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四川考古的过去与未来讲座纪要

摘要: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考古所科研处2016年8月2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九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2016年8月2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九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受邀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四川考古的过去与未来”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们听取了此次讲座。



王巍所长主持并颁发主讲嘉宾聘书


讲座现场


  在简要介绍了四川省的区划变革与地理概况之后,高大伦院长首先向听众解释了本次讲座中出现的“考古四川”与“四川考古”这两个概念。所谓“考古四川”,是指1949年以前,省外尤其是国外人员在四川所做的考古工作,而“四川考古”则是指建国后四川当地人立足于本省所做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四川虽在祖国内地,因历史的机缘巧合,其考古工作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最先开展考古调查发掘的省份。 



主讲人高大伦院长


  接下来高大伦院长以外国人在四川所做的考古工作为开端,引出了此次讲座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四川考古的发展沿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1914年法国人谢阁兰(色伽兰)对四川汉代砖室墓的发掘开启了四川考古的序幕,著名的广汉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的命名等重要发现和成果在三四十年代相继出现,此时的四川考古便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建国后四川考古工作继续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到了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四川古蜀文明的绽放期。进入新世纪的四川考古工作进展顺利,依然以一系列值得称道的重大发现吸引着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成都平原周边的重要考古发现。成都平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众多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近年来在其周边区域所发现的其他遗存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刘家寨遗址、石棺葬墓群、桂圆桥遗址、瀑布沟库区遗址群、向家坝库区遗址群和罗家坝遗址为我们探讨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川西北地区、北方草原地区和云贵高原等周边区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城墙、宫殿与小城等遗迹现象再一次确认了了三星堆文明的历史地位,证明了其前后延续两千多年的顽强生命力。四川石窟寺数量众多,近年来针对其所做的考古发掘工作,调查新发现石窟造像和即将出版的多部相关报告、总录和论文集对石窟寺研究和美术考古来说十分珍贵。

  第三部分则总结了四川考古的主要收获:四川考古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出土文物标本在一百万件以上;初步建立起了四川考古的年代序列;弄清了四川古代文化面貌,构建起了四川五千年物质文化史。近年来更是积极走出国门,用国际化视角去研究四川文明;关注重视晚期考古遗存,发挥其重要价值;开展公共考古,选择一两件重器进行深度解读;积极开展考古探险与考古创意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参与考古工作的完整过程。

  讲座最后对四川考古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接下来的工作将继续围绕巴蜀文化、石窟寺保护、四川省内五大流域的调查、建立考古体验馆和继续考古探险活动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现场讨论


  讲座结束后,高院长向大家展示了此次带来的文创产品,并以此为奖励赠予每一位提问者。与会学者围绕西南丝绸之路的地位、巴蜀文字的阐释方法、如何看待外国学者在川所做的早期考古工作以及1914年谢阁兰(色伽兰)在川发掘对于中国考古学史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最后的总结性发言中,刘国祥处长表示此次的讲座极具创意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并且对四川考古工作的五个方向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赞赏。



与公众分享四川文创产品


  此次讲座中放映的数字动漫故事《神树的传说》,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是选一件重器进行深度解读的典型例证。四川考古在中国考古史的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外国学者在四川进行考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考古也在四川。进入新世纪后,四川又成为中国基本建设过程中最大的考古工地,同时还积极探索考古研究的新领域,如考古探险、公众考古、考古创意等,学术界和社会对四川考古的未来充满期待。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