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泉州考察缘起
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泉州考察缘起 |
策划:林少川费琼琼撰文:陈鹏鹏摄影:陈鹏陈达生 上世纪末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来泉州,一晃已经过去11年了,回眸当年,一切仿佛还在昨天,令人激情方炽! “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是联合国大会1986年12月通过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这项活动时间跨度长,参与的国家多,社会涉及面广,着眼于丝绸之路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是一项和平与友谊的创举。 1987年 早在1987年2月,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捎回该组织关于“丝绸之路整体研究”的初步规划,并要求国内研究后答复对方。经过一番酝酿,同年11月6日,文化部与外交部、总参谋部、教科文全委会会签文件,向国务院报送《拟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整体研究”的请示》,文中提到: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间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它的存在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虽然有些国家和个人对它的研究早已开始,但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只有教科文组织以其特有的结构与职能才能够并应该从事这项研究。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使今天的人们意识到经常对话的需要,并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过去盛行于丝绸之路而且使其成为不同文明的交叉口的那种容忍精神。”文件强调指出:“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起点都在我国境内,我们没有充分理由不予支持。”并建议派人参加这项考察和研究活动。最初的计划是1988年从我国广东出发进行海路考察,1989年进行陆路考察,1990年进行草原考察,然后于1991年在巴黎召开总结性的国际研讨会。1987年11月12日,姬鹏飞副总理和李鹏总理先后作了“拟同意”的批示。 1988年 当时地处东南海隅的泉州并没有引起决策者的注意,泉州方面也罔然不知此事。1988年12月一封北京来信打破了泉州平静。写信者是首任中国驻阿曼大使袁鲁林同志。袁大使解放初期在福建省委宣传部工作过,对泉州有所了解,来信由福建省人民出版社舒亭同转达泉州市委书记张明俊,张书记旋即转致泉州海交馆王连茂馆长,指示马上组织材料报送北京有关部门,争取把泉州纳入考察计划。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曼会议定于1989年1月23日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召开,进一步研究考察计划及沿途考察地点。因此材料务必在此之前送达。泉州海交馆迅速作出反应,组织一班人员在一个星期内编纂一本近200页码的材料《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计划的圆满成功———请注意:泉州应是这项科学考察最重要、最理想的地方之一》。书中除了作为书名的主题文章,还有《泉州部分海外交通史迹简介》、《中外对“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泉州的部分介绍与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杂志介绍泉州海交馆的文章,法国《群岛》杂志介绍泉州宋代海船的发掘,日本《博物馆》杂志介绍泉州海交馆、英国《国际航海考古和水下探索》杂志评价泉州湾古船出土的意义、澳大利亚《印度洋》杂志介绍泉州印度教文化的重要遗存、英国《泰晤士报》评介泉州在海洋文化圈的重要历史地位,印度《印度时报》、《印度邮报》介绍泉州印度教石刻的研究成果、《中国时报》英文版介绍泉州外来宗教石刻及外销瓷的文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亚洲研究》评价泉州穆斯林铭文遗迹的考古研究、埃及《伊斯兰考古年鉴》载文称赞泉州丰富的伊斯兰遗迹、德国《博物馆和艺术家辞典》要求提供介绍海交馆的文章的信函、荷兰《伊朗学报》刊登对《泉州伊斯兰教石刻》的书评、土耳其《伊斯兰学报》载文对泉州伊斯兰石刻的评价、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龙巴尔教授与陈达生撰文《13—14世纪在泉州的外国人对海外贸易的贡献》、英国伦敦考古学会、澳大利亚海事博物馆邀请泉州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水下文化资源调查的来函、中英友好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加拿大等外国驻华使节来泉州的题词等。文本采用中英文对照、附有照片、路线图及上述刊物、题词的复印件,于1988年12月30日编纂成册。材料以翔实、丰富、形象为本,充满挑战性和说服力,对不了解泉州的人可以说是一个震撼和惊奇。 在材料送达北京之前,舒亭、陆维特两位老同志又给袁大使去信,表明泉州方面积极申报的愿望。袁大使即刻与教科文组织的同志联系,答复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点是可以的,也可能在会上获得通过。但作为起点,因为学术界对此争论很大,各派有各派的说法,要由专家论证。要求在1989年1月18日前将材料送到教科文组织全委会。 1989年 1989年元旦假期一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即以闽政[1989]函6号发出《转报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泉州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计划的请示函》。泉州市政府决定派市府办公室蓝东亮同志与泉州海交馆副馆长陈鹏鹏携带文件、申报文本、《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录像带、《泉州伊斯兰石刻》、《泉州湾古船发掘与研究》、《海交史研究》等有关材料,专程赶往北京,向教科文全委会、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有关部门送达材料。