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厚植城市文化沃土 打造精品原创展览 “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侧记

摘要:   博物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如同它的根,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大同市博物馆积极探索“总馆+分馆”模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藏品研究,通过探索不同主题的展览,将大同2300余年的历史串联起来。“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的。它以复建的开化寺为场馆,是大同市博物馆下辖第五座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 ...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如同它的根,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大同市博物馆积极探索“总馆+分馆”模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藏品研究,通过探索不同主题的展览,将大同2300余年的历史串联起来。“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的。它以复建的开化寺为场馆,是大同市博物馆下辖第五座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代寺庙华严寺南北相望,与大同府衙旧址遥相呼应。

  01

  内容丰富研究翔实,

  补充未讲完的故事

大同,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三代京华指北魏平城、辽金西京。辽金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族在此与汉族同生共息,西京大同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撷取辽金元时期大同244年的发展历史,以融合和多元文化为主题。筹划过程中注重吸收辽代许从赟墓、金代阎德源墓和元代冯道真、王青墓等考古学术成果。对展品的选择,以能反映文物的地域性、知识性、代表性、组合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为标准,共展出石刻、陶瓷器、铁器、漆木器、丝织品等各类器物240余件/套,其中阎德源墓葬出土的以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为代表的一批丝织品,经修复后首次展出,堪称“镇馆之宝”。

展览以时间为轴线,展线设计为明暗两条线,明线展现的是古人从生到死,暗线则从生活到艺术,从物质到精神等内容展现出更多的层次。整个展览以点带线到面,通过宗教、艺术、生活和丧葬等不同角度,利用文物、模型、陶塑及多媒体等手段,升华展陈内容,诠释展览架构,彰显民族融合,凸显地域特色,勾勒辽金元三代西京大同的雄姿,将融合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01

展览第一单元为“京华·锁钥”,突出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修司衙,建宫殿,立学宫,逐步转向城市定居生活。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巨幅古画大同城和多媒体,宏观概括西京在辽金时期的地位及影响,激发观众就今昔大同城、兴云桥的发展沿革和保护进行思考。

  02

第二单元为“法相·庄严”,主要反映西京地区的宗教状况,辽金少数民族最初是信奉万物有神的“萨满教”,为了加强统治,在向汉民族学习过程中,开始尊儒崇佛,佛教逐渐成为其民族精神信仰之一。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在大同地区保存丰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华严寺、善化寺、大云寺、觉山寺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展览通过塑像、壁画、经幢及一些佛教器具来展示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及其建筑文化内涵。

▲“法相·庄严”展厅

  03

第三单元“茗酌·商贸”,通过辽金时期的茶酒文化、大同地区三大瓷窑的发展及对外贸易,反映当时的物质生活。北方不产茶,但是茶作为文化内容传播融入到少数民族中,奠定了此后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使茶成为连接南北的纽带。酒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茶酒在西京地区的风行,扩大了对饮用器具的需求,各种茶盏、盛酒器颇受时人青睐,瓷器贸易空前繁荣,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

▲“茗酌·商贸”展厅

  

  04

第四单元“溢彩·生活”,分别从衣、食、住(家具)、用(日用器具)、行来表现物质文明发展的“生活篇”,进一步表现“融合”之态。展出配饰、家具、日用器具、驼车模型之外,辅陈内容采用表现服饰、日用陈设、备茶备酒、出行的壁画,增加观众的认知度,促使观众了解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有什么影响。

▲“溢彩·生活”展厅

  

  05

第五单元“魂归·彼岸”,以人逝后的丧葬习俗为切入点,展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丧葬文化”。从墓葬反映的客观信息和随葬艺术两个方面展示“融合”之态,展品涉及文字石刻、魂器和葬具等。通过灯光、图文版及裸眼3D的配合,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接受信息,也可更好地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拓展知识量。

  

▲“魂归·彼岸”展厅及裸眼3D

  

五个展厅,五种角度,彼此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将物质、精神和文化融为一体,从不同方面诠释辽金元时期大同的历史地位、经济和文化成就;补充大同市博物馆未曾讲完的历史故事,展示多民族的交汇共融及由此演化的地域文化与人文特色,重现辽金元时期的繁荣景况,揭示了大同辽金元时期西京文化的蕴涵。

