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摘要: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省麟游县新城区,为一处隋唐时期的皇家宫苑遗址。(隋文帝像)  仁寿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曾六次来此避暑。历史上轰动一时的杨广弑父篡位一案就发生在此,隋文帝在仁寿四年(604年)于该宫死去。隋亡后,此宫被闲置。(唐太宗像)  唐代初年,唐太宗对 ...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省麟游县新城区,为一处隋唐时期的皇家宫苑遗址。 

(隋文帝像) 

  仁寿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曾六次来此避暑。历史上轰动一时的杨广弑父篡位一案就发生在此,隋文帝在仁寿四年(604年)于该宫死去。隋亡后,此宫被闲置。 

(唐太宗像) 

  唐代初年,唐太宗对仁寿宫加以修葺,并改名为九成宫,后多次来此避暑。 

(《九成宫醴泉铭》碑) 

  当时长安周围水源匮乏,宫中用水靠从河道“以轮汲水上山”。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宫周围散步时,发现有块地比较湿润,用杖疏导便有水流出。于是掘地成井,命名为“醴泉”。群臣认为是祥瑞之兆,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刻石记功,遂有书法史上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 

(唐九成宫遗址图) 

  唐高宗时,九成宫曾一度被改为万年宫。唐玄宗时,在骊山扩建温泉宫后,九成宫被冷落废弃,后于唐末毁于洪水。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分布图)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在多次勘察、发掘中,共发现大小遗迹37处,主要分为城墙遗迹、城门遗迹、殿堂遗迹和亭榭遗迹等。 

(城墙遗迹) 

  宫城城墙遗存不多,仅残存北宫墙的西段和东宫墙的中段。经勘探,城墙有包砖,沿城墙根有青石砌筑的排水沟,沟口两侧用青砖铺砌,修饰齐整。实测宫城东西长1030米,推测南北宽约300米,周长合5千多米,与文献所载的“千八百步”基本吻合。 

(城门铺石遗迹) 

  宫城正门为南门永光门,唐高宗时曾在此石刊亲制的《万年宫铭并序》700余字,可惜此门及刊石现均无迹可寻。宫城北门为玄武门,北宫墙西端有其门址,可惜破坏严重,仅残存门基和少量城门铺石。围墙处的一座北门,遗迹保存比较完整,门墩台为夯土版筑,表面包砖,采用磨砖对缝做法,极其工整。 

(仁寿殿台基遗迹) 

  所发掘的殿堂遗址中,以1号殿址和37号殿址最为著名。 

  1号殿址即仁寿殿遗址,其底盘为不规则的方形,南部宽150余米,北部宽110余米,南北长150米。主体殿堂遗址破坏严重,仅剩台基。下层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1米,南北残宽15.2米。上层台基东西总长29.7米,南北残宽13米。依台基宽度计算,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 

(37号殿柱础遗迹) 

  37号殿址,位于宫城中部偏东,保存比较完整。此殿殿基用石材包砌,上刻精美纹饰。殿基上现存46个青石柱础,柱础底1米见方,为覆盆式,打磨光滑。此殿台基东西长42.6米,南北宽31.7米,四周采用青石板包砌。此殿还设有左右阶,宽4.4米,南北长3.5米,每级踏面宽0.4米,促面高0.1米,复原后共有10级。 

(唐代井亭遗址) 

  亭榭遗迹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唐代井亭遗址。井台呈正方形,长、宽均5.63米。井口由两块半圆形大石板对接而成。围绕井口凿有折线花瓣图案,涂以赭红色漆。井体为砖砌圆筒形,直径1米左右,现挖掘至4米处仍可见水,且水质清澈,可以饮用。 

(遗址中出土的瓦当)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的发掘及各种文物的出土,为研究隋唐两代皇家宫苑的形制、规划以及建筑风格等提供了极为完备的实物资料,历史价值非同一般。 

  1996年11月,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