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石峁遗址

摘要: Ⅰ-190.石峁遗址.新石器时代.陕西省神木县.古遗址..第六批石峁遗址位于陕北神木县高家堡乡以东约2 公里的石峁村,东北距县城约60公里,北距古 长城10公里,秃尾河支流洞川沟于遗址所在的 山梁下流过。1976年发现,并征集到一批玉器和 陶器,异常珍贵,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后来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神木县文化馆、 高家堡文化站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
Ⅰ-190.石峁遗址.新石器时代.陕西省神木县.古遗址..第六批

石峁遗址位于陕北神木县高家堡乡以东约2 公里的石峁村,东北距县城约60公里,北距古 长城10公里,秃尾河支流洞川沟于遗址所在的 山梁下流过。1976年发现,并征集到一批玉器和 陶器,异常珍贵,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后来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神木县文化馆、 高家堡文化站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 位多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或复查。当时(1977~ 1980年) 正值国内学术界对夏文化进行探索的 热潮,陕西省文化局及后来的文物局也有对陕西 夏文化探索的计划,即委托西安半坡博物馆组织 力量对陕西东部进行调查选点而后发掘。陕西有 没有夏代文化遗存?感到茫然。当时知道的线索 只有文献所记的几位夏王在陕西的活动情况,以 及1980年北京大学发表的华县南沙村的资料。 1978年初西安半坡博物馆对关中东部和中部的 十几个县调查了半年,即建议对临潼康家、神木 石峁、蓝田怀珍坊、礼泉朱马嘴、华县南沙村、 西安老牛坡等遗址进行发掘,希望从已知客省庄 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址的分 期中探索夏文化的踪迹。1978年下半年即开始 了对怀珍坊商代遗址的发掘,其他遗址此后都陆 续进行了发掘。对石峁遗址的发掘也属此计划之 列。


石峁遗址地貌


对石峁遗址的发掘是1981年8月进行的,考 古队于遗址中心区(石峁小学近旁及洞川沟南岸 的山梁上)布开探沟3条,发掘面积84平方米, 同时在石峁村内清理了几座墓葬。现将发现的主 要遗迹遗物略加介绍。
遗迹有房址、灰坑及墓葬。房址2座,破坏 严重,仅留白灰居住面局部。F1的白灰居住面 打磨光滑,平整、坚硬,厚约0.6厘米,残存东 西长3.04米、南北宽1.48米,门向不清,居住 面的西部有柱洞1个,柱洞周壁用碎陶片砌成, 很坚硬。F2的居住面也用白灰涂抹,光滑度较 差,厚度略薄,残存东西长2.01米、南北宽0. 97米。F2南部有一段石子铺路,残长0.78米、 宽0.37米,可能是门道。两座房址都出土有石 斧、鬲腿及残陶片等。墓葬5座,其中石棺葬4 座,瓮棺葬1座。石棺葬多分布在石峁村内及其 附近,被清理的4座,都是在断崖上已暴露的, 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石棺墓的共同特点是用石 板作棺盖、棺底、棺帮及前后档,共6块拼成。 这批墓葬多不全,有的缺帮,有的棺底不是一整 块,而是用多块拼成。墓葬形制均为土坑竖穴, 长方形,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东。也有用石板 作椁,三足瓮作棺以安葬死者的,如M2,即用 石板作椁,用1件大型三足瓮和1件大缸作棺,将 死者装入棺内。惟M2有随葬品: 盆2件,罐2 件,石刀1件,绿松石1件。其余3座墓均未见 随葬品。瓮棺葬发现于石峁小学南边的小路旁, 葬具系用2件折肩罐组合而成,内装一小孩骨 架,无随葬品。灰坑,仅发现1个,为袋状,口 径略大于底径,口径3.20米、底径3.00米、深 1.68米,保存较好,底部平坦。坑内填灰土,土 质较松,内涵丰富,有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 单、盉、三足瓮、罐、盆、碗、缸等。
遗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及装饰品等。 石器61件,有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 及石纺轮等。这些石器的共同点是形状规整,通 体磨光,刃部锋利,反映出制作技术进步,有的 有钻孔,多系两面对钻而成。玉器3件,其中玉 锛2件,由玉髓磨制而成,长方形,单面刃,整 体呈茶色并夹有紫红色斑点。另一件为乳白色, 透明。二件均有使用痕迹。玉铲1件,梯形,两 面刃,茶色有紫红色斑,长5.5厘米、宽2.3厘 米、厚0.55厘米。骨器仅骨锥2件。陶器,复原 的和征集的共50余件,陶器的质料以夹砂灰陶 最多,约占陶片总数的56%,泥质灰陶次之,占 38.6%,夹砂红陶及泥质红陶或褐色陶最少,制 法有轮制、模制及手制,轮制普遍。器形有盆形 斝、折肩罐、单耳罐、双耳罐、大型三足瓮、双 扳鬲、三足盉、大口尊、碗、瓶、杯及器座等。 纹饰除素面外,有篮纹、方格纹、圆圈纹、划纹、 线纹、弦纹、绳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网纹等, 其中以篮纹最多,弦纹和绳纹次之,其余较少。 装饰器,仅发现绿松石坠和玉坠各1件,前者为 腰鼓形,有穿孔,出土于死者下颌骨下方,显然 是死者的颈饰;后者系玉髓质,圆棒形,器表光 亮细腻,透明度强,尚无穿孔,显然是半成品。


