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成山宫遗址

摘要: 成山宫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是秦汉宫殿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西部宫殿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成山宫遗址于1981年被发现。2000年,宝鸡市考古队和眉县文化馆对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试掘,出土文物砖、瓦、瓦当、陶水管等建筑材料和铁器。2013年,成山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环境遗址西临斜水,与岐山 ...
成山宫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是秦汉宫殿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西部宫殿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成山宫遗址于1981年被发现。2000年,宝鸡市考古队和眉县文化馆对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试掘,出土文物砖、瓦、瓦当、陶水管等建筑材料和铁器。
2013年,成山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遗址西临斜水,与岐山五丈原夹河相峙;南端台原高起,宛若绝壁,横扼斜谷;北去越过西(安)宝(鸡)公路南线,是为渭河;东依台原,地势舒缓,阡陌相连。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遗址南高北低,西、南部由于人为取土与河水的冲刷,原面退缩很多。经调查,南起原边往北约一千余米,西自原边东约六百余米的范围内,均有秦汉时期的遗迹遗物发现,中心区域面积达三十万平方米以上。 [1] 
区划
第Ⅰ区
南部现为第五村第三、四、五、六村民小组民宅所压,西南角曾于清代末年挖沟起壕,筑有围寨,形成人为的孤立小原,近年由于水土流失,民宅搬迁,原面目趋缩小,几近消亡。将此处划分为第Ⅰ区。
第Ⅱ区
由第1区往东,过村间便道至第五村乡乡间公路是为第Ⅱ区;第Ⅰ区往北过壕沟现为民宅和农田,近年由于广植果树,对遗址破坏很大。
第Ⅲ区
北边地面原有俗称“凉粮冢”的大小土丘20余处,现仍存3处,最大的座高约15米、底径约20余米,相传为三团时诸葛亮北伐曹魏所筑。“文革”中当地村民平整土地,曾开挖几座,发现均为汉代砖室墓葬。
历史沿革
成山宫遗址作为一处文献史料失载的秦汉宫殿遗址。
1981年首次被发现;2000年,宝鸡市考古队和眉县文化馆对成山宫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试掘,出土文物主要有:砖、瓦、瓦当、陶水管等建筑材料和铁器,文字瓦当有“成山”和“长乐未央”两种。
文物遗存
夯土台基
一号夯土台基位于第1区东南角,压距地表很浅,很多地方现代生活层下就是秦在现代路土之下,距地表0.2米。东南部被汉时期的堆积,保存情况不佳。调查发现多MDH2打破,南北残长6米,上部残宽1.3处的夯土台基、灰坑、散水、水井、排水设米、下部残宽2.4米。从北部剖面观察,是施等。先开沟槽于生土,再填土槽内分层夯打,夯土台基规模较大的有三处。层厚5-8厘米。残存13层。夯层明晰,夯打致密坚硬,夯土内含纯净。平头夯夯成,夯窝排列整齐,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可能属建筑围墙的基础。
二号夯土台基位于工号夯土台基西北约60米。仅存原建筑台基的西南角裸露在壕沟的断崖上,原有形状已无法判明。厚近2米,夯土亦为分层夯打,夯层清晰,夯层厚度5-7厘米。夯土纯净,坚硬。
三号夯土台基位于第Ⅱ区,西距工号夯土台基约100米。夯土台基直接裸露在现地表,南部因原边坍塌,已遭破坏。东西长约20米,南北残宽约18米。夯土厚约1米。从断面观察,夯土为分层夯就,每层厚8-10厘米。应是某一建筑基址的基础。 [1] 
灰坑
灰坑共发现灰坑六个。包含物主要是瓦、瓦当和砖的残片。
MDH1位于一号夯土台基与二号夯土台基之间,残半。圆形,口大底小,呈环底状。灰坑原压在民宅之下,上部早已破坏。残径约1.5米,残深0.5米。填土色黑松软,夹杂少量的炭屑、红烧土块。出土少量的绳纹板瓦、云纹瓦当残片。
MDH2位于第工区的东南角。开口在第一层即现代生活层下。此处原是清末年修围寨东门所在地,灰坑上部已遭破坏,现口呈不规则圆形,残径1.2-2.2米,残深2.5米。坑壁不齐,坑底略呈锅底状。向东打破工号夯土台基。填土色黑松软,夹杂少量的炭屑、红烧土块。出土物以筒瓦、板瓦、瓦当等残片为主,也有少量的砖残片。
