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镇海口海防遗址

摘要: 62.镇海口海防遗址.明至近代.浙江省宁波市.古建筑..第四批 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甬江的入海口,北上齐鲁,南下闽粤,溯甬江可达苏杭,自古商贾云集、樯帆如林。在招宝山半山亭所镌刻的"百舸争流通异域,一山招宝耀中州"柱联,即是当时海运盛况的生动写照。镇海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海天雄镇"、"两浙咽喉"之称。背景据史书记载,自 ...
62.镇海口海防遗址.明至近代.浙江省宁波市.古建筑..第四批

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甬江的入海口,北上齐鲁,南下闽粤,溯甬江可达苏杭,自古商贾云集、樯帆如林。在招宝山半山亭所镌刻的"百舸争流通异域,一山招宝耀中州"柱联,即是当时海运盛况的生动写照。镇海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海天雄镇"、"两浙咽喉"之称。

背景
据史书记载,自东晋以来历经大小战事46次。明中叶以来,镇海先后经历了抗击倭寇和抗英、抗法、抗日等地与外侮战争,留下许多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遗址。在镇海口南北两岸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各个时期的海防遗址30多处,并已分别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就坐落在昔日的古战场招宝山麓,总投资2100万元,由中科院院士、建筑大师齐康教授担任建筑总体设计,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费钦生教授担任内部陈列总策划。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过程
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不断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倭寇的骚扰,激起了浙江军民的强烈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镇海,在招宝山上建威远城,并屡与倭寇鏖战于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的前哨阵地,著名的抗英将领葛云飞曾负责镇海的防务,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钦差大臣裕谦莅镇督战,爱国军民同仇敌忾,血战英军,民族气节光昭日月。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航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漳、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等亲率大军筑防御敌,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重伤法军司令孤拔,迫使法军败退,使法舰北上骚扰威胁京津的企图遭到破灭。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我镇海军民数战皆捷,取得重大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曾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军从镇海城关和现北仑区的小港两翼登陆,镇海爱国军民在招宝山、戚家山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击毙、击伤日军400余人,使敌仓皇败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土,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一一镇海口海防遗址。

现状
现存镇海日海防遗址共有30多处,主要分布在以招宝山为轴心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在镇海口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浙江军民抗倭的重要遗迹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烽难、明清碑刻以及后海塘遗址等。其中,后海塘遗址,城塘合一,既能挡住海潮冲击,又能抵御外敌入侵。城塘是用大块石板条石构筑而成的夹层塘,气势宏伟,婉蜒数干米。在镇海口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金鸡山顶涂望台、靖远炮台、宏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如此集中的海防遗迹,这在全国是罕见的。它们既是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铸成的历史丰碑,同时也记载了外国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此外,在现存的海防测中,还有各个历史时期军政首 脑题词碑记、民族英雄殉难处、侵略军的登陆处以及历次战争留下的各种兵器、各类古籍史料等文物。

意义
镇海口海防遗址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镇海人民深知这笔精神财富的价值。自1986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海防遗址的保护和修复。1994年2月,镇海区委、区政府再次作出了保护开发镇海口海防遗址和建造海防遗址纪念馆的决定。区委、区政府的决定得到了镇海人民的积极响应,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镇海人民自发捐款达1千余万元,用于海防遗址的保护和建造镇海口海防历史纪拥。这项工程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亲笔手书"镇海口海防历史纪精"馆名。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杨汝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等都先后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题词。1996年,镇海口海防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特点
奉化江、余姚江在宁波城区汇合为甬江东流出海,在甬江的出海口,西有招宝山,东为金鸡山,两山虽不甚高,但悬崖削壁,山势峻险,雄伟挺拔,如门以户,形成夹崎之势,这就是著名的"镇海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军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留下丰富的海防斗争的历史遗迹。它与其他地区的海防遗迹相比,具有范围大、遗迹多、类型广、保存好等明显特点,而且海防遗迹与较为著名的众多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些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也是我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

范围
"镇海口海防遗迹",其范围包括甬江两岸南北部份,这样,将镇海城关的吴杰故居,梓荫山吴公纪功碑亭,泮池──裕谦殉难处,"钩金圹"──英军登陆处,招宝山威远城、月城、威远城碑刻、安远炮台,北仑区的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笠山的宏远炮台,小港口的镇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编成一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威远城

