层,均为矿坑废弃后形成的自然堆积。在矿坑周围地表采集有石锤、铜镞、石镞等。 [4] 
年代鉴定
从发掘单位出土陶片来看,有两类陶器共存。两类陶器在陶质、陶色上区别不大,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制法、器形和纹饰上。A类为轮制,多为夹砂,有灰陶、红褐陶两大系,素面及纹饰各占一定比例,纹饰多为凹弦纹和绳纹组合,弦纹多饰在颈部,绳纹多在弦纹以下,绳纹以竖道最多,被平行横道抹断,呈分
段竖道绳纹。极少数为粗绳纹或交错绳纹。少数在竖道绳纹上饰横道波浪形附加堆纹。不见彩陶。可辨器形有罐、盆、甑等。B类为手制,夹砂,有红褐、灰两大系,此外有一类因烧制气氛而造成的灰胎红皮陶,在整体中占有较大比重。除极少的红陶饰黑彩外,不见其他纹饰。可辨器形多为罐,器表多有烟炱。A类可以确定为汉代陶片,B类为骟马文化陶器。B类陶器与骟马文化“骟马类型”及“兔葫芦类型”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很可能是骟马文化的一个新类型,在年代上偏晚。
  能够区别这两人群的器物,除了陶器以外,还体现在箭镞这类特殊的遗物上。从2011年的调查、发掘获取箭镞近20件,以铜质为主,其中三棱形带挺镞为大宗,占有绝对优势,三翼銎孔镞仅2件,此外采集有1件石镞,两翼呈锯齿状。三棱形带挺镞为典型汉式风格,为A类遗存,三翼銎孔镞及石镞为B类遗存。 [4]  由此,基本断定是一处大型汉代工业遗址。 [3] 
发现器物
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先后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2011年10~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2008年调查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150平方米。本次发掘发现遗迹单位14处,其中房址2座,灰坑12处。
出土器物百余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玉器、玉料等。铜器主要有铜镞、铜环、铜饰、铜块等;铁器主要有铁镞、铁矛头及采矿工具;
石器可分两大类,一类为以各类石锤、石斧、砍砸器为代表的采矿工具,一类为以各类砺石为代表的加工工;玉器多为半成品,局部磨制光滑。出土玉料近百块,多为初选后的精料,直径在6~12厘米之间。
2011年的发掘尚未发现08年调查时发现的四坝时期陶片。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