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反映的服饰

摘要: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一般提及我国服饰文化中的亮点,人们一定会想到辉煌的唐代服饰。其实在我国的古代服饰文化中还有另外一个精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承袭了秦汉的旧制,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下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 ...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一般提及我国服饰文化中的亮点,人们一定会想到辉煌的唐代服饰。其实在我国的古代服饰文化中还有另外一个精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承袭了秦汉的旧制,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下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受地域气候、多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民族融合的迹象。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九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男性服饰

(一)冠、帽、帻巾

古代汉民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无论男女,均为长发。为了行动方便,需将头发固定,于是出现了冠、帽、帻巾等男子头上的饰物。贵族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以示成年,平民百姓20岁时不加冠而以巾包头,奴隶则剃发。

魏晋时期,冠成为官吏的专用物品,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冠的种类较多,基本沿袭秦汉。如皇帝戴通天冠,皇子及宗室诸王为远游冠,文官为进贤冠,武职官员及皇帝侍臣冠饰为武冠,御史及廷尉正、监、平等执法官员的冠饰为法冠,皇宫殿门卫士所用的冠饰为樊哙冠等。冠虽较正式,地位较高,嘉峪关新城墓群砖壁画中常见男子头上的饰物为帽、帻巾、巾合 等,说明这里埋藏官吏身份地位较低。

巾合 ,亦称巾合 帽子的一种尖顶,形似合手,使用方面。相传东汉未年,曹操为解决将士的服饰问题而创制。当时物资缺乏鹿皮短缺,不足以使每个将士都戴鹿皮帽,就仿照鹿皮帽的样式,用缣帛等材料制成巾合。 帻,是一种便帽,魏晋时期主要是低级官吏的头饰,也是地位较高官员冠下的衬垫物。分为介帻和平上帻两种,介帻顶部如屋顶,为文官所用,平上帻顶部平坦为武官所用。新城墓群砖壁画中有许多戴帻或巾合 的官吏,典型的有六号墓《出行图》画三人,中间一人捧剑戴巾合 ,前后两人戴介帻;七号墓《出行图》和《宴饮图》中都有戴巾合 的画像;一号墓《宴饮图》中墓主人段清,五号墓《出行图》中的四从导从都戴黑色介帻。

巾,包裹头发所用,其用法是用整幅的布向后包裹头发。最初为庶人百姓的头饰,文人雅士以戴巾为风雅,于是,着巾不分尊卑贵贱。五号墓《出行图》中墓主人所戴就是巾,一号墓《宴饮图》中两人戴巾,砖画中多数农人所戴的为巾。军士所戴比较常见的是匈奴式尖椎顶兜鍪(打仗时戴的头盔),有耳护,顶部中心竖有长缨,新城墓群砖壁画中三号、五号、七号《出行图》中有相似的帽子。

(二)官服、民服、戎服

魏晋时期官服基本沿袭汉代的式样,是一种长的袍服,源于秦汉时期的深衣,是文武百官的主要服装。袍服长至脚面,有表有里,宽衣大袖,袖端收敛,有袖口。典型的有六号墓《出行图》画三人,中间一人穿袍戴巾合 捧剑,前后两人穿袍戴介帻持笏。平民百姓的服装,以适合劳作的袍裤为主,袍服为短袍,长至膝盖下方,衣袖较为合身,裤子肥大,没有裤裆,裤腿下扎口。墓室砖画中的农人,家庭仆人多是这种装束,也有贫寒者连裤子都没有(六号墓《犁地图》中的农人)。此外,狩猎者的服装受游牧民族的影响,多穿短袍瘦裤,袍长至胯部或者膝盖,裤管窄小,有的膝盖以下绑腿,十分便利,如七号墓《狩猎图》中的猎人服饰。军人大多穿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传入汉族以后被作为戎服,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小袖衣,下身穿瘦腿裤(满裆裤,与现代的裤子类同),便于骑马行进或打猎。《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载:“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戎服除袴褶外,还有铠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坚硬无比。

(三)履、靴、袜

当时人们穿的鞋有履、屐、靴等名称,用丝、麻、草、木、皮等制成。在正式场合大多脚上穿履,用麻、丝、皮革制成,富有的人多用丝织品做履,并用刺绣或珍珠做点缀,进入室内脱鞋着袜席地面坐,在自己家中多穿木屐。劳动人民多穿用草、麻、藤条编制的鞋,比较轻便,取材也方便。军人一般配有长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用品,用皮革或丝织品制成,传入汉族地区后军中广泛应用。

二、女性服饰

(一)发式

魏晋时期,女子无冠,十五岁之前垂发,十五岁时把头发盘到顶部,用巾包住插簪子固定,表示已成人可以婚配。女子为了使自己更加美丽,将头发结成不同的发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附马髻、流苏髻等。在魏晋墓砖壁画中,许多妇女发式为反绾髻,如四号墓前室西壁《进食图》中的侍女、五号墓前室《进食图》中三待女,六号墓中室东壁《进食图》中女主人、侍女的发式都是反绾髻。

(二)服饰、鞋、袜

魏晋时期女子的服装继承汉代的遗俗,并在传统上有所发展,大多为上衣下裳,上衣较短为衫,下面为裙也称裳,当时的款式大多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筒肥大,裙为多褶。官员或庄园主夫人及贴身侍女多穿上衣宽大,长裙曳地,看似非常奢华富丽(六号墓《宴饮图》中的女主人和手持团扇的侍女)。普通农妇为方便劳作,服装上衣合身、衣袖相对较小,裙子较短,下摆宽松,露出裤子,裤筒肥大,裤腿下扎口,如一号墓《播种图》中的农妇、三号墓《扬场图》中的抱麦捆的农妇、五号墓《采桑图》中的采桑女、四号墓《进食图》中侍女都穿这样服装。女子的鞋袜的种类和质地与男子相关无几,只是款式稍有差异,图案和花样更多,当时流行“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的习俗。新城魏晋墓出土一双绣花鞋,根据形状大小判断应为女子所用。

当时的女子不仅注重服装,而且注重化妆,梳高髻用簪、钗、步摇做头饰,耳朵系珰(耳环),面部敷粉和胭脂,用黛(名叫石黛的)化眉,唇部涂口红(朱砂掺入适量的脂肪制成或胭脂)。化妆常用的器具有梳子、镜子、奁盒(化妆用的镜匣和盛化妆品的器皿)等。在新城魏晋墓四号墓出土木梳一件,铜镜一件,而且在已发掘的砖壁画墓葬中后室几乎都有奁盒的图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内部分崩离析的时期。胡、汉杂居,南北交融,在服饰艺术方面无疑扩大了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机遇;本土玄学、道教的兴起,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为这一时期中国服饰文化艺术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只有深入发掘、整理研究,才能从服饰的演变中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展示出来,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军武.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浅识[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张晓东.嘉峪关魏晋民俗研究[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3]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卢晓玲,女,甘肃金塔人,现就职于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魏晋墓保护研究所。2005年7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8月在嘉峪关文物景区工作,主要从事关城文物景区,魏晋墓文物管理所的讲解工作。在十多年的讲解工作中,出色的完成了各级重大接待讲解任务;近年来先后在省、市各类网站、报刊、网络平台发表专业论文等百余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