威远城: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城东社区招宝山巅,分布面积5186平方米,据《镇海县志》载,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都督卢镗和海道副使谭纶组织建造,为条石砌筑。城门额勒阴文楷书"威远城",系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县令郭淳章题。现存威远城呈长方形平面,周长502米,墙高7.4米不等,上筑城垛,东北、西南各启一门,拱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城墙条石错缝垒砌。城门内古称观兵台,铺设石板地坪、甬道。城内置有明清碑刻11方、圆通宝殿等建筑。该城堡历代屡次修葺,1983-1985年,镇海县人民政府对前城门到圆通宝殿段的东南西三面城墙进行修缮,2006年区政府出资对南城墙进行修缮,对消防设施进行调整、规范,现存建筑保护较好。该遗址经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战役,是"四抗"战役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四抗"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该古城墙建筑工艺精湛,对研究早期浙东地区城墙建筑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明清碑刻

明清碑刻: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招宝山城东社区威远城内,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原有碑刻四十余方,现存碑刻11方,占地面积50平方米。依城而立。碑高2至2.4米,宽1至1.2米,其中明代四方,清代七方。该碑刻群为明清时期军政首脑的题词、碑记,不但具有极高的书法技艺高超,而且碑刻中有赞誉招宝山在海防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撑半壁天"碑,"擎天鳌柱"碑、"海天雄镇"碑、"天险崇开"碑;有描述倭寇平定后海上太平景色的,如"海天清晏"、"天开图画"碑;有表示保卫定海决心的,如"永清四海"、"欧阳公防夷碑记"碑。另外,对宝陀寺相关的"重修招宝山宝陀寺"、"保卫宝陀寺勒石碑记"、"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三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月城

月城: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招宝山东北侧山腰。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原城长七十余丈,高一丈二尺,宽九尺。现存月城占地面积128平方米,条石砌筑的门洞和城墙,长约60米,高(城门)3.8米,进深3.4米,拱式、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中间为夯土、门洞分前后两节,前节为圆形拱门洞,高2.10米,宽1.70米,进深1.38米;后节为方形门洞,高2.50米,宽1.88米,进深2.00米;门洞中间有门框和装门轴的将军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正门门额书有"海宇乂安",内壁嵌有光绪九年八月欧阳利见撰书《增筑招宝山月城碑记》,高0.76米、宽0.86米,厚0.06米,楷书。现存建筑保护较好,该遗址经历了抗法、抗日等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建筑工艺精湛,对研究早期浙东地区军事建筑设施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安远炮台

安远炮台: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招宝山南麓,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分布面积2492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28平方米。系黄泥、沙、碳、糯米饭混合物夯实而成,呈圆形,高6.0米,内径16.5米,壁厚约2.0米,设前后炮门,前炮门朝东面大海,后炮门朝西面甬江。台内中心留有圆形旋转火炮铁轨。台西北有一洞门,高约5.0米,宽2.4米。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之前,镇海共有"威远"、"靖远"、"镇远"、"定远"、"安远"、"天然"、"自然"、"南栏江"等8座炮台。安远炮台内配置德国制造的21厘米口径旋转式海岸大炮一尊。该炮在抗战前夕被迁到钳门口炮台山,在抗战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后被日军所毁。在炮台东北侧置有前膛铁炮3尊。1996年对炮台内环境做了整治,种植了草坪、灌木,营建了围墙、管理房。

该遗址经历了抗法、抗日等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炮台采用黄泥、沙、碳、糯米饭混合物夯实而成,建筑工艺独特,对研究早期浙东地区军事建筑设施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泮池

泮池: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镇海中学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代多有修缮,占地面积145平方米,呈半月形,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上有石桥三座。池周围石栏,下缭石砌。原为孔庙组成部分。孔庙原由大成殿、大成门、泮池、明伦堂、杏坛、砚池组成,泮池原为古学宫(文庙)的内环河,始浚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嘉定四年(1211)复建三桥于其上。鸦片战争时,督办浙江军务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曾在此投池殉难,实现其战前与城池共存亡的誓言。

该遗址年代久远,并历经抗法等重大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吴杰故居

吴杰故居: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占地面积1869平方米,分西院、东院两院,西院建于1885年,东院建于1895年,呈凹字形布局,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东院: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三间两弄双层门楼一幢、三间两弄双层大厅一幢、三间双层东厢房一幢组成;西院: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由三间两弄单层前厅一幢、三间两弄双层后厅一幢、两间双层前东西厢房各一幢、单间双层后东西厢房各一幢建筑组成。

吴杰,字吉人,1837年生,安徽歙县人,应募入左宗棠军,镇压太平军于闽、浙间,以"功"加都司衔,署常山千总。清光绪四年(1878)镇海口设炮台,奉调任镇海营炮台守备,管辖镇海口招宝山、金鸡山南北诸炮台。光绪十一年(1885)3月1日,法海军中将孤拔率舰队进犯镇海口,吴杰督战,亲手开炮,击伤敌舰指挥官孤拔,取得镇海口之役胜利。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遂举家安定,县人尊称"吴大佬",后葬镇海东岗创搴笊健8谜?季止嬲??ㄖ?窨叹?拢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