石峁遗址典型单位出土陶器


从以上发掘情况来看,这次发掘至少有两 项重要收获:一是发掘地点系遗址中心部位(石 峁小学附近的缓坡及山顶),其文化遗存应属客 省庄二期文化石峁类型,所开探沟的第三层、二 座房址、一个灰坑(H1)、一座瓮棺葬(W1)等 遗迹,都是这次发现的重要遗迹单位,尤其是H1 和W1出土的陶器和葬具,如单耳鬲、敛口盉、 大口尊、豆、碗、折肩罐等均具明显的类型特征, 与长安客省庄二期、临潼康家、姜寨五期及内蒙 古准葛尔大口一期等遗址的同类器特征相似,其 年代也应相当。二是在石峁村内及其附近清理的 4座石棺墓,尤其M2出土的葬具大型三足瓮及 随葬品陶器盆形斝、小口鼓腹罐等,与H1和W1 出土陶器有一定差异,其特点与准格尔大口二 期、汾阳峪道河W2、W3瓮棺葬具,内蒙古朱 开沟第一、二段乙组陶器及神木新华等遗址或单 位出土的同类器相似,它们的年代都晚于客省庄 二期文化,或已进入夏代纪年的范围。上世纪70 年代后期在石峁村征集的127件珍贵玉器,群众 反映多出自石棺墓,这次清理的石棺墓M2出土 的随葬品和葬具,对判断这批玉器的年代具有重 要意义。
有学者认为石峁遗址的文化性质,应与晋 中、晋西北及内蒙古南部同一时期文化遗存的 性质类同。同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自 有源流,应命名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这种看法 也可能是正确的。但我们认为若将黄河中游北 段这一大片划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为时尚早, 不少遗址都是调查试掘性的,已获资料所反映 的文化面貌并不全面,有的遗址虽属大规模的 发掘,所获资料较丰,但正式报告尚未出版,全 面的发掘资料尚未公布。这些情况都限制了我 们的视野,无法对这一片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给予准确的比较及符合实际的解释。然而,我们 相信今后随着这一地区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这里的文化遗存的面貌将会更加清晰,届时或 肯定或否定自有结论。
石峁遗址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因遗址所 在地是山梁顶部及其缓坡上,常年的水土流失 使遗址文化层堆积一直受损,有的地段耕土以 下即是生土,剩下的只是深入到生土中的灰坑, 文化层堆积已流失殆尽。石峁村内外的石棺墓 区因人口的增加挖窑洞建新房扩大庄基时有破 坏。(总之,近些年来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已经 加强,当地群众都知道这里是国家保护的重要 遗址。)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 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 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 石峁村遗址范围, 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 重点保护区外 延50米。


石峁遗址玉人头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石峁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