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伊川土门遗址

摘要: 考古笔记 土门遗址位于河南伊川县白元乡土门村东的高台地上,南侧为永定河,向西汇入伊河。遗址东高西低,海拔 232米左右。从初步调查勘探的情况看,该台地西临伊河,南部、北部均为断崖,东部是高台地,现存总面积达 4 万多平方米。 土门遗址主要包含仰韶、龙山及周代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仰韶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 2016 年 9 月 ...

考古笔记

土门遗址位于河南伊川县白元乡土门村东的高台地上,南侧为永定河,向西汇入伊河。遗址东高西低,海拔 232米左右。从初步调查勘探的情况看,该台地西临伊河,南部、北部均为断崖,东部是高台地,现存总面积达 4 万多平方米。

土门遗址主要包含仰韶、龙山及周代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仰韶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

2016 年 9 月开始,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实地调查,发现遗址大部分区域为耕地,根据对遗址周边的断崖剖面的调查可知,遗址文化堆积厚 2—4 米,在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红烧土、田螺残壳、陶片、兽骨等。地表遗物丰富,采集有陶器、石器、兽骨等。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少量灰陶。纹饰有划纹、绳纹、凹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缸、鼎、盆、罐、钵等,另见有若干彩陶片。

既往考古工作概况

1959 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沿洛河、伊河中下游和汝河上游进行调查时在此发现有尖底瓶、彩陶盆、钵、罐、鼎,骨镞、骨锥和石斧等仰韶时期的遗物。此外,还发现了白灰面和瓮棺葬等。此次调查,首次发现了红陶缸,内置成人骨骼。

1960 年和 1962 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再度对土门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又发现了十几个红陶缸。因其特征突出,就依该缸最早的出土地将其命名为“伊川缸”。

1963 年,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5 年 6 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伊川县文化馆结合洛阳地区文物普查,对土门遗址再次进行了调查,发现有房基、墓葬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陶器多红陶,器形有缸、釜、鼎、器盖、尖底瓶、彩陶盆、碗、罐等。经过调查发现土门遗址包涵了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煤山类型的遗存。

2013 年,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开始,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土门遗址进行了复查。

本次发掘的目的和工作经过

土门遗址此次考古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方法,了解聚落的总体布局及与周围同时期聚落的相互关系,明确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位、聚落形态与平面布局状况,明晰聚落形成、发展与变迁的轨迹,同时结合遗址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取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研究,了解土门遗址的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人类生存状况、社会复杂化程度等古代社会的全方位信息。

此次主动发掘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进行,于2018年4月开始,发掘探方23个,探沟5条。发掘面积共计 1000 平方米,平均发掘深度 1.5 米。共清理各类遗迹现象 87 个,其中仰韶时期灰坑48 座、沟 1 条、墓葬 7 座、房址 5 座,龙山时期灰坑 11 座,东周时期墓葬 15 座。出土各类材质的遗物 300 余件(套),主要为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

首先通过调查和勘探大致摸清了土门遗址的分布范围,通过遗址的勘探和断面判断,该遗址西部有内外两条南北向的人工环壕连接遗址北部和南部,天然壕沟把遗址的北、东、南部三面封闭,遗址西部临伊河,由于被民房占压严重,情况尚不清楚。

其次探方和探沟内发掘清理的文化遗存以仰韶时期为主,发现了房址 5 座(1 座半地穴式房址、2 座圆形房址、2 座长方形连间房址)、7 座墓葬(其中 3 座小口尖底瓶葬、1 座瓮棺葬)、48 座灰坑(其中 15 座袋状坑),遗址内出土陶器可见小口尖底瓶、曲腹钵、三足钵、釜 形鼎、釜灶、斜 折沿罐、直颈罐、折腹盆等。根据出土遗物情况分析,遗址年代为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公元前 4005—前2780 年)。

2017—2018 年考古人员对土门遗址周边伊河两岸的 33 处遗址开展区域调查,发现了仰韶时期遗址 17 处,龙山时期遗址 16 处,仰韶时期遗址起始年代和土门遗址相同,这些遗址的面积和文化面貌都没有土门遗址宏大和丰富,这表明土门遗址可能在仰韶中晚期是伊河中下游区域的中心聚落遗址。调查发现的16 处龙山遗址面积 1—4 万平方米,时代多为龙山中晚期,可见这一时期遗址中心有所转移。

本文刊载于大众考古2019年8月刊

作者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