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刘庆柱: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

摘要:   2020年9月11日下午14:30-16.30,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学术讲座(第121期)——《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主持人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  一、“五千年文明”的解读  刘庆柱研究员从《史记》谈起,解读“五千年文 ...

  2020年9月11日下午14:30-16.30,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学术讲座(第121期)——《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主持人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

  一、“五千年文明”的解读

  刘庆柱研究员从《史记》谈起,解读“五千年文明”。刘庆柱研究员认为“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内涵以“文明形成”的要素及其派生物化载体为基本内容:都城、帝王陵墓、国家工程(长城、大运河等)、礼制物化品(鼎、圭),以及形而上的“中”的地缘政治思想的国家理念(中央、中正、公允);“孝”的血缘政治之宗法社会理念(宗庙)与“忠”的地缘政治结合早期“家国一体”核心价值观形成。

  二、“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研究方

  关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研究方法,刘庆柱研究员总结了八个方面的内容:1.从已知探索未知;2.由近及远;3.由表及里;4.由“形而下”至“形而上”;5.考古学文化之于历史研究权重的分解;6.文化基因中遗传基因与变异基因的分解;7.不断裂文明与断裂文明的区分;8.不断裂文明中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三、“社会导文化”与“国家文化

  刘庆柱研究员认为,在世界历史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少见,但是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国家或地区,应该只有中国。他从“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文化”出发对“不断裂”进行了解读:“文明时代”作为“阶级社会”历史的“社会主导文化”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文化”,也就是当时的“国家文化”,“政治属性”是“国家文化”的核心。“考古学文化”不应该都是“半斤八两”!就考古学而言,国家文化的物化载体是都邑、都城(宫殿、宗庙等)、帝王陵墓与高等级墓葬及其“国家行为”的相关遗迹、遗物(如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遗迹与“鼎”、玉圭等遗物)等,他们就是不断文明的文化基因。

  四、“不断裂文明”之“中”与“华”的解读

  接着,刘庆柱研究员又对“不断裂文明”之“中”与“华”进行了解读。

  “中”具有中正、中央、中和的内涵,“中”第一层次相对“诸夏”,第二层次相对“四方”之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庙底沟文化空间之“中”,是最早的中国之“中”(关中、豫西与晋南的黄河中游,即“河山”:黄河与华山、嵩山、泰山)“华”即“花”,“花”即“庙底沟文化”之“花卉图案”。“华”与“中”是文化内涵与空间位置的有机结合,也就是总书记9-18讲话:“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华”为“魂”,“中”为根。

  五、古人求“中”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之理念

  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考古发现的“北斗周髀”遗存;陶寺遗址的墓葬出土漆杆“圭尺”;清华简《保训》及宝鸡出土的“何尊”“宅兹中或”等文字资料,反映了“天下之中”的实践,“中或”意即“中域”、“中土”、“中国”,再现了自“五帝时代”至三代及其以后确立的以“嵩山”为“天下之中”的佐证。

  “中”与“四方”,“中”对“四面八方”的 “中正”、“公允”、“凝聚”,“国”以“中”为贵,“择中”、“居中”观念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政治思想、治国思想、“家国”规范。《荀子·大略篇》所谓“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管子·度地篇》“天子中而处”,《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国”即“都城”。

  六、都城“中”之理念与陵墓“中”之理念

  刘庆柱研究员通过回顾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阐述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之不同时期的都城之“中”的文化基因。首先,他从都城形制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都城求“中”的理念,从最早的五帝时代“单城制”,发展为夏商周时代都邑与都城的“双城制”,并一直延续到魏晋洛阳城;其后的北魏洛阳城开创了“三城制”,并至北京明清城。其次,他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从“一门一道”到“一门三道”再到“一门五道”、从“宫庙并列”到“左祖右社”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求“中”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他认为,这些应该是把“中”的理念进一步扩大与深化,从而使“中”成为中华文明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化基因。

  紧接着,刘庆柱研究员以“陵墓若都邑”为引子,通过回顾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从陵墓选址,到陵墓的分布排列,再到陵墓的构成要素,阐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之理念。他认为,古代陵墓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阴间世界是阳间世界的一面历史镜子。殡葬史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社会历史的缩影,古代墓葬浓缩着华夏与中华民族的相关重要历史信息,成为礼仪之邦的礼制物化载体,构成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礼制文明史,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基因。

  七、一脉相承的“国家文化”物质载体

  如讲座之初所提到的,“国家文化”的物化载体是都邑、都城(宫殿、宗庙等)、帝王陵墓与高等级墓葬及其“国家行为”的相关遗迹、遗物(如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遗迹与“鼎”、玉圭等遗物)等。这一部分,刘庆柱教授从一脉相承的“国家文化”物质载体出发阐述阐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他认为礼器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物化载体,而青铜鼎和玉圭无疑是两种代表性的礼器。

  八、“中”与“中和”

  最后,刘庆柱研究员以“中”与“中和”结束了本场讲座。他认为,中国古代都城及宫城布局形制所呈现的“中”与“中和”理念,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就因为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中,被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所认同,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记载均佐证了这一历史。鲜卑人建立北魏王朝,徙都“天下之中”的洛阳,承袭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布局营建北魏洛阳城,使都城“中和”理念更为深化。中古时代以后,北方族群女真、蒙古族群入主内地,建立了金、元、清王朝,他们定都北京,其都城形制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传统中华历史文化基因,深化了国家认同理念。

  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唯一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构成中国历史上不同族群统治的“历朝历代”和延续不断的“国家文化”,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文明不断裂的原因何在?这是一个世界之问。

  探寻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在本次讲座中,刘庆柱研究员对中华文明不断裂的世界之问,作出了中国之答。

  图文 /周瑞程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