在京期间,蓝、陈二人在袁大使的引荐下,先后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常委、副秘书长贾学谦,副秘书长、丝绸之路项目协调组组长张冲礼,专业合作处副处长师淑云,外交部国际司参赞郑韵,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高华,交通部原部长彭德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等领导一一作了汇报。这些部门的领导详细翻阅了材料,认真听取汇报后已经胸有成竹。贾学谦副秘书长当即表态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项目你们要多配合,材料我们可以帮送,要经常来北京跑跑,沟通了解情况,有什么项目可以及时和你们通气。”并询问泉州港口情况、住宿条件、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可能性,要求补送这方面的材料。并要求泉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队抵达时,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师淑云副处长正准备到阿曼参加会议,她兴奋地说:“你们来得很及时,有些不了解的情况刚好可以当面问一下,看来这个项目是可以争取的。本来我们也考虑把泉州作为一个考察点,但不清楚各方面的条件怎样,也怕你们没有这个热情。”郑韵参赞介绍了一些情况:“把泉州纳入考察计划我们也考虑过,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泉州有这方面的展览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日本搞了个展览在奈良,还拿了录像在联合国总部和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放,在争起点走大阪,我们不赞成走大阪。这次活动既是科学考察,又是搜集资料,日本朝日新闻社表示要捐资,条件是取得全线拍摄权,我们已通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不同意日本在中国地段拍摄,而由我们提供。”看来丝绸之路和平考察活动在外交场合中也弥漫着硝烟。 在京期间,我们还拜访了国防大学长汀籍的老红军李欣少将,并通过李欣将军介绍拜会了全国政协杨成武副主席、汇报此行来京争取把泉州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路线中,杨副主席赞赏地说:“这很好嘛,可以提高泉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泉州有许多文物古迹,但宣传得不够,今后希望多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在福建工作时,古船馆去看过几次了,向海交馆的同志们问好!”并表示要支持泉州的申报工作。 1989年1月23日至24日,在马斯喀特提出了海路附属委员会会议报告,并于4月24日至28日在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泉州被正式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会上进一步确定在中国境内举行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一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主题为“陆上丝绸之路与10世纪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一是在泉州召开,主题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由阿曼国王卡布斯慷慨提供,这艘11000吨超豪华游艇皇家法尔卡·阿·河拉马号船长136.39米,宽21米,吃水深6米,可搭乘130人,于1990年10月23日从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启航,沿途访问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中国、韩国、日本等16个国家的21个港口及有关城市。其中包括中国的广州和泉州。 当泉州被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后,泉州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1989年6月13日,泉州市政府薛祖亮副市长主持召开“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筹备工作座谈会,并决定由海交馆草拟活动计划以便向省政府汇报。7月28日陈明义副省长召开部门会议,听取泉州方面有关“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筹备工作计划的汇报,肯定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求各方面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9月18日阿曼国王特使奥曼尼中校专程来视察泉州港口的情况,以便为考察船进港作准备。10月9日泉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海交馆呈报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筹备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陈荣春市长强调指出:这项考察活动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型的一次外事活动,意义非常重大,一定要搞好,会议同意海交馆展厅的建设方案。10月13日泉州市政府办公室向省政府办公厅呈报《关于成立“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筹备委员会”的请示》,主任、副主任、顾问、委员由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学术组、考察组、展览组、接待组、经费筹集组、宣传组。11月8日,中国海丝考察协调组在京听取泉州市有关领导关于筹备工作汇报。11月16日至17日,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泉州科学讲座会筹备工作会议在泉州召开,贾学谦、陈高华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地著名学者及本地代表27人参加。