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尼泊尔木斯塘地区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上)

摘要:   @高山无言,见证时代的起落和变迁(本照片由何捷老师提供,摄于2019年10月)  2019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我有幸跟随导师参加了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OCHSPA)于尼泊尔木斯塘(Mustang)地区及珞城(Lo Manthang)进行的文化遗产信息记录现场调研工作;同年10月,我和导师应尼泊尔考古部邀请、联合西北大学师生,再次前往木斯塘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工作 ...

  @高山无言,见证时代的起落和变迁(本照片由何捷老师提供,摄于2019年10月

  2019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我有幸跟随导师参加了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OCHSPA)于尼泊尔木斯塘(Mustang)地区及珞城(Lo Manthang)进行的文化遗产信息记录现场调研工作;同年10月,我和导师应尼泊尔考古部邀请、联合西北大学师生,再次前往木斯塘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工作。两次深入喜马拉雅腹地参与异国文化遗产资源考察、和来自不同国别或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同行工作,本人收获颇丰。现将考察见闻整理如下,内容由“神奇壮美的高原河谷景观”、“曲折复杂的历史篇章”、“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资源”“星罗棋布的藏族村落”四部分构成,分上、中、下篇介绍。因手中掌握的木斯塘相关资料有限、加之自身资质愚钝,考察内容无法悉数详尽整理和介绍。若有描述不当之处,恳请帮忙批评指正。

  在此我借机表达心中的谢意:感谢导师何捷老师提供给我的学习和工作机会;感激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2019年木斯塘调研项目负责人Marielle Richon女士、同行的Sirish Bhatt博士、Françoise Pommaret博士、Anie Josh女士、Shristina Shrestha女士、Shekhar Dangol同学、Orna Awale同学、Aneisha Gurung同学;感谢西北大学张建林老师、唐丽雅老师、王毅学长、王茜学姐、曹昆同学、宋瑞同学;以及谢谢尼泊尔向导、司机以及一路上给与我们帮助和问候的所有人。

  注:所有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地处边域的木斯塘

   木斯塘(Mustang)位于尼泊尔西北部,大约在北纬28°45′~29°15′和东经83°30′~84°15′之间,北与中国西藏接壤,为尼国道拉吉里专区下辖的一个县[1]。木斯塘曾经作为尼泊尔王国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小王国,其奇特壮丽的高原河谷地貌、遗世独立的地理位置、长期限制拜访参观人数、虽处于以印度教为主的尼泊尔文化圈却保持着浓郁的西藏文化和宗教传统[2,3],无不使人惊叹和感慨。通过2019年两次实地考察活动,我们得以缓缓地揭开笼罩在木斯塘地区的神秘面纱。

  @木斯塘地理区位图(作者利用OSM数据于ArcGIS平台自绘)

  神奇壮美的高原河谷景观

  木斯塘地处西藏高原(Tibetan Plateau)与喜马拉雅山(Himalaya)的交界边缘,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地区高山密布,被侵蚀作用强烈切割的山体沟壑纵横,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2,3]

  @木斯塘高程图及卫星影像截图(高程图由作者利用OSM数据于ArcGIS平台自绘;卫星影像截图来自Google Earth)

  两座海拔超过八千米的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扶摇直上地耸立在区域南端的东西两侧。连绵不绝的雪峰在湛蓝如洗的天空衬托之下,显得更加雄伟静谧。

  @木斯塘Marpha村附近仰望尼吉里峰(摄于2019年5月清晨)

  @木斯塘Chursang村附近远眺尼吉里峰(本照片由何捷老师提供,摄于2019年10月)

  高大连续的山脉让来自印度洋的季风暖湿气流止步于此,高原山地气候主导下的木斯塘年均降水量250-400毫米,南多北少,6-8月有降雨,气温0至10摄氏度;冬季有降雪,气温-20至-30摄氏度[1,2]。在干燥寒冷的气候影响下,木斯塘大多数地区呈现山地或荒漠草原地貌干旱风大、昼夜温差大和无日照下的寒冷是田野期间给人最直接的生理体验。

  @木斯塘Tsarang村河谷底地的杨树(摄于2019年5月)

  @木斯塘北部地区高山上的地被植物(摄于2019年5月)

  @木斯塘Lo Manthang以北的草场,珞巴族妇女守候着马群和牛羊(摄于2019年5月)

