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之三——张海副教授讲座纪要

摘要:   2020年11月5日晚,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之三“聚落中的空间分析”在澧县鸡叫城遗址考古队驻地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海副院长主讲(图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主持(图二)。湖南省考古文博系统多位工作人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实习的全体师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图三)。  讲座开始前,郭伟民所长简要介 ...

  2020年11月5日晚,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之三“聚落中的空间分析”在澧县鸡叫城遗址考古队驻地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海副院长主讲(图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主持(图二)。湖南省考古文博系统多位工作人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实习的全体师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图三)。

  讲座开始前,郭伟民所长简要介绍了张海老师的学术经历。张海老师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野考古工作经验丰富,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GIS与景观考古等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

图一 张海老师讲演中

图二 郭伟民所长主持讲座

图三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张海老师首先对人类社会的空间概念,即“场所(place)”与“空间(space)”的含义进行阐释。前者是一个被赋予了文化背景的概念,后者则可理解为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场所”表示人类活动的地点,是人类活动的依托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乎身份与行为关系的情景特征,可以包括房屋、集市、教堂等地点,为人所认知和命名,占有和使用,是强调人类活动的文化概念。而“空间”则用来指代“场所”之外的区域,可以是场所间的区域,也可以是场所内部的空间,并分别称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外扩则可获知,社会关系网络同时也是空间关系网络,这是一种通过各种空间将不同场所串联起来得到权利、信仰、管理、信息、物流等的多维复合网络系统。

  讲解完“空间”与“场所”这一对概念后,张海老师简要介绍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考古学研究对象以及其分别所对应的科技研究手段。其中遗存与遗址属于考古学研究的微观对象,而区域则属于宏观对象,前者可使用测年技术、材料分析技术、动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物探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与地址考古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后者则可使用空间观测技术、环境考古以及地址考古研究手段对其研究。

  接下来,张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宏观(区域)视角下的空间——遗址(site)与遗址外(off-site)。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张老师以遗址“资源域”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介绍了关于对宏观视角下空间的研究。在这一部分当中,以叙利亚Hollow way与农牧业活动资源域的划定为例,向大家阐释了什么是“资源域”、在该实例下“资源域”如何划定等问题。然而,由于这样一个实例具有偶然性,并不具备用于研究“资源域”以及对遗址进行区域性研究的普遍性,所以张老师又以田螺山遗址为例,通过浮选出的橡子、金枪鱼骨骼等遗物来说明想要对一个遗址进行区域性研究,就需要关注遗址内部与遗址外部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将遗址放于一个准确的框架之下来研究相关问题。

  此后,张老师又介绍了景观考古的概念,说明了景观考古本质是在时空生态系统中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基本的研究视角则是土地的利用历史。在介绍景观考古概念的过程中,张老师又引入了与景观考古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生态位”等,此外,还列举了河谷景观、圩田景观、游牧景观这三种常见景观来说明不同土地的利用方式。总而言之,这一部分主要围绕资源、生态、土地利用方式等几个关键词进行。

  随后,张老师以颍河上游谷地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策略、资源域与宏观聚落布局为例,向同学们强调了在进行区域调查的时候,应该关注该区域的地貌变化以及对该区域资源域的找寻。

  紧接着,张老师又以多个实例向大家阐释了微观(遗址)视角下的空间。首先,以漯河郝家台龙山文化聚落当中的房址为例,介绍了微观(遗址)视角下的空间中二维空间的变化与利用。紧接着,采用登封王城岗文化聚落中城址的扩张作为实例,向大家讲解了二维空间的横向扩大。相对于空间的扩大,张老师以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聚落中房址与房址之间再建房的情况为例,阐释了二维空间中的空间压缩。针对三维空间,张老师通过阐述盘龙城商代聚落中一些遗迹(如墓葬)等的空间分布与当地水位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遗址三维空间中横向的空间变化与利用问题。此外,张老师还以黄土高原龙山聚落为例,通过分析同一时期聚落中窑洞遗址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来说明遗址三维空间中纵向的空间利用与变化问题。最后,张老师引申出了四维空间,即空间的“复写”这一概念,发人深思。

  讲座最后,张老师指出,在做空间分析时,不但要关注遗址本身,更要关注遗址之外。在田野考古发掘时,通过把握遗迹遗物和堆积序列的形成过程,从而剖析单个聚落形态;在田野考古调查和勘探时,在对区域地貌演变、土地利用及景观历史有所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对区域聚落形态开展研究。同时,他提出,借助大量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能够帮助构建更大的关联。由于考古材料具有碎片化、静止性,而人类历史处在动态发展之中,考古材料仅反映出人类历史的片段性,因此,考古工作需要将静态化的碎片串联成动态化的人类历史,在此过程中,更加需要体系化的调查和发掘。最后,他建议,同学们在发掘时要注意二维与三维的结合,在空间分析时充分考虑空间结构,在研究房址的基础上,将遗址与资源结合分析,放眼整个发掘区乃至更大的区域,而不局限于探方本身。只有这样,才能对考古材料有综合全面的认识。

  讲解结束后,郭所长就本次讲座做了提纲挈领的总结,提出聚落分期、房址分期和陶器分期具有不完全对等性。同时他指出,小到微观角度下一块陶片、一件器物纹饰的变化,大到宏观角度下的遗迹、聚落,包括聚落所存在的环境,都要更加关注内和外的关系,他认为张海老师此次讲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即在田野调查和发掘时重视人与环境、人与资源获取的关系。

  在问答互动环节,考古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就本次讲座内容中张老师提到的三维空间分析下盘龙城遗址的水位变化,桥村遗址窑洞的选址,郝家台遗址的聚落变迁分期研究等案例,以及资源分配与社会形式的关联性等积极提问,都得到了张老师的详细回答(图四)。

图四 张海老师耐心解答

  最后,郭所长代表到场的各位老师、工作人员和同学向张海老师表示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张若静 刘芸伶  图:范宪军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

  责编:韩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