MDH3位于第Ⅲ区。于村民刘有财宅院正南场院内。西距现原边约150米。据调查现地表以上土质已于“文革”中搬移。灰坑上部已遭破坏。现呈东西长4.5米,南北宽3。5米的不规则椭圆形,其VI大底小,底部不平整,最深处距现地表4.2米。填土灰褐较松软,出土物依次为板瓦、筒瓦、空心砖、铺地方砖、瓦当、条砖等残片。另外还夹杂有少量的红烧土块、炭屑等。
MDH4位于第Ⅲ区。压在原民宅墙基之下。不规则环底小坑,深0.5米。填土黑灰,出土“成山”瓦当残片、板瓦、筒瓦以及少量的回纹空心砖的碎块。
MDH5位于第Ⅲ区。南距第工区与第Ⅱ区相隔的壕沟约10米左右。原压在民宅之下,因民宅迁移遂被发现。上部已遭破坏。坑呈南北长7.2米、东西宽5.1米的长方形。南浅北深,最深2.5米。坑口稍敞,底部略小。坑壁修治光洁,不见工具痕。南部正中有一斜坡往北直通坑底,斜坡上窄下宽,剖面略呈梯形。坑底不甚平整,不见踩踏上的痕迹。出土物以板瓦、筒瓦、瓦当、砖的残片为主,间以少量的炭屑、石块和朽腐的小动物骨骼。
MDH6位于第Ⅲ区M的西北3米处。上部已被破坏。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5米,东西宽0.8米。现深3.5米。坑壁平直,坑土黑褐,内含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残片。 [1] 
水井
在第Ⅱ区发现水井一眼,位于Ⅲ号夯土台基西约30米处的崖边。圆口直壁,口径1.3米。已坍塌,井底有破碎的陶制绳纹井圈。
排水设施遗址
排水设施遗址区多处断崖上裸露出陶水管头,显示其地下纵横交错的排水设施。一号夯土台基与二号夯土台基之间有两条,均为陶水管套接铺就呈东南~西北走向。经解剖观察,铺设管道时,先于地面起倒梯形沟,置陶水管以沟底,大小口依次衔接,其上再复土并稍经夯打。因东南端已遭破坏,而西北端又压在现民宅之下,其最终走向、长度已搞不清楚。
在第Ⅲ中部西端面向斜水的断崖上,有巨型陶水管道口裸露,距现地表面高约3米,管口直径在1米以上。
在二号夯土台基东南6米断崖上,有一垂直向的渗井,残深约4米。自二号夯土台基而来的平行向排水管道与其相接。上部残存40厘米的绳纹陶制井圈,下部为水积土,内含纯净。土质稍硬。
另外,在第1区东部断崖上,残存有一段以鹅卵石铺就的散水,长约7米。其上被民房所压,无法工作,因此其走向、规格等不甚清楚。由于它距二号夯土台基非常接近,极可能是二号夯土台基的附属设施。 [1] 
遗物
在清理的灰坑中得到一大批建筑材料,尤以板瓦、筒瓦、瓦当居多。不见生活类器皿。
瓦当
不同个体的残片近500件,
其中个体超过二分之一者有300枚。从形制上分,有大半圆形瓦当、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以纹饰分,又有素面瓦当、图象瓦当、图案瓦当以及文字瓦当等几种。
(1)、大半圆形瓦当发现不同个体残块11枚。大半圆形,瓦色青灰,陶夹细沙。所连简瓦皆泥条盘筑。当面均饰夔凤纹。以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两式。
1式当面饰高浮雕夔凤纹,图案纹饰繁缛,线条较细。
2式当面饰高浮雕夔凤纹一对,左右对称,图案整体线条较宽粗,凤鸟躯体上还以细棱勾出简单的羽毛状图案。
(2)、半圆形瓦当数量较少,完整者共计30余件。皆泥质灰陶。可分两型。
1型素面半圆瓦当瓦色以青灰者居多;当面均素面无饰,当背不平,当背边沿弧形波状切痕明显。所连筒瓦泥条盘筑而成,表饰绳纹,内饰麻点纹。个体有大小差异。
2型饕餮纹半圆形瓦当瓦色灰褐。瓦当个体较大、厚重。当面高浮雕饕餮纹图案。
(3)圆形瓦当数量极多,完整者超过100件。皆泥质灰陶,除个别火候较低者外,基本呈现出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的特征。当面主体纹饰以各种云纹为主,也有少量的勾纹、植物纹、乳钉纹、乳钉网格纹、米字纹、太阳纹、曲尺纹、曲尺夹填乳钉、小卷云纹、涡纹等。可分为七型。 [1] 
砖类
砖种类较多,有空心砖、铺地砖、条砖、饰面砖等,残块多,完整者少。陶色浅灰,夹细沙,质地坚硬。 [1] 
遗址意义
该遗址规模大,出土的瓦当数量多、规格高,为关中西部渭水南岸秦汉遗址所罕见。作为文献失载的一处秦汉宫殿遗址,成山宫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西部宫殿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出土的直径近80厘米的夔凤纹大半圆形瓦当,为研究成山宫的规格、用途及秦汉宫殿制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