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桥村遗址

摘要: 7-0470-1-470.桥村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汉.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古遗址..第七批一、遗址概况桥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北约 20 千米的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图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遗址西至居民聚居区、东至芦子沟上沿、北至驼沟南侧、 南至碾场沟北侧,南北长约 1000、东西宽约 700 米,总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遗址范围内断面上暴露有多 ...
7-0470-1-470.桥村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汉.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古遗址..第七批

一、遗址概况

桥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北约 20 千米的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图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遗址西至居民聚居区、东至芦子沟上沿、北至驼沟南侧、 南至碾场沟北侧,南北长约 1000、东西宽约 700 米,总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遗址范围内断面上暴露有多处马蹄形灰坑,文化层堆积厚 2 〜 3 米,并出土过槽型板瓦、筒瓦等重要遗物,现馆藏的齐家文化玉器大部分也出土于该遗址。1978 年,甘肃省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范围试掘,试掘面积 95 平方米,清理袋状灰坑 7 座, 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及卜骨等重要遗物。此次试掘获得 了大量齐家文化遗物,同时发现甘肃陇东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为这两种文化类型关系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3 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实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2018 〜 2019 年已连续开展了两个年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


二、主要发现

2018 年,借助考古调查与勘探地理信息系统,对桥村遗址所在台地南部约 11.45 平方千米的范围进行系统调查(图二)。采集剖面记录点 255 处、地表记录点 16 处,采集陶片记录点 149 处、土样与植硅石记录点 80 处、木炭记录点 8 处、骨骼记录点 28 处、 各类小件记录点 21 处。确认的遗迹包括房址、陶窑、灰坑和墓葬四类,采集陶器标本有瓦、鬲、、豆、罐及缸等(图三)。调查显示桥村聚落的分布总面积约 630 万平方米,包括边缘区与核心区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核心区面积约 100 万平方米。聚落核心区内遗迹分布与地貌类型存在高度相关性,主要集中于极陡—高凸度的地貌类型中。聚落内部可能在相对海拔最高的台塬边缘平 坦区域设置具有一定宗教祭祀功能的公共场所,而在海拔相对较低的陡坡则选择类窑洞式建筑作为居址区。

勘探工作围绕桥村社东北侧塬顶边缘台地展开,勘探面积约 1 万平方米(图四),确认了灰坑、白灰面房址和墓葬等多种遗迹,并探明多处大范围分布的带夯垫土区。随即开展的发掘工作便围绕带夯垫土区进行,发掘面积 400 平方米(图五)。

清理不同时期房址 1 座、长方形坑 18 个、灰坑 21 个、灰沟 2 条,收集了陶、石、骨、角、贝蚌等各类标本 200 余件(组),并发现个别玉璜和卜骨(图六),也有少量汉代铜、铁器等遗物。此外,还收集了槽型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标本 50 余件(组)。需要强调的是, 此次发掘确认的长方形坑成排分布,呈现较为一致的排列方向和布局规律,而非单体坑状遗迹,这在桥村遗址尚属首次发现。


2019 年度发掘区延续上一年度发掘范围向东、北、西侧布设探方,本年度发掘面 积 575 平方米。清理的遗迹主要为长方形坑、柱洞、柱础和灰坑,以及个别汉代灰坑、 祭祀坑等。通过两个年度的发掘,初步确认了长方形坑的布局规律(图七、八),确认长方形坑 101 处,柱础 14 个(包括圆形和方形),柱洞 3 个,不规则圆形灰土范围 2 处,黄土台基、硬土面和红烧土范围各 1 处,还清理了汉代灰坑和祭祀坑各 1 座。

此外,发掘过程中对 2018 年发掘区域内的遗迹重新进行判断,新确认柱础 3 个、柱洞 4 个。出土遗物以龙山时代的泥质、夹砂陶片为大宗,同时收集了不同时期的陶、石、骨、角、 铜、铁、玛瑙、贝蚌等各类小件 259 件(组),初步统计槽型板瓦、筒瓦及瓦扣等建筑材料标本 142 件(图九)。此外,还采集了木炭样品 36 份、浮选土样 20 份、植硅体样品 6 份。


三、主要认识

遗址现有发掘区域紧邻台地东侧边缘,发掘区周围的较低处台地断面上密集分布房址、灰坑和陶窑等各类遗迹,与现有发掘区内的遗迹类型差异显著,尤其是排列规律的长方形坑特征更为明显,尽管这类坑内的堆积以包含陶片等各类遗物的疏松灰褐土为主, 但初步判断其为非灰坑类堆积,推测其性质和用途可能与建筑的基础结构有关。

根据发掘区的遗迹特点,清理过程中主要对第 1 〜 3 层堆积进行揭露,第 3 层下即 暴露长方形坑这类遗迹(图一○)。


目前,清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坑的布局规律揭示方面, 并未对已确认的坑进行整体揭露,仅对 2018 年度已部分发掘的个别长方形坑进行解剖, 以便了解早于坑的地层堆积和遗迹类型(图一一)。

整体而言,长方形坑呈现由东南向西北的延伸性布局,显示了分块夯筑的特点,初步判断为大型建筑的基础结构,发掘确认的少量柱洞和柱础也验证了其为建筑基础的可能性。此外,部分长方形坑的解剖清理确认,被槽形坑打破的第 4 层堆积存在白灰面房址残迹,第 4 层堆积下还有更早的黄土、 红黏土夯土堆积,因此整个台基不排除分层分块夯筑的可能性,并且存在不同阶段夯筑建筑台基并持续反复使用的特征。


四、学术价值

通过发掘初步确认了桥村遗址的主体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遗址中墓葬内采集的人骨测年数据显示,遗址年代下限已进入青铜时代早期。从调查所获陶器的特征来看,桥村遗址内涵与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面貌更为接近,但同时遗址内也出土了如带耳篮纹花边侈口罐、槽形板瓦和筒瓦等不见于整个泾渭河流域的典型器物,拥有一定自身文化特色。桥村遗址也是为数不多的出土槽型板瓦、筒瓦的龙山时代遗址,其对中国早期建筑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此外,发掘区内还出土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器残片、圈足盘等遗物。整体来看,桥村遗址的文化构成因素复杂,在整个龙山时代晚期的西北地区扮演着东西文化交流、南北区域交互的重要作用,要厘清其文化面貌还需要做更全面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周静 张海)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周静

更多信息...

作者:张海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