会议决心遵照国务院批示精神,“积极组织力量,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保证考察的顺利进行,以利于扩大影响,加强今后的国际合作”。而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其组织工作水平与论文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要确保会议成功,把泉州会议视为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航海交通史研究领域所有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12月18日中央、省、市领导参加在泉州东湖畔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奠基。除在开元寺的古船馆,新馆还将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沿途国家的巡回展览、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泉州宗教石刻陈列、泉州外销瓷陈列。“海丝”考察宣传发动、欢迎仪式、文艺踩街、仿古祭海、文物点整治等工作也全面有序地铺开进行。 1990年 关于考察船安全抵港靠岸问题,交通部外事司和外交部作了很周密的安排。最早计划停靠厦门港,但远离泉州100多公里,实在不方便周转。后又考虑停靠肖厝港,虽然近了一半路程,同样存在中途下船、换车,欢迎仪式组织等诸多麻烦。考察船不进港,隆重的气氛显然要降温不少,还等于向世界宣布泉州古港已衰落了。此事泉州市政府派港务局长丁国炎和我会同省交通厅安全监督处陈光榕副处长、省轮船总公司罗振标总船长一起晋京汇报,力陈后渚港近几年万吨轮进港的情况,说明港口具备考察船安全进港的条件,以及应继续优化的措施。1990年6月12日,交通部林祖乙副部长、外事司胡景禄副司长、外交部郑韵参赞及教科文组织等部门的同志听取汇报。会上就考察船要求水深、吃水富余、航道、风向、港池深度、低潮是否会坐底、引航等问题都作了万无一失的研究探讨。林副部长指示要科学地论证,有什么需要要尽量帮助解决,以科学态度创造进港优越条件。能安全进港说明古代泉州是一个大港,后来虽然衰落了,现在又可以向世界宣布,泉州港又振兴发展了。北京回来后,港务局在后渚港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就考察船进出泉州港的引航、航道清障、港区清理整顿、安全保卫、后勤保障作了积极的安排,“闽竣1”、“801”挖泥船也进场作业,上海三航3001号拖船和2003号拖船届时也将投入使用,做好安全护航。 1990年10月21日至11月25日,我荣幸地作为考察队的成员,参加在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的第一阶段考察,以便返回泉州时借鉴别国的经验,使泉州考察更圆满。再由福建省社科院陈达生接替,参加从巴基斯坦至广州阶段的考察。除了落地考察,在和平号考察船上,整个学术研讨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凑,几乎天天有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或观看录像。10月24日晚上在考察船上放映了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纪可梅女士拍摄的一部录像《ZA?YTON———一个被遗忘的记忆》,展示了泉州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融合殊方别域的舶来文化,东西方文明在泉州港碰撞的闪光,引起考察队员们的浓厚兴趣,录像放映后,印度、瑞典、法国、希腊、巴基斯坦、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纷纷就造船、宗教、制瓷、古船发掘等提出了问题,由我一一作了回答。泉州,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深深摄住每个考察队员的心。对泉州的考察安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协调人迪安博士提出要安排参观摩尼教草庵,因为这是世界上消亡的宗教的最后遗存神像,迪安博士到泉州参观草庵后,宣称这是考察中的最大收获。 1991年 经过两年多的积极筹备,考察的所有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41篇,共64万字,续集11篇,24万字。《古刺桐港》(三集)电视片录制完成,《光明日报》发了泉州港专版。1991年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泉州、广州均在会上作了发布。1991年2月14日,正是世界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泉州返国700周年的纪念日,考察船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中缓缓驶进泉州港,开始为期6天的考察与学术研讨。在泉州期间,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交官、学者、记者考察了海交馆、圣墓、洛阳桥、开元寺、东西塔、古船馆、老君岩、九日山、清净寺、草庵、陈埭回族史馆、法石村;参加了海交新馆落成典礼;在威远楼、承天寺赏灯并评奖;观赏地方戏剧、木偶、文艺踩街;在华侨大学参加两天“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参观“海上丝绸之路”邮展、工艺美术馆;考察队在九日山勒石纪念;在天后宫举行仿古祭海欢送仪式,然后从后渚港登船往韩国继续考察。迪安博士激动地宣称在泉州的考察把整个考察活动推向高潮,考察队几乎要被泉州的热情和欢乐所淹没…… 1991年10月9日,迪安博士在致考察队员的信中总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于1990年10月23日从威尼斯启航,1991年3月3日抵达日本大阪,海上行程15500海里,先后有来自25个国家的90名专家参加了考察,其间在威尼斯等港口举行17次学术讨论会,约300名学者参加研讨会,提交论文273篇,在考察船上举行182次会议和讨论,全程参观了150多处古迹和博物馆。十分感谢所有国际考察队的成员,正是通过他们积极的参与,才使考察取得如此成功!至此,这项划时代的国际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也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