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中俄阿尔泰考古探秘——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良仁

摘要:   阿尔泰山脉坐落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四国交界处。由于自然环境优越,阿尔泰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也是文化和技术传播的重要通道。因此,阿尔泰山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流经阿尔泰山脉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之间的草原,然后一直向北, ...

  阿尔泰山脉坐落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四国交界处。由于自然环境优越,阿尔泰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也是文化和技术传播的重要通道。因此,阿尔泰山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流经阿尔泰山脉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之间的草原,然后一直向北,最终流入北冰洋。

  在古代,额尔齐斯河既是一条民族迁徙的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传播的通道。南京大学和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于2014年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调查发掘俄罗斯阿尔泰(现分属俄罗斯联邦阿尔泰共和国和阿尔泰边疆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共同研究额尔齐斯河沿岸的人群迁徙、冶金技术和家畜传播等问题。这条人群迁徙的通道为阿尔泰带来了什么?冶金技术的传播路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良仁。

  探索冶金技术传播的奥秘

  “之所以选择跟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合作,是因为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开始研究俄罗斯青铜时代文化,并于2001年以后多次访问俄罗斯,与那里的考古学者建立了联系。”张良仁告诉记者,2015年南京大学与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联合考古队,在阿尔泰山脉西北侧发掘了一座青铜时代的冶炼遗址——卡勒望湖I号遗址。2016年之后,该联合考古队在阿尔泰山脉西侧的草原地带,三次发掘了另一座青铜时代的冶炼遗址——苏联路I号遗址。

  卡勒望湖I号遗址位于阿尔泰边疆区,这一区域通过额尔齐斯河与中国相通,应该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张良仁表示,阿尔泰山脉西部蕴藏了丰富的铁、金、铜和铅矿资源。青铜时代早期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居民就开始在这里开采铜矿。18世纪以后,这一地区相继成为俄罗斯金、银、铜等金属的主要来源地之一。遗址所在的蛇山市就是因此而建立起来的。

  卡勒望湖I号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于1982—1988年、2007年、2010—2014年经历三次发掘,共发掘1890平方米。张良仁介绍,历年发掘区出土的遗迹和遗物面貌大致相同。很多灰坑、水沟遗迹内出土的矿石和炉渣表明,该遗址的古代居民曾从事金属冶炼等活动。但2015年联合考古队在该遗址的挖掘区发现的文化堆积较为简单,仅发现了少量灰坑,以及一些天然的冲沟和鼹鼠留下的洞穴,共出土了490块陶片、22件石器、730件兽骨与一些炉渣和矿石等。大多数陶片表面装饰戳印的平行线纹,多见陶器的平底,主要为缸形器。石器种类较多,包括杵、砧、镞等。骨制品种类大致可以辨别,但部分骨制品的功用尚待研究。

  卡勒望湖I号遗址和苏联路I号遗址都距离金属矿区不远。联合考古队在两处遗址都发现铜器、炉渣和铜矿石。张良仁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分析这些铜器、炉渣和铜矿石的微量元素、铅同位素,从而追寻冶金技术传播和金属贸易的路线。这里出土的动物骨骼表明,居民还从事畜牧业。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家马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13世纪,而牛羊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阿尔泰地区发现的牛羊马年代比中国早,这其中是否有关联?对此,他们希望通过DNA技术追溯牛羊马的基因谱系,从而发现家畜的传播路线。

  中俄联合开展国际化培养项目

  2017年,南京大学与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启动中俄阿尔泰国际化考古实习项目,先后两次将双方的本科生带到阿尔泰山脉实习,为中国考古“走出去”赋予了另一层意义。

  该项目选择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切马尔县卡通河谷中进行,此处建有阿尔泰国立大学的实习基地。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阿尔泰共和国的大型巴泽雷克文化墓葬内的积水结成了永冻冰。永冻冰有助于有机遗物以及墓主人尸体的保存,使这里成为理想的考古发掘区域。而这里丰富的地质现象、富饶的自然资源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研究冰川、生物、地质的学者。

  张良仁表示,希望通过让不同院系的学生参与这个项目,使他们熟悉古代的游牧文化,了解俄罗斯的考古发掘方法,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打开他们的研究思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基于这种考虑,2017年的考古实习项目选择了基地附近的一座巴泽雷克文化的冢墓进行考古发掘。冢墓是南京大学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古代游牧民族特有的墓葬形式。该冢墓是一个用石头堆成的小山包,看着规模小,但是工作强度很大。在实习期间,团队成员用两周时间挖掘了一座直径11米、高1米左右的冢墓。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量较大,拔草、剔土、拍照、绘图一一做完,再把那些不规则又相互叠压的石头搬走,露出墓口后,再继续挖掘,挖掘完以后还要把石头搬回去。张良仁告诉记者,该冢墓的主人是一名年轻的男性猎人,遗骸保存完好,在冢墓中还出土了1把铜刀、5枚骨镞、1枚砺石、一些陶片和动物骨头。

  植物学与考古学联系非常密切。植物群约每1000年会发生一次变化,由此甚至可以推测考古发掘遗物的年代。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阿尔泰地区的生态条件和古代文化,项目组还安排了植物学和考古学系列课程,以及对博物馆、古代岩画和古代墓地的考察。

  俄方领队、阿尔泰国立大学考古学、民族学和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阿列克谢·提什金在2003年就与张良仁相识。他在2017年双方合作的纪录片中表示,希望学生间也能建立起像他与张良仁这样的关系。当这种关系在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时,他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合作研究中心。当前,中国发展迅速,拥有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实验室,俄方希望与中国考古工作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重大的考古发掘成果在研究结束之前往往都是未知的。考古工作一般需要通过长年的积累,然后在某个时候突然获得重要成果。张良仁提到,目前中俄联合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很难说有什么重大发现,但是点滴的成果,将为未来的发现提供更为丰富的线索。

  张良仁认为,人种的起源、文化的传播等问题,都要通过国际考古发掘来探求。中国考古学者若在更大的视野中开展研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而且,中外考古队在联合发掘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更好地传播中国学术,更深刻地认识外国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发挥学术外交的作用。

  国际合作开展考古发掘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中国考古“走出去”是一个实现不同国家相互学习和交往的过程。张良仁表示,未来中俄双方还会继续推动学者和学生的互访,通过卓有成效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双方的研究水平。他希望通过像中俄联合考古和阿尔泰国际化考古实习这样的项目,培养出一批掌握外语、致力于研究外国古代文化的人才,积极推动在中国建立俄罗斯考古研究基地,促进中外联合考古。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