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摘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约50余公里处,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较好、内容较为丰富的一处佛教石窟。  柏孜克里克是维吾尔语“美丽的装饰之所”的意思。一个个石窟就开凿在扇面的岩壁上,蜿蜒排开。石窟的时代跨度非常大,最早的为九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则可能到了十三世纪。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1982国务院公布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

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第1718两窟,为公元6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的。第16号窟凿于中唐。第20号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王和王后的图象。第33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槃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第69窟,是第20号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号窟,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背景

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

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 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

“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凿于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其中182948号洞窟属于这一时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发展之后,柏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是新疆地区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负胜名。北庭大都护杨袭古曾重修寺院,从这一事实说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当时已发展成为西庭地区的一处佛教圣地。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号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一世纪以后重新修绘的,这一时期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盛唐的新画风进入了高昌石窟,将用线造型的艺术技巧推向高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高昌回鹘国时期,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千资百态的各种菩萨像、大型经变画、说法图、千佛洞、供养菩萨行列,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养人和供养比丘像及各种装饰图案,并出现了反映释尊前生无数世诚心供佛,终于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缘故事,塑绘结合的“鹿野苑初转法”以及密都诸题材。

历史印记

伯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兴盛了840年,有洞窟83个。在1904年至1913年间,伯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约50余公里处,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较好、内容较为丰富的一处佛教石窟。  

  柏孜克里克是维吾尔语“美丽的装饰之所”的意思。一个个石窟就开凿在扇面的岩壁上,蜿蜒排开。石窟的时代跨度非常大,最早的为九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则可能到了十三世纪。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20世纪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面目全非。现存已编号的石窟有八十三个。 

  千佛洞石窟分北、中、南三部分。各窟以地势开凿,各具形态。石窟的构筑形式有两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开凿石窟,有的在窟前接砌土坯前室;另一种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石窟的平面大致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类,以长方形者居多。北区以中心柱窟为主,中区和南区则多方形窟和长方形窟。有的窟中设坛及耳室。窟顶主要是纵券顶,还有穹窿顶和套斗顶。主室前多凿前室。有的数窟共用一个前室,成为一组洞窟。 

  窟内壁画是千佛洞的珍品,但是各个洞窟内的壁画大部分都已经残毁不存。第18窟甬道顶的平棊和敦煌莫高窟的某些平棊十分近似,创作时代约为北朝时期,整个风格富有民族特色。它用四方叠套构成,中心是一朵大莲花。不过中间填充了几何图形、三角、四叶等图案,采用了石青、石绿、白等冷色,淡雅、肃穆、端庄。 

  纵观之下,在九世纪中叶以来的回鹘壁画中,佛本行的经变故事画数量最多、最富有特色。其中第15、18、31、33、38、42等窟的壁画此类壁画的代表。洞窟的窟顶满绘千佛以及宝相花纹,两壁或南道侧壁上都绘有佛本行经变。第33窟的后壁残存涅槃经变中的举哀弟子和举哀比丘图,形象生动逼真,为难得的艺术珍品。“西方净土变”等内容的故事画则出现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十世纪末或十一世纪初期的壁画中。此类画为佛教徒们描绘了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画中还有楼阁、池水、莲花、游鸭、伎乐等形象。尤其第16窟的伎乐图,线条流畅,晕染得当,人物的肌肉丰满。  

  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新疆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部分场景。大量伎乐图为今人研究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特别是在壁画中保存了一批回鹘、汉、波罗密等文字的题记,这是研究新疆各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