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秦东陵

摘要: Ⅱ-64.秦东陵.秦.陕西省西安市.古墓葬..第六批秦东陵位于临潼区韩峪乡芷阳遗址以东, 骊山西麓海拔540~900米的山坡地带,南起井 深沟、塚底村,北到枣园村、武家堡一带。1983年秋,笔者在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附 近的秦芷阳遗址进行配合基建随工清理时,翻阅 史料,据《史记》记载:秦宣太后、悼太子、昭 襄王、庄襄王等皆葬芷阳。他们究竟葬在芷阳何 处呢?为了搞 ...
Ⅱ-64.秦东陵.秦.陕西省西安市.古墓葬..第六批

秦东陵位于临潼区韩峪乡芷阳遗址以东, 骊山西麓海拔540~900米的山坡地带,南起井 深沟、塚底村,北到枣园村、武家堡一带。
1983年秋,笔者在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附 近的秦芷阳遗址进行配合基建随工清理时,翻阅 史料,据《史记》记载:秦宣太后、悼太子、昭 襄王、庄襄王等皆葬芷阳。他们究竟葬在芷阳何 处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笔者对韩峪乡以东的 山坡地带进行了多次调查,终于在1986年元月, 在韩峪乡以东的山坡地带发现了战国秦时的王陵 ——秦东陵。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召平者,故秦 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 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 在油王村以西约2.5公里处有一村庄,名召(邵) 平店,东距秦王陵园约3~4公里,这里应是秦 东陵侯召平种瓜处,那么这里的秦王陵园亦应为 秦东陵。之所以称东陵,大概是指陵园在国都咸 阳以东而言。
秦东陵陵区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地势东 高西低,整个陵区内包含有四座战国秦王的陵 园。
一号陵园居于整个陵区中间,南起小峪沟, 北至武家沟,南北宽1800米,东西长4000米, 面积72万平方米。陵园内有亚字形主墓两座,两 座陪葬车马坑,两处陪葬墓区,四处地面夯土台 基。陵园四周利用天然壕沟和人工修筑的壕沟, 相互连接,环绕陵园,形成了一周隍壕。
两座亚字形的主墓 (M1、M2) 南北并列, 相距40米,墓顶上均有封土堆,高2~4米,东 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表面呈鱼脊形。两 墓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四出斜坡墓道。
M1东西通长220米、南北通长128米(均包 括墓道)。墓室略呈正方形,南北58米,东西57米。 四条斜坡墓道平面呈梯形,前窄后宽。东墓道长 120米、大端宽34米、小端宽13米。在距东端 69米处有一耳室,耳室宽11米、进深5.5米,距 地表7.2米。东墓道坡道平缓而长,坡度约为8°; 西墓道通长43米、大端宽32米、小端宽13.5米, 坡度为14° ;北墓道通长42米、大端宽33.5米、 小端宽12米,坡度为14° ,北墓道在距北头约 5米处亦有一耳室,耳室宽13.5米、进深7.5米、 上距地表6.7米,耳室内钻探出鎏金铜片、鸟骨、 兽骨、木迹、漆皮等; 南墓道通长28米、大端 宽31.8米、小端宽18.5米,坡度为16° 。
M2东西通长220米、南北137米,墓室东 西58米、南北56米。主墓道在东,通长122.5 米、大端宽36.5米、小端宽16米,坡度为13° 。 东墓道右壁在距东头72.5米处有一个耳室,耳 室宽10米、进深5米、上距地表7.5米,耳室内 探出朱砂、木迹等; 西墓道通长40米、大端宽 31.5米,小端宽12米,坡度为20°;北墓道右 壁距北端5米处亦有一耳室,耳室宽11米、进深 5.5米、上距地表5.8米,北耳室内钻探出马臼 齿、骨铜片、骨饰、绘漆皮等;南墓道通长37米、 大端宽33米、小端宽13.5米。
两座陪葬坑(P1、P2)分别位于M1和M2 的右前方。P1呈凸字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 10.5米。凸出部分长0.5米、宽5.2米。P1中 钻探出土马骨、木迹、漆皮、骨珠等。P2呈长方 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8.6米,深4.5~6米。 P2中钻探出土马骨、木迹、漆皮、骨饰等。


