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国博考古 | 下站遗址应是秦汉时期国家祭天遗址“雍五畤”之一

摘要: 秦、汉在古雍地(今宝鸡地区)曾先后设置鄜畤、密畤、吴阳上畤、下畤、北畤等五个国家祭天遗址,合称“雍五畤”,用来祭祀天帝,昭示自己代天统御万民的正统地位,以顺应天道。  自2015年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在宝鸡地区开展“秦汉雍五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至今已发现血池、吴山、下站等四处秦汉时期祭 ...
秦、汉在古雍地(今宝鸡地区)曾先后设置鄜畤、密畤、吴阳上畤、下畤、北畤等五个国家祭天遗址,合称“雍五畤”,用来祭祀天帝,昭示自己代天统御万民的正统地位,以顺应天道。

  自2015年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在宝鸡地区开展“秦汉雍五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至今已发现血池、吴山、下站等四处秦汉时期祭祀遗址。2016—2018年分别对血池、吴山祭祀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从考古学上证明血池与吴山祭祀遗址分别是“雍五畤”其中之一。2020年,我们又联合对下站祭祀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下站遗址内涵与血池、吴山祭祀遗址内涵基本相同,判断其应当也是“雍五畤”其中之一。

下站祭祀遗址出土物

  下站祭祀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潘溪镇下站村,处于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其东西两侧均为冲沟型河谷,台地呈南北狭长型,长约4.3公里,台地北缘距渭河河道仅800余米。遗址所处下站村位于台原中部偏北,距台地北缘约1.9千米,距南部山脚约2.4千米,东西宽仅540米,南北范围约430米,总面积约23万平米。遗址正北直线距离21.8千米为秦都雍城,距血池遗址直线距离约35千米,距吴山遗址直线距离约59千米,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三个遗址与秦都雍城都可互见。

  通过田野调查和勘探,初步明确该遗址的范围、遗迹分布及布局,共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414处,祭祀坑1409处,沟道4条,建筑遗址区域1处。各类遗迹中祭祀坑是主体,占据绝大多数,分为长方形和长条形两种类型。长方形祭祀坑较多主要分布于遗址的西侧,方向基本为东西向。长条形祭祀坑分布于遗址的东侧,南北向平行分布,分布范围约7万平米,宽窄相间,宽则1米,窄则0.6米,长度一般约120米左右。除祭祀坑外,遗址的中心区域是一处较大的砖瓦堆积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凹”字型。遗址基本上以砖瓦堆积区域为核心,西侧为长方形祭祀坑,东侧为长条形祭祀坑。

下站祭祀遗址出土物

  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对下站遗址开始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布设10*10探方8个,南北两列,总计800平米,目前已发掘灰坑9座,祭祀坑46座。通过发掘可知遗址的地层堆积相对简单,除祭祀以外,这里在历史时期少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勘探发现的两类祭祀坑本次都有发掘,长方形祭祀坑打破了长条形祭祀坑,二者存在相对早晚关系。长方形祭祀坑一般长约2—2.5米,宽1.6—1.8米,深1.7—2.6米,东西向,坑底埋四匹完整的马,没有马具。长条形坑宽约0.6米,长度不明,南北向延伸超出了探方范围,深0.8—1米,横截面呈U型,坑底埋藏牛,将牛头、躯干和四肢分解,间隔埋藏。长条形坑分布向西止于砖瓦堆积区域,长方形坑向东的分布也止于此,二者在交错分布的区域有互相打破关系。砖瓦分布区未发现夯土基槽一类的遗迹,堆积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属于是建筑的废弃堆积,但建筑本身并在不此。砖瓦堆积下发现数座填埋较多砖瓦的灰坑和房址,椭圆形或圆形,坑底不规则,打破了祭祀坑,年代要晚于祭祀坑;祭祀坑的填土内基本没有瓦片,相对纯净,说明祭祀坑的年代早于砖瓦的年代。目前发现的瓦与回纹砖从年代判断一直从战国晚期延续到西汉,祭祀坑早于这个时间或与此同时。

  下站遗址的祭祀坑数量庞大、内涵丰富,分布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与血池、吴山遗址大同小异,说明下站与后者性质相同,都是畤祭祀遗存。从发掘出土的砖瓦等遗物分析,下站遗址至少从东周持续使用至西汉,汉承秦制,符合文献记载。而据文献明确记载在渭河南岸只有一处畤,秦宣公四年(672 B.C.)于渭南设密畤,祭青帝,这里的“渭南”并非今陕西渭南市,而是指渭河南岸,所以多重证据表明下站祭祀遗址应当是密畤无疑。

祭祀坑正射影像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