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塑像、壁画中的唐朝武备

摘要: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存自十六国至元代历代壁画四万多平方米,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壁画中佛陀、菩萨、天王、力士、飞天、供养人等为主,故壁画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以佛教题材内容为主。壁画中还涉及大量天王、武弁、其兵甲器械众多,国内学界只有杨泓先生对敦煌壁画中的北朝、唐朝骑兵做了一定梳理。本文拟通过对敦煌壁画、绢画对唐朝武备进行分析梳理。一、史 ...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存自十六国至元代历代壁画四万多平方米,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壁画中佛陀、菩萨、天王、力士、飞天、供养人等为主,故壁画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以佛教题材内容为主。壁画中还涉及大量天王、武弁、其兵甲器械众多,国内学界只有杨泓先生对敦煌壁画中的北朝、唐朝骑兵做了一定梳理。本文拟通过对敦煌壁画、绢画对唐朝武备进行分析梳理。

一、史书中唐朝武备

由于唐朝法令制度,极少下葬武备,至今考古所出唐朝武备仅有窦皦墓唐刀和曲江、大明宫残甲一套,这些实物对唐朝武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本,但是因为实物样本数量太少,无法系统描绘出唐朝武备状态。《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神机制胜太白阴经》等著作记录了相当数量的唐朝武备情况,笔者梳理出其内容,有助于对唐朝武备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笔者从宫廷和军队两个角度来阐述唐军的装备。两唐书中的《礼制》、《仪卫》记载宫廷仪卫中持有长短不同兵器,长矛类有“槊”和“漆枪、木枪、白杆枪、朴头枪”四类枪;仪卫在朝会时“佩弓箭、胡禄”;右骁卫、左右卫、清游队立于两阶、东西廊佩“鍪、甲、弓、箭、刀、楯”,用“黄、赤、黑”加以区分。左右金吾卫“带弓箭、横刀……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大驾卤簿,天子出行时,千牛卫将军一人陪乘玉辂“执金装长刀”;左金吾卫队正、左右金吾卫翊卫持“银装仪刀”;左右威卫队正“执银装长刀”;左右卫翊卫“各执金铜装仪刀”;仪仗骑兵“甲骑具装”。从现有史料来看,宫廷内卫的卫体装备有甲冑(鍪)、楯(盾);长杆兵器有枪、槊;刀剑有金装、银装长刀和仪刀、铜装仪刀、鍮石装长刀;远射兵器有弓、箭、胡禄。刀剑的不同材质的装具也对应了军职的将军、队正、仪卫武士等。

军队装备在唐史料中也有明确的记载,《新唐书》兵制载:“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神机制敌太平阴经》载:“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领。战袍,四分五千领。枪,十分一万二千五百条,牛皮牌,二分二千五百面,马军以团牌代四分支。弩二分,弦三分,副箭一百分二千五百张。弩,七千五百条弦,二十五万只箭。弓,十分弦,三副箭,一百五十分。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集。射甲箭,五万只。生鈊箭,二万五千只。长垛箭,弓袋,胡鹿长弓袋,并十分一万二千五百副。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鎚、斧钺代,各四分支、搭索,二分二千五百条,马军用。”唐军远射武器为弓箭,佩胡禄,箭为“射甲箭、生鈊箭、长垛箭”三类;盾牌为牛皮制;军士的“佩刀”即为横刀,长柄武器为“枪”、“陌刀”“棓(棒)”;甲冑《太平阴经》中未说明细节,但是在《唐六典》中则阐述的较为清晰:“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今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鎚、锁子皆铁甲也”。

  《唐六典》中对枪的注释:“矛、长八尺曰槊,马上所执。盖今之漆枪短,骑兵用之;木枪长,步兵用之,白干枪,羽林所执;朴头枪,金吾所执也”。

  《唐六典》中对刀剑的注释为“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从这段注释中可以较为清晰的知道,仪刀属于皇室仪仗用,配龙凤环。班剑制度始自汉朝,天子百官皆佩剑上朝,地位较高大臣,皇帝赐“剑履上殿”,后来为了避免出现佩剑行刺,剑刃换成木质,班剑两晋以后逐渐成为仪仗之物。鄣刀在目前的史料中也未见详细的描述,也无出土实物可对应,无法考据。横刀是宫廷宿卫军士和军队常备佩刀。《隋书》卷十二志七载 “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带横刀”,说明横刀自北周时期就已诞生,隋沿用。《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资治通鉴》的胡注中则能发现一些有关横刀名称由来的线索:“横刀者,用皮襻带之,刀横掖下”。从史料中可知,横刀为双提挂形式,配挂于腰间。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则有较多的记录,在唐代对外战争和平定“安史之乱”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陌刀起源于隋朝,隋将阚棱善使陌刀,《新唐书》载:“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隋亡唐兴之后,陌刀随即进入唐军,唐军中李嗣业也著名的陌刀将,《新唐书》载:“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虏,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至今考古系统和民间收藏都无陌刀实物出土,故至今也无法确定此刀形制。

  《唐六典》中对弓的注释:“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今长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于近射;格弓,彩饰之弓,羽仪所执”。按照如此分类,宫廷仪卫用“格弓”,步兵用“长弓、稍弓”,骑兵用“角弓”,弓箭与胡禄配套使用。

二、壁画中唐武备与实物

  

敦煌塑像、壁画中有大量的天王、武弁、器械图像,对研究唐朝武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将敦煌、榆林窟中涉及甲冑、刀剑、弓矢、具装铠等图像进行分类和比较,结合史料和考古实物,试图厘清唐朝武备的一些细节。

1、刀剑

  

南北朝时期,中国和西域交往愈发深厚,萨珊、粟特风格的刀剑风格开始影响中国,北周时期中国刀剑开始采用双附耳式方式悬挂于腰侧,放弃了战国开始的剑璏式悬挂形式。至隋唐初期,刀剑开始出现剑格。中唐时期敦煌壁画、绢画中天王、武士手中的剑开始出现剑格,剑格形式有主要有三类:直翼八字型剑格;平面柿蒂纹型;菱形剑格。

中唐时期敦煌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中最早出现直翼八字型剑格,158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晚期的前段,大约在公元756-781年,西夏时期进行过重修。“举哀图”中右下角有一王子,持剑刺胸,其剑格为八字形(图1),两翼较直,中段有尖凸。壁画的左侧,一王子背对画面,缠头,腰侧悬挂佩剑,剑柄较为模糊,但是能清晰的看出其剑格为清晰的直翼八字格,中段无尖凸,鞘室有金属包边。

  

图1 国王举哀图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正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