秦东陵


一号陵园内共有两处陪葬墓区,BM1位于 M2东南方约300米处,钻探出竖穴壁龛墓3座。 其中BM1: 1宽3.5米、长4米、深6米。BM2: 2宽2米、长4米、深2米,出土“田”字陶罐 一个。BM3位于M2西南方约250米处,共发现 墓葬八座。其中BM3: 1为长方形竖穴壁龛墓, 南北向,长5米、宽3米、深6米,底部东南角 有一壁龛,壁龛宽1.1米、深1米、高0.9米,出 土文物13件,其中陶鼎2件,陶罐7件,蒜头壶2 件,陶敦2件。BM3: 2和BM3: 8是甲字形墓。 BM3: 2为南北向,墓室3.5×3.2米,墓道长4.5米、 宽0.8米。BM3: 8为东西向,墓室3×3米,墓 道长3米、宽0.8米。BM3中的其余墓葬均为正 方形或长方形竖穴墓。
一号陵园内有地面建筑基址四处,由于多年 来的破坏,现仅存夯土残迹。d1位于M2南40米 处,现残存18×14米的夯土台基,高出现地面 1.8米,夯层5~10厘米。在原地表下60厘米处 有大约30厘米的红烧土和瓦砾堆,地面随处可见 有板瓦、筒瓦、瓦当等残块。d2位于M1北40米 处,总面积大约有40×100米,地面有大量板瓦、 筒瓦残片和残瓦当等。d3在M1东200米处,宽 16米、长24米,残存部分夯土。d4在M2东200 米处,现仅探知宽为16米,长度不明,在原地表 下80厘米处有残砖、板瓦、筒瓦、瓦当残片。
在M1和M2西墓道以西各有一条长315米、 宽约3米的鹅卵石铺筑的道路,旁边还有用瓦箍 成的水道。当地村民称此路为“王路”,可惜全 被破坏,只留下零散的鹅卵石堆在田埂地头。
出土物标本: 在M1北墓道耳室内钻探出鎏 金铜片、黑红漆片、朱砂、木质物残片、鸟骨、兽 骨。P1中探出各色的彩绘木质物残片、红色布纹、 直径2.5毫米的小骨珠、朱砂及兽骨等。M2北耳 室探出马臼齿、兽骨、五颜六色的彩绘漆皮、六 棱形的骨饰。M2中钻探出灰膏泥、木炭、木质 物等,证明两座亚字形大墓内有积炭。出土的金 属器中有: 铜弓帽、铜带钩、铜环、铁镈,陶器 有: 缶形罐15件,有的还有“芷”字印记和各种 陶文; 陶壶5件,其中3件有陶文; 陶鼎3件,陶 敦2件。另外还有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16件。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方向约1.5公里 处,地形为自西向东大约30度的斜坡。陵园范 围: 东自北沟村,西到枣园村,南至三冢村北无 名沟,北达武家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 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陵园内发现中字形的 墓1座 (M3)、甲字形大墓3座 (M4、M5,其 中M4两座甲字形墓并列而起一座坟冢)。三冢成 品字排列:M3居中,墓道呈东西方向;M4在西, M5位于M3正西方向200米处,内出银、铜质车 马饰、盖弓帽等,为车马坑。陪葬墓区两处,一 处(BM4)在M3北侧70米处,已暴露出小型竖 穴墓4座; 另一处(BM3)位于M3偏北10度的 350米处,探知小型陪葬墓31座,其中目字形墓 11座,平面略成梯形的墓2座,1座平面略成平 行四边形,7座由于壁龛和耳室塌陷,平面呈曲 尺形。地面建筑1处,位于M3正西方向偏北10 度的350米处。
二号陵园内出土器物有:盖弓帽2件,错银 铜带钩1件,陶鼎2件,陶罐8件,陶壶4件,陶 盒2件,陶盆3件,云纹瓦当2件以及残筒、板 瓦等。在陶器上发现有“芷”、“咸里定?”、“咸 亭完里丹器”、 “栎” 的陶文等。
三号陵园位于武家沟村北100米处、一号陵 园西北约1.5公里处,陵园西、北两面利用天然 沟壑为其兆沟,而东、南两面兆沟则为人工开 凿。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4.84万 平方米。陵园内发现中字形大墓1座,东西方向, 西墓道略长于东墓道; 陪葬墓区1处,位于陵园 东南,发现小型墓4座; 建筑基址2处,在中字 形大墓正北及正西处。
