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武功城隍庙

摘要: 7-1436-3-734.武功城隍庙.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古建筑..第七批
7-1436-3-734.武功城隍庙.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古建筑..第七批

城隍庙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城内东街北侧, 庙址地势北高南低,背阴向阳,殿庑全为高台建 筑,高敞雄伟,是一组十分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 庙宇建筑群。
何为城隍、城池?在古代,城及城隍、城池 都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城即城垣,是高出地面 的夯筑或砌砖部分。城隍和城池是指城垣之外的 城壕。有壕无水者渭之“隍”,壕内有水者谓之 “池”,亦称“护城河”。其作用是在敌兵压境的 情况下,可阻敌人长驱直入。总之,是以“城” “隍”为屏障,使敌攻城不易。由于“城”“隍” 在古代防御上的实战作用,人们便由此产生了守 护城池的“城隍神”,道教尊其为“剪恶除凶,护 国保邦”之神。“城隍神” 即 “城”为 “神爷”, “隍”为“神婆”,含有保护全城百姓生命财产安 全之功能。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能,便在各州 府县均建“城隍庙”,以示奉敬。城隍庙最初不 叫 “庙” 而叫 “祠”。我国最早的一所城隍祠是 芜湖城隍祠。唐代以后各州府县都祭“城隍神”。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为“王”,宋以后 奉祭“城隍王”的风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州府县都要设 置“城隍神”并加以祭祀。从此,各县均建有“城 隍庙”,敬“城隍神”。
武功城隍庙创建于明代,清代屡有维修。其 建筑布局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为: 牌楼 (现仅存遗址)、山门、东西配殿、戏楼、钟鼓楼 (1973年被拆毁)、献殿、正殿、寝殿。
献殿面阔、进深各五间,卷棚式灰瓦顶,檐 下平身科各置斗拱一攒。边脊饰琉璃构件,南檐 三楹通置雕棂格,北檐周正殿近接,两檐用接水 槽相连。
正殿进深、面阔亦各五间,为单檐歇山顶, 外檐饰重昂五踩斗拱。四面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 升起,通脊檐边。勾头滴水均为琉璃构件。两侧 歇山顶上饰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龙腾飞 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
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外 檐均饰双昂五踩斗拱,前檐明间平身科均施斗拱 一攒。四面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及生起,整个屋顶 饰以灰陶脊及瓦件,檐施沟头滴水,更显其庄重 雄伟。
以上三殿均因长期风雨剥蚀年久失修,木 朽墙裂,屋面陷塌,脊倾瓦残,破败不堪。1984~ 1987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由武功县文管会 组织施工,对献殿、正殿、寝殿本着“修旧如旧” 的原则进行了维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文 管会又自筹资金,根据历史资料恢复修建了山 门,使城隍庙的原有规模基本得以显示。
整个庙宇占地8.5亩,西侧道院现为文管会 使用。1981年城隍庙被公布为武功县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保护机构, 树立了保护标志。1992年4月20日又被陕西省 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以庙中心为 基点,东西各187米,南北各120米。一般保护 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东西各10米,南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东西各31米, 南北各15米。现由县文管会负责保护、管理、维 修。


正 殿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