  @木斯塘北部、中尼边境Kora La口岸海拔约4600米的荒漠草场,牦牛在吃草,远处是安纳普尔纳山脉(摄于2019年4月)

  成千上万年的降雪在群山之中积累出大量的冰川,冰川不断消融并向下流淌,有些融水汇集成湖泊,有些汇成河流;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流速减缓,其携带的泥沙碎石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众多冲积扇相连,便形成了人类生活生产、聚集繁衍、滋养文明的沃土。

  @木斯塘Chursang村,该村坐落在卡利甘达基河主干与Narsing Khola支流交汇形成的冲积扇平原上(摄于2019年10月)

  木斯塘最重要的卡利甘达基河(Kali Gandaki River)发源于其北部雪山,支流众多状如叶脉,上游流经黑色岩石和粘板岩的剧烈风化地区,河中夹带着大量泥沙,乌黑如墨,自东北向西南流淌[1]它是极少数完全贯穿喜马拉雅南北麓的河流,其河谷是沟通西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重要交通孔道[2,3]卡利甘达基河流经安纳普尔纳和道拉吉里两大雪山之间的一个深峡,闻名于世[1]。该河流至尼泊尔中部地区受山脉横阻,折向东流,后与特里苏利河(Trisuli River)汇合,最后注入恒河(Ganges River)[1]

  @木斯塘水系分布图及卡利甘达基河(作者利用OSM数据于ArcGIS平台自绘)

  @黑夜中的卡利甘达基河(摄于2019年10月)

  夜间驱车行驶于Dhi村至Tsarang村之间的山路。亮着灯的汽车缓缓前行,在山体巨大的魅影衬托下好似萤火虫在黑夜里飘荡。四周漆黑一片,唯有天幕中月色明亮、星光闪耀,卡利甘达基河在月光照耀下宛若曲折的银丝带,轻轻地流淌。我们坐在车里随车颠簸,安安静静的,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不约而同想到杜甫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木斯塘Chursang村附近卡利甘达基河床中捡到的菊石(摄于2019年10月)

  卡利甘达基河与其众多支流,以及当地的夏季降雨不断冲刷、强烈侵蚀和切割着山体和土层,大地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地貌——土林[3]。根据地质大辞典的解释了解到:“土林是第四系湖相、河流相的粘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这类堆积物产状平缓,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被切割得千沟万壑。在某些层位中,由于铁质胶结物富集,风化后形成质地坚硬的铁帽,使其下部的粘土及砂砾层得到保护,雨水的淋蚀力减弱,从而形成如塔如柱的土林。”

  木斯塘的土林可作为上述地质大辞典关于土林释义的典型范例。这里的土林,形态或如竖起的刀刃,或像站立的士兵,又或似无数土柱、城墙、碉堡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颜色或呈现青灰,或呈现水平交替排列的红与灰。红灰的沙砾岩在阳光照耀下引人注目,与远处起伏的雪山、辽阔蔚蓝的天空构成一道耀眼的画卷,不得不令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雄伟磅礴之力让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

  @木斯塘Luri Gompa洞窟前拍摄的土林(摄于2019年5月)

  @木斯塘Lo Manthang东部拍摄的土林(本照片由何捷老师提供,摄于2019年10月)

  在这神奇壮美的自然环境却又艰险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将近40个自然村落如同点点繁星,寂静地散落在卡利甘达基河及其支流附近的缓坡地带。据悉,木斯塘人口约1.5万,居民多为藏族——珞巴族(古代从中国西藏移入),主要信奉藏传佛教,深受萨迦派的影响,仍完好地保存着藏族的文化艺术和民风习俗[4,5]。该地的生产方式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种植一年一季的青稞、荞麦、玉米、豌豆、土豆等作物,中、南部地区少量种植杏、苹果树,饲养牦牛、山羊、马、驴等牲畜。1992年起,木斯塘地区对外开放、允许外国游客办理许可证后进入[4],旅馆数量增多,向导、租车和背夫服务相应发展,旅游业逐步兴盛了起来。根据安纳普尔纳保护区办公室(ACAP)提供的数据可知,2018年共有3946名外国游客到访了木斯塘,其中来自欧美国家的游客占多数。

  @木斯塘Chursang村的荞麦田(摄于2019年5月)

  @木斯塘Chursang村田野中已成熟的荞麦(摄于2019年10月)

  @木斯塘Chursang村的杏树(摄于2019年5月)

