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唐俑中的“波斯胡商”与小贩群体:背曲腰弓汗透怀

摘要: 多年来,考古出土的唐代胡俑中背行囊弯腰者较为多见,海内外学术界许多研究者都将他们定名为“波斯胡商”或是“大食商人”。但定名的根据是什么?如此形象造型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长久令人不明就里、一头雾水。从目前搜集到的几十具这类胡商陶俑造型来看,相似相近的形象可大致分为三类,且每一类形象都基本雷同,姿态常规不变,究竟是因视角单一偏窄 ...
多年来,考古出土的唐代胡俑中背行囊弯腰者较为多见,海内外学术界许多研究者都将他们定名为“波斯胡商”或是“大食商人”。但定名的根据是什么?如此形象造型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长久令人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从目前搜集到的几十具这类胡商陶俑造型来看,相似相近的形象可大致分为三类,且每一类形象都基本雷同,姿态常规不变,究竟是因视角单一偏窄与题材开掘限定,还是暗中藏匿着让人殷殷可感的新意?作者通过考证认为,他们不是丝绸之路上骑驼牵马的贩运行商,只能是在长安、洛阳两京以及其他州府城镇活动的小贩。

多年来,考古出土的唐代胡俑中背行囊弯腰者较为多见,海内外学术界许多研究者都将他们定名为“步行胡商”或“波斯胡商”“大食商人”,凡是向人们展示丝绸之路商贸时,就会摆出这类胡商形象的陶俑。他们重压下的驼背姿态仿佛是艰辛勤劳的定格,绷紧的带子紧拉着背囊,似乎随时会倒下。雕塑艺术就是能创造出这般魅力,将一些不可言喻的意象实物化、实体化。
但定名为“波斯胡商”或是“大食商人”,根据是什么?如此形象造型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长久令人不明就里、一头雾水。实际上,这类胡商形象俑长期没有被仔细探究,笔者也曾盲从随称。近年来笔者开始考虑这种胡人造型为唐代雕塑工匠钟爱的原因。从目前搜集到的几十具这类胡商陶俑造型来看,相似相近的形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弯腰负重者,二是端立不动者,三是手持包袱者。每一类形象都基本雷同,姿态常规不变,究竟是因视角单一偏窄与题材开掘限定,还是暗中藏匿着让人殷殷可感的新意?这需要我们重新审定研究。左:胡商俑,大英博物馆藏 右:胡俑身后背囊打结图

左:胡商俑,大英博物馆藏 右:胡俑身后背囊打结图

一胡商形象造型的考释
1.弯腰负重者
由于这类背负包囊而被压成驼背的胡俑,作躬身行走状,所以被形容是穿越茫茫丝绸之路的商人,即“行进于沙漠之中执壶背囊的大食人”,还有人把他们描绘成沿着丝绸之路长途跋涉的波斯商人,是不畏艰辛的“行旅商人”或估客,“模仿原型肯定是千里迢迢长途贩运的中亚胡商”,但这样的判断令人生疑。为了揭示胡商造型背后的隐秘,我们选择十余具胡商陶俑,从“点”概观成“面”,仔细观察其特点:
其一,单独一个胡商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包囊,根本不可能长途跋涉穿越沙漠戈壁,远途行走即使跟随驼帮或马队、驴队,也不会自己过长时间背负沉重物品。从西安出土的北周安伽墓、史君墓,太原出土的隋虞弘墓,河南出土的隋安备墓以及日本美秀美术馆藏北齐石榻屏风画来看,写实性很强,都是成群结伙、结党连群的商队,牵驼或骑马、赶驴,不管是哪个族属,商旅驮运都没有个人背囊跋涉的形象。唐彩绘胡商俑,戴尖顶翻沿胡帽,香港文化博物馆藏

唐彩绘胡商俑,戴尖顶翻沿胡帽,香港文化博物馆藏

其二,漫漫路途没有护送是极不安全的。如背负贵重货物,遇到劫匪强盗会白白损失自己的财物,正像刘驾《贾客词》所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而他们很少携带任何可仗恃的刀剑、弓箭等护身兵器,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劫路图”就是明证。突厥等游牧民族曾屡次袭击商路沿线行进的商人,胡商即使佩带弓刀,也无法抵抗大队寇盗的袭击。莫高窟第420窟顶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绘正是商队遭遇穿盔戴甲强盗骑马冲杀,抵御仓促,全部被俘掠的情景。
其三,胡商俑没有携带必备的生活用品,除手拿波斯造型的执壶外,一无所有,只可能近距离沿街吆喝、游走叫卖。出土的骆驼陶俑背上驮袋装载有丝绸等各种物品,帐具、胡瓶、水囊、食品、干肉等个人物品非常丰富,即使是随商队首领前进的奴仆及被雇佣的“作人”,牵马赶驴也不会背负如此沉重的行囊。胡商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陈列