02

  形式表达紧扣主题,

  展陈辅助凸显亮点

展览场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为四合院格局,陈展设计采用以小物件反映大历史、以小场景造大氛围的手法,以多角度多手段呈现。

展览整体布局重点突出,错落有致。每个展厅内增加避风阁的设计,既挡自然光,又分割展线,从视觉心理对人流动线进行引导;同时迎合了汉文化屏风的概念,使参观流线不交叉,不逆行,顺畅合理,疏密有序,给观众充分的活动空间,有较强的舒适感。在空间色彩选择上,运用沉稳的深灰和棕色与古建筑青砖土墙相呼应,部分用现代的白色和浅灰;标题板运用传统的红色,既调动观众兴奋度,又增加环境感染力。版式设计中融入展品元素,风格、材质的选用与整体空间协调统一。重点文物既重视组合陈列,又注意内容关联,同时考虑器物、展托与展柜之间的布局关系。

展柜根据空间环境设有通柜、精品柜、恒温恒湿柜、龛柜、俯视柜等,对于阎德源墓出土的丝织品,修复后入恒温恒湿展柜进行重点展示。展台用于展示不易移动的石质文物、模型等,部分造型取源于实物,米色台布的运用能突显展品。灯光设计的着眼点是突出文物。展柜LED和变焦射灯两种光源,有效消除红外线和紫外线对文物的伤害,满足各种文物的要求。裸展文物和柜外展版,分远景洗墙灯、近景变焦聚光灯,重点强调氛围光的设计,突出主题。

辅助展品主要有场景雕塑、多媒体设备、木质模型、图文版说明等,根据“补充、服务、说明”的原则,在不同展厅围绕主题展开,合理运用三维动画,对重点内容诠释解读,既突出科技性,又讲求艺术性,凸显亮点。

具有地方特色:

辽金元三朝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对西京的管辖,西京作为五京之一,既是军事前沿阵地,又是南北面官制的试验点,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点,民族融合程度既深且广。展览从瓷器艺术、生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来反映辽金元时期西京大同的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

  再现辽金元建筑艺术:

佛教的盛行和道教的发展,使建筑艺术更加多元。西京地区遗留至今的宗教建筑非常丰富,在全国来说也比较集中,如巍峨雄宏的华严寺,庄严古朴的善化寺,精巧玲珑的观音堂等。展览采用模型、视频剪辑等手段,再现辽金时期西京建筑的恢宏气势。

  运用科技设备:

通过裸眼3D设备生动呈现许从赟夫妇墓壁画,再现了当时的绘画艺术、生活习俗等,给参观者以不同的感官体验;AR互动设备,围绕展厅展示的文物内容,将饮茶、饮酒和贸易内容融入,最大程度地调动参观者的参与热情。

  03

  宣传方式打破常规,

  社教活动精彩纷呈

事先制定展览中长期宣传计划,以能够辐射广泛受众群体为目标,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以不同的宣传视角、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展览,了解大同历史。

开展前后,在电视台、本地日报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增加市民对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及展览的了解。同时制作宣传单、折页、手册等免费发放。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官网上及时发布博物馆陈展动态、节假日开放时间及展览解读等内容。展览开幕式当天与山西晚报合作,由文博山西一直播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反响热烈。直播上线10分钟后,观看量迅速攀升到12万人次,112分钟的直播结束后,观看人次达到177万。精彩的内容被不断回放,截至目前点击量已达227余万。

除常规免费讲解外,展览还提供专家导览、馆长导赏及手机二维码小程序,并设有观众问卷调查表、留言簿,配置有母婴室、纪念品商店、婴儿车和轮椅等。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常年与本地中小学联系举办活动,提供研学基地,其中以宝髻瑶簪——辽代金饰仿真制作、浓墨版画——辽三彩盘拓印术、辽代玉器挂件——热缩片制作、水中镜月——辽代铜镜仿真制作和志愿者研学万里行活动为代表,通过教育活动,加深观众对展览的认识,感知大同厚重的文化历史。

(文/王利民)

  编辑:韩旭川

  审核:冯朝晖

本文刊登于2020年3月31日

  《中国文物报》第8版

  投稿邮箱:

  wwbbowuguan@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