  @木斯塘Lupra村已成熟的苹果(摄于2019年10月)

  @木斯塘Tsarang村藏民蓄养的牛和马(摄于2019年5月)

  但在历史上,穿梭于卡利甘达基河谷之中、奔赴在西藏-尼泊尔西部-印度北部之间的商贸活动,却是木斯塘居民极为重要的经济来源[2,3,5]由于某些历史和政治原因,此商路日渐衰落,木斯塘北端的中尼边境通行口岸也被关闭[3,6]。关于这一段过往,还得翻开木斯塘的历史篇章去追寻。

  曲折复杂的历史篇章

  木斯塘处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的交界地带,本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尼泊尔、西藏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2,3]。在战争、移民、贸易等因素的作用下,“变迁”是木斯塘历史篇章中永恒的主题。

  木斯塘古称“珞”(Lo或Lo-bo),“珞”的地域范围与现今的木斯塘县大致相当[2]

  十世纪之前“珞”受吐蕃王朝统治[2,3]。随着吐蕃政权的分崩离析,“珞”于十至十四世纪先后被西藏西部的阿里王系(古格、亚泽、贡塘)所控制[2,3]

  十四世纪下半叶,贡塘王朝派出一名唤作Shres-rab bla-ma的将军前往“珞”对该地区进行控制和管理[2]。后来此将军之孙A-me-dpal自贡塘王国脱离,于1440年左右建立珞王国、定都于今日的珞曼塘(Lo Manthang)[2]。珞王国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掌控了西藏与南亚地区之间的商贸往来,贸易带来了财富与繁荣,使珞王国一度强盛[2,3,5]。此外,第一任王国A-me-dpal及其继任者大力推崇藏传佛教,迎请西藏高僧前来弘法住持,并在都城内修建寺庙、佛塔、玛尼墙等[2]

  @木斯塘Lo Manthang(本照片由何捷老师提供,摄于2019年10月)

  至十六世纪世纪末,珞王国国力渐弱,遭受久姆拉王国侵略,珞的领土大部分被其占领,王国的范围缩减到木斯塘北端珞城周围的地区,“木斯塘”(Mustang)这一地名渐渐被人所知[2]

  随着尼泊尔政权的更迭,珞王国于1789年并入了尼泊尔廓尔喀王朝、于1951年并入尼泊尔王国[2,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四水六岗”叛军盘踞木斯塘地区[6,7]。中尼两国为解除叛军武装力量,关闭了木斯塘与西藏之间的边境口岸;非尼泊尔人亦被限制进入木斯塘[6]

  2008年,尼泊尔从君主立宪制转变为议会制共和制,珞王国至此失去了其长期作为自治王国的合法地位,成为了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木斯塘”[1,2]

  在木斯塘相对较稳定的历史时期,商队、旅人、僧侣、朝圣者络绎不绝地沿着卡利甘达基河谷穿行于喜马拉雅南北麓[2,3,5]人员物资的流动,促进了西藏、尼泊尔、印度之间宗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在这片神奇壮美的大地留下了精彩纷呈的文化遗迹[2,3]

  @木斯塘Ghemi村的寺庙窗子(摄于2019年4月)

  @木斯塘Tangbe村的佛塔和擦康(摄于2019年10月)

  @木斯塘Lowo Nyiphug Namdrol Norbuling Monestery寺庙的擦擦(摄于2019年5月)

  因此,本人将在下一篇《尼泊尔木斯塘地区文化遗产资源考察分享(中)》介绍木斯塘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资源——岩画、洞窟、碉堡、宫殿、藏式寺庙和佛塔、壁画、雕塑等,敬请持续关注。

  主要参考资料:

  [1] 宏纬.尼泊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Dhungel R K.The Kingdom of Lo (Mustang)—A Historical Study[M].Kathmandu:Lusha Press, 2002.

  [3] Beck M.Mustang: The Culture and Landscape of Lo[M].Kathmandu:Vajra Books, 2014.

  [4] 陈波.山水之间:尼泊尔洛域民族志[M].成都:巴蜀书社,2011.

  [5] 汪永平等.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6] 王心阳,张超音.木斯塘:喜马拉雅山中的隐秘王国[J].中国国家地理,2013,(3):42-57.

  [7] 王心阳.重返木斯塘——再探中尼边境的佛教王国[J].中国国家地理,2018,(10):138-153.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