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古格王国遗址

摘要: 阿里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遗址在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 ...
   古格王国遗址 : 西藏自治区古王国遗址。在西藏阿里扎达县境内泽布兰附近的一座黄土山上。古格王国建立于公元11世纪初,其王是藏王朗达马后裔爱达微松系诸王的一支,辖境在今阿里地区,又称阿里王系,1630年被拉达克所灭。古格王国遗址依山叠砌,高约300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有房屋、窑洞遗迹600多处,有城堡、庙宇、宫殿遗存。其中红庙、白庙、轮回庙保存较好,庙中有残留的明代以前的泥塑佛像和壁画以及古代写本。壁画中有佛像,也有古格国王及其臣属的画像。庙堂木雕飞檐以狮、象、马、龙、孔雀等动物为主。王宫还发现武器、甲胄和日用器物。由于高寒干燥,遗址保存完好。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里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遗址在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

现状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不仅为研究西藏历史,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格王国介绍编辑
吐蕃后继——古格篇
西藏吐蕃王朝之后的600多年间,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然而,300年前,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偌大的王国仅留下恢弘的遗址和遗物——各类殿堂房屋445座,洞窟879孔,碉楼58座,各类佛塔28座,塔墙1道,防卫墙10道,隧道或暗道4条,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古格,从此成为西藏神奇地域的谜中之谜。
“古格银眼”与王朝遗址
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亿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长期以来,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
就在15年前,古格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自从考古工作者在此展开了一系列收获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后,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行者。近十数年间,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活斯·扬。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探奇访幽。但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以他们实地测量,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发现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窑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
从山脚的入口沿着小径走,首先要经过4间古殿,即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山顶有一座坛城殿,要参观古寺需由工作人员打开门锁。寺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一些壁画上的金漆依然闪亮发光、光彩夺目。几间寺里以白庙规模最大,叫“拉康嘎波”。一些小洞窑内放着盘子大小的泥印佛像“擦擦”,是喇嘛到此修建时做的。据说除泥土之外,还混合了很多圣物。
白庙和红庙的面积差不多大,约为300平方米,庙内墙上绘满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壁画。白庙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人击鼓吹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壁画虽时隔数百年,色泽仍很鲜艳。
山腰中有两条隧道连接,直通山顶。北面悬崖边上的通道,仍堆放着不少鹅卵石,残留着当年抗敌的痕迹。走过崖边通道,一再往北行,一个地面垫高,仅余四壁的院子,便是当年国王议事的宫殿。
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泼辣,用彩强烈。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法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在遗址的顶端,有一个不显眼的小门。沿台阶可深入山内。山内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扩展开来,有大小几十间房屋,多数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比较开阔。这里就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过如今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了。
折回山腰,三间寺庙的周围,有十多个洞窑,其中还藏着古代武器诸如盾牌、盔甲和大刀长剑之类。干燥的天气,令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从县城到古格路上的山上,出现一座一座土墙,这也属于古格的痕迹。
从古格遗址往山脚下步行约10分钟就到了干尸洞。干尸洞坐落于一岩壁之下,洞口离地2米左右,毫不起眼。洞内十分宽敞,深几十米,堆满无头干尸。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由于气候干燥,尸体没有完全腐烂干净,散发着一种怪味。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
1997年夏季,我国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才终于揭开了“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化佛宝冠,4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生3眼,额上正中眼为纵目。3只眼的眼球都采用镀银的技法做成,在金黄色的铜像背衬之下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 “古格银眼”,的确名不虚传。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继吐蕃国而起的高原政权
西藏的吐蕃国的末代赞普因为反对佛教被僧侣杀死,吐蕃国分裂,开始自相残杀。郎达玛的一个后裔逃到阿里地区,建立了古格王国。这大约是九世纪时的事。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公元843年(唐武宗会昌三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内战纷起,4年后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先后曾出现大小7个王国,西藏长期处于藩王割据局面。
古格王朝的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经数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心地区的,这里又是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古格王国的都城建立在山上,十分雄伟,王国延续了好长时间,居民都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后来,葡萄牙人到了印度果阿,又从果阿来到位于西藏阿里的古格王国。葡萄牙传教士首先说服了王后,接着说服国王改信天主教。正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寺院的喇嘛偷偷的和克什米尔人取得了联系,克什米尔人于是打了进来,与喇嘛们里应外合,古格王国就这样被推翻了。
克什米尔人在古格王国的废墟上烧杀抢掠,后来,驻守在西藏的厄鲁特蒙古人出兵把克什米尔人逐出西藏。时间大概相当于明朝末年。
不久前,人们在古格王国遗址的藏经洞里发现一个纸糊的面具(驱鬼用的),糊面具的纸上竟然是用葡萄牙文写成的《圣经》经文,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想当初,当喇嘛们手里拿着撕碎的《圣经》,把它糊成驱鬼用的面具的时候,他们的心中大概非常得意吧。
一夜之间神秘失踪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一种说法是,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百姓,国王率古格投降了。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情况更可靠。根据历史记载,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都被拉达克人带回拉达克都城关进了监狱。
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无头藏尸洞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1.2米。这个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平面是不大规整的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后室和南侧室都很小,各有一个小洞口与主室相通,主室后壁上还挖有小龛。这两个洞室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
主洞室和两个小洞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0厘米厚的散骨骼、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骨骼非常杂乱,根本无法一一辨识每具尸体,粗略统计了残肢,估计洞内堆有30多具尸体。洞里的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都是身首异处,奇怪的是洞内没有发现一个颅骨,只找到两件下颌骨,更奇怪的是,洞里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但却找到许多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说明尸体本来应当是带着头颅被堆进洞内的,后来这些头颅却神秘地不翼而飞。在一些腿骨、脊骨上面,附着已经干枯的人皮和人肉,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有近10具尸骨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两端绕长袍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
根据乱骨堆中夹杂大量破衣、布块和多节毛织绳以及捆绑迹象分析,堆放到此的尸体最初全都是穿着衣袍,有些还裹着大块毛织布,用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
关于这个“干尸洞”内的尸体,据说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这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根根洞内发现的年轻女性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分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
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而现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另外,古格真的拥有十万民众吗?有人推断,古格王朝拥有数十万臣民,依据是古格曾经击退过印度号称十几万入侵雄兵;另有人推测,古格大约有几万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万人左右,否则无法供养奢华的王宫和繁多的庙宇;还有人极其谨慎,表示不能明确古格人究竟有多少,但古格绝不可能养活数十万、哪怕是几万人,古格都城可能只有500人左右,因为现存的800孔窑洞并非同时使用,而是旋塌旋建,再加上这里的生存环境恶劣,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
古格王朝历代国王的传承世系是怎样的?古格的人口到底有多少?这些都是难解的谜。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
古格国大事记
公元847年,吐蕃王朝崩溃,西藏长期处于藩王割据局面。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3个儿子,古格王国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