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今年中国申遗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0年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当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于北京举行的线上分享活动“共同守护,共享未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培育与传播”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今年我国的申遗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已正式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新增安平桥、顺济桥、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青阳下草埔遗址、德化窑遗址等6个遗产点等内容。
宋新潮指出,泉州申遗题目的调整是针对其突出普遍价值(OUV)的阐述。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贸易的一个中心,它的整个遗迹(目前共22个遗产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这方面的价值,更名后有些价值比过去丰富了,所以跟之前“古泉州(刺桐)史迹”相比增加了6个遗产点等内容。他举例,如冶铁方面,新增安溪青阳冶铁遗址,在南宋乃至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铁的生产非常重要,源源不断地出口至东南亚地区;陶瓷也很重要,这次申遗将德化窑遗址(包括屈斗宫遗址、尾林-内坂遗址两个片区)纳入,在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的瓷器很多就来自德化窑。另外,还增加管理机构,如市舶司,是管理外贸、贸易的机构等内容;宗正司是(南宋)皇家在该地区管理宗族皇族的机构。
宋新潮表示,本次申遗增加的内容更多的是考古遗迹、遗址,支撑泉州作为宋元时期国际贸易中心的价值,让其普遍价值更加丰富和完善。
宋新潮介绍,泉州申遗的修改文本已上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总部于今年3月组织专家进行过评审。
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海域、借助季风航行、联系沿岸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交流通道之一。在7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他的世纪之旅,丝路的西端是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威尼斯,丝路的东端就是今日中国的泉州,历史上它有一个响亮而古老的名字——刺桐。如同威尼斯一样,泉州依然保留有大量丰富的具有鲜明海上贸易和文明交融的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见证着与威尼斯遥相守望的东方古代伟大海港城市的地位、奉献和风韵。
“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是古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10-14世纪),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
系列遗产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包括16个提名遗产点: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洛阳桥,遗产区面积总计101.14公顷,缓冲区面积总计581.82公顷。系列遗产完整代表了宋元时期的古泉州(刺桐)作为世界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相关遗产要素从空间分布、功能构成和工艺特征等方面,完整而突出地展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华帝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时期的航运设施水平、文化交流与港口城市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古泉州(刺桐)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因国际交流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
万寿塔
九日山祈风石刻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伊斯兰教圣墓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德济门遗址
洛阳桥
该系列遗产见证了古泉州(刺桐)在从公元10至14世纪间,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泉州地区活跃的海洋活动以及中国东南沿海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独特海洋观和海神崇拜的形成与传播、世界与泉州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和谐共存。该系列遗产与“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直接关联,与《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伊本·白图泰游记》等文学作品有直接关联。这些事件、传播活动和作品曾经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将推迟举办。据悉,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政府承办,原定于2020年6月29日至7月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会筹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密切沟通,高度关注疫情对大会造成的影响。根据当前全球疫情态势,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一致决定推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新的会期将由有关方面另行商定后发布。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