胡商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陈列

其四,长途沿线自然环境变化不定,一个人势单力孤无法抵御灾害侵袭,若无商队串联“结党连群”,甚至携带犬猴之类预警动物,即使没有遇到盗匪抢劫,单独行走的胡商也不能防御或克服自然灾害袭击,而一个人无法携带帐篷等临时栖身用具,必须依靠结伙成群集体行动,否则很难安全到达目的地。
 其五,所有的胡商陶俑,造型上都穿一样的长及膝盖的夹衣皮袍,似乎永远是寒冷季节,通常很少有束腰单衣长衫。皮袍下摆均被风吹掀开一角,颇有风餐露宿的样子。胡商都穿粗糙的长毡靴,而不是精细的短皮靴,其裤筒常常扎进鞋履。靴鞋是他们最重要的装备之一,不仅暗示他们比较寒酸,亦意味着他们身份较低。
其六,胡商全都戴帽子,尽管帽子形状各异,有尖顶的,也有平顶的,但都是常见的典型粟特人白色高帽,种族特征明显。偶有个别胡商头戴唐人幞头,身穿圆领紧身长袍,这是胡商适应汉地贩卖环境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古代社会,穿衣戴帽并不完全是个人自我选择的问题,而是有着身份符号的意义,服装明显可以展示身份。从左到右依次为:唐代大食商人俑,西安出土;胡商俑,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藏;胡商俑,西安博物院藏;胡商俑,西安出土

从左到右依次为:唐代大食商人俑,西安出土;胡商俑,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藏;胡商俑,西安博物院藏;胡商俑,西安出土

从艺术上说,雕塑工匠细致入微地状写了胡商的形象:一种是面带莞尔微笑,风尘仆仆中露出善良本分的特征;一种或是低头俯视、气喘愁苦,有种迷茫而机警的眼神,似乎是迷失了方向的贩客,细腻的心理刻画呈现在动人的饱满形象上。这种胡商流动广泛,属于小商小贩无恒产者,甚至属于社会底层“游民”行列的“贩夫走卒”,地位肯定不高。他们流落游走于城乡之间,渗透在乡里草根和市井平民中间,无法与那些粟特富商大贾相比。这类胡商全身粗糙衣服的打扮已经说明了他们的身份。有钱财的胡商绝不会自己背负沉重的行囊步行。从左到右依次为:黄绿釉执壶男胡俑,洛阳市郊区马坡村出土;初唐彩绘男胡俑,洛阳市偃师城关镇出土;传说波斯人俑,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博物馆藏;唐黄釉男胡俑,洛阳出土;传说唐阿拉伯人俑,西安出土

从左到右依次为:黄绿釉执壶男胡俑,洛阳市郊区马坡村出土;初唐彩绘男胡俑,洛阳市偃师城关镇出土;传说波斯人俑,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博物馆藏;唐黄釉男胡俑,洛阳出土;传说唐阿拉伯人俑,西安出土

从社会身份上说,他们只能是地位卑下的弱势群体,独立的小商贩身份不会很高。在雕塑者眼中低头、压弯腰的佝偻形象并不美好,曾有人谐谑佝偻驼背人“出得门来背拄天,同行难可与差肩。若教倚向闲窗下,恰似箜篌不着弦”。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胡商都不是年轻人形象,从史君、安伽、美秀美术馆等粟特商队图像上可以看到,商队的主要成员应当是青壮年的男人。
2.端立不动者
这类陶俑全都是站立者,双腿恭恭敬敬站直,一律右手手握执壶,其范式没有变奏,仿佛是听从主人的命令,或是恭顺地讨好主人的神态。然而,胡商为什么被塑造成如此谦恭顺服的形象,令人纳闷。笔者曾认为这类站立端正者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细脚胡”。
“细脚胡”大概原指体形细瘦、地位低微的胡人,后引申为那些携带轻便而易于步行运输货物的胡商,明嘉靖《河州志》记载过甘肃东乡族“脚户哥”即赶骡驮运的“负贩”,指那些用脚丈量千里长路的吃苦人,他们往往有着“驯走驼”“压走骡”等训练驼马骡驴的拿手绝活。《北史·儒林传》记载:“何妥,字栖凤,西域人也。父细脚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此西州指凉州,河西重镇,商旅辐辏,流寓于此的中亚胡商聚族而居,直到唐朝凉州仍有大规模的粟特人聚落,并形成了以安姓(安兴贵、安修仁等)为代表的左右当地社会民众的累世豪望。然而,“细脚胡”事例仅此一则,很难使人定性。传说唐阿拉伯人俑,西安出土

传说唐阿拉伯人俑,西安出土

唐代被商人(包括胡商)雇用运输货物、驱驮驼马的“作人”又称为“赶脚”“脚夫”,他们是商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劳动力,从吐鲁番过所文书来看,往来西域沙碛长途贩运的“行客”,必须雇用有“根底”、认路而又强壮的作人赶脚。然而,这样的赶脚往往只是装货卸货的搬运工,不是行走的小商贩,他们与驮队雇主有着不能脱离的依附关系,不会是自来自往、孤苦伶仃的形象,也不会手持波斯式胡瓶,所以“作人”与单独背负行囊的商贩应该有区别。唐粉绘胡商俑,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唐粉绘胡商俑,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另一个疑惑是胡商身上为什么不背钱袋呢?有的胡俑背着钱袋,这就是很典型的商人形象。据说粟特商人是“仅仅为了要多赚一点点而心甘情愿跑到世界尽头”的民族,“甚至于穷困到大部分时间只能以植物饱餐”,“通常可能都是一些往来于各个市场之间买入卖出小数量的小贩积极地从事着这种繁荣的行业”
一般说来,胡人商队都互相牵引,结伴而行,攀缘队伍。《周书·异域传》记载西魏废帝二年(553)吐谷浑商队在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瞿潘密亲自率领下,与北齐进行大规模交易后返回,结果被凉州刺史史宁(粟特后裔)劫获,计有“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葛承雍

更多信息...

阿勒吞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