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刘庆柱: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摘要:   9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应邀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做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王小蒙研究员主持。  刘庆柱先生以《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为题,讲述了对黄河文化的解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证据链条。他首先从世界范围内分析了大河及大河中游与世界“四大文明”关系;再从黄河之于“江河”的“中” ...

  9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应邀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做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王小蒙研究员主持。

  刘庆柱先生以《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为题,讲述了对黄河文化的解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证据链条。他首先从世界范围内分析了大河及大河中游与世界“四大文明”关系;再从黄河之于“江河”的“中”文化解读,辅以“五方”、“五行”、“五色”对应,认为“中”、“土”、“黄”形成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具政治性物化载体的文化、语言、文字。

  他说,“黄河”之称谓,体现出其“独尊”地位;“黄河”之名正式出现于西汉时代;“黄帝”见于《史记》所载东周时期。“黄河”与“黄帝”之“黄”均为“五色”之一。东周至秦汉之际兴起的“五方”、“五行”与“五色”的三者关系,应该“五方”决定“五行”与“五色”。“五行”之“中”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基因。“人”在天之下、地之上,“人”之“帝”在“天”中之下,“地”中之上,“地”为“土”,“土”为“五行”之“中”,故古代都城均在“黄河中游”“天地之中”的大嵩山地区。可以说黄帝及其后人在黄河中游缔造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中华文明以黄河中游分布最为集中,如河南、陕西、宁夏、河北、山西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数量之多、时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各大河流域均十分突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更是其它大河流域所无法相比的,这里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考古学文化,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有夏商文化之源的河南龙山文化及其形成的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4200年)及华丽转身的金元明清王朝文化,构成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物化载体,它们均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这里的“根”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空间”之“中”。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魂”——“华”,集中体现在黄河流域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族群,这一族群的活动空间中心地区在黄河中游的核心地区———豫西、晋南与关中东部,其分布范围北至长城地带、南至江淮地区、东到鲁西南与苏北、西至甘肃地区,其彩陶的“花卉纹”(“华”亦为北朝以后的“花”)成为华人的精神图腾,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庙底沟文化族群“华”之“魂”的形成并传承于河南龙山文化后继族群,使这一区域(“中”)人们的崇拜祖先、崇尚王权、淡化神灵,祭祀则体现在主要是追念逝者亲人与强化社会凝聚力规制。他们不像有些史前文化那样,“因突出神权、崇尚祭祀造成社会财富巨大浪费而过早夭折”。

  他从“求中”的考古发现中探寻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起点”,认为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是中华文明起源最早出现“天下之中”理念的物证,也是最早的“地中”;再到古代都城文化与“陵墓若都邑”的帝王陵墓文化来寻找“中”与“中和”的中华文明核心文化。在中华五千年不断裂中,有4200年中华文明的“中心”与历代王朝都城均在黄河中游的“大中原”地区,中原文化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文化”。这种“国家文化”的“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历史就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中”与“中和”,即“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哲学观、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

  最后,他认为“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内涵以黄河中游“文明形成”的要素及其派生的物化载体为基本内容:都城、帝王陵墓、国家工程(长城、大运河等)、礼制物化品(鼎、圭),以及形而上的“中”的地缘政治思想的国家理念(中央、中正、公允);“孝”的血缘政治之宗法社会理念(宗庙)与“忠”的地缘政治结合早期“家国一体”核心价值观形成。刘先生还将研究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研究方法分享给了考古院同仁。

  本次讲座除我院业务人员、兄弟单位的专家学者及高校学生外,还有诸多慕名而来的文博爱好者参加。

(图文转自:“考古陕西”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