以前在枣园村附近发现一条用瓦碴铺成的 道路,村民在村西平地时曾挖出过五角形陶水 道。在枣园村北通武家沟的大路旁的土坎上,距 地表1米深的土中有厚约40厘米的灰土层,内含 外细绳纹,内饰麻点纹的筒瓦残片、大板瓦残块 及云纹瓦当。
四号陵园位于上峪河南岸的另一山前冲积 扇区,位于一号陵园西南,相距约2500米。四 号陵园四界利用天然水沟和人工挖掘的沟壕作兆 沟,东起马斜村,西到染坊村,南抵井沟,北到 小峪河南岸,东西长960米,南北宽500米,面 积48万平方米。陵园内发现亚字形大墓1座 (M8),呈东南方向,主墓道在东。陵园南侧有 甲字形的祔葬墓两座、小型陪葬墓群1处,地面 建筑2处。
亚字形主墓位居四号陵园中部稍偏北处, 方位104度,现地表无封土。墓东西长278米, 南北宽181米,墓室东西56.5米,南北55米,四 条墓道均为斜坡状,平面呈梯形。东墓道长152.5米, 小端宽99米,大端宽32米,坡度为11° 。西墓 道长68.5米,小端宽10米,大端宽32米,坡度为 13度。南墓道长78米,小端宽10米,大端宽32.3 米,坡度为12度。北墓道长54米,小端10米, 大端宽32.5米,坡度12度。四条墓道在其右侧各 有一耳室,型制大小基本相似。经钻探发现各耳室 底层均有马的残骨、木迹、漆皮等。
在主墓东、南两墓道与西、北两墓道夹角的 空间区,原各有地表建筑一处,均已被群众在修地 过程中破坏无存。1986年我们作考古调查时曾在 染坊村东100米处,采集到两块龙纹空心砖残块及 瓦当等建筑材料。
两座陪葬墓均位于陵园隍壕以外,井深沟的 北岸,东西一线,相距约500米。两座墓均为“甲” 字形,地面均有封土堆。墓道均在西边。西边陪 葬墓通长67.2米、墓道长45米,小端宽5.2米、 大端宽16.8米,墓室东西长22米、南北宽20米。 东边的陪葬墓全长65.2米,墓道长39.2米,小 端11.2米,大端16.8米,墓室东西长26米、南 北宽20米。
小型墓群在西边陪葬墓西南30米处,早年已 被平整土地时破坏,征集到一批出于小墓群的陶 器,有陶壶1件,陶鼎1件,陶敦、陶盂各1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昭襄王享国五十六 年。葬芷阳。”“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 芷阳。”“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 薨,葬芷阳郦山。”
从史书记载看,先秦有两位国君和一位太子、 一位太后葬于芷阳陵区之内。而秦东陵的确位于 秦芷阳境内,在这一大片陵园区内,共有四座独立 的小陵园包含在其中,一号和四号陵园内有亚字 形的大墓,亚字形大墓只有国王才有权享受,这正 与史书记载的秦东陵内有两位国君陵园的记载相 符。二、三号陵园内各有一座中字形墓,据以往的 考古资料证明,凤翔秦公陵中的主墓均为中字形, 凤翔是秦先公的陵园所在地,时代自春秋至战国 早期,而那时的秦还是一个诸侯国,未曾称王,按 礼制,均采用中字形的墓制。而秦东陵中的悼太子 也未继王位,理应为中字形墓制。另一座中字形大 墓应为宣太后墓,宣太后死后未与其夫惠文王合 葬,不能享用王后葬礼,故应采用中字形墓制。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秦东 陵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 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10座大墓冢和陪葬墓及 建筑遗址。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三 冢坡村,西至韩峪河古道,南至井深沟,北至武家 坡。


秦东陵平面示意图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