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刘庆柱 |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

摘要: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刘庆柱(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目录:一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概述二 史前聚落、城、都城发展史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三 “单城制”、“双城制”、“三城制”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四 古代都城宫庙建筑遗址考古发现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 ...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


刘庆柱

(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目录: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概述

史前聚落、城、都城发展史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单城制”、“双城制”、“三城制”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都城宫庙建筑遗址考古发现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是古代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可以说古代都城是国家历史的缩影,因此说中国古代都城遗址考古是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根据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变化及其相关问题。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概述

目前中国古代都城建筑中,地面之上仍然保存着城墙、宫殿、宗庙、社稷、寺院等重要建筑,主要为明清时代的都城遗存,明清以前的地面之上仍然保存的古代都城建筑则寥寥无几。与西方古代的石构建筑不同,中国古代建筑一般为土木建筑,后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少数都城的城墙尚有部分保存),都城遗址与宫殿、礼制建筑遗址等保存下来的也只是其部分残存建筑物的夯土基址及其相关遗物等,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目前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历史变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因为目前仅存的中古时代以前的、为数不多的古代建筑和有关古代建筑的文献资料,远远不能满足上述研究的需要。中古时代及以前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成为进行上述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自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至今,七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十分关注古代都城遗址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在这一学术传统的影响之下,起步较晚的中国考古学,在中国古代都城遗址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

//(一)夏商西周时期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

古代都城是以国家(王国、帝国)或王朝的形成、存在为前提的,国家的形成是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前王国”时代的“邦国”管理社会的活动平台,可能就是近年考古发现的某些重要的史前时期的“城”,但它们不作为本文的“都城”。本文“都城”为王国、帝国时代的王朝都城。关于史前时期的“城”与王国“都城”的关系,本文后面将进行讨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夏王朝都城地望与时代,结合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学术界一般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应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实际上二里头遗址并不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座都城遗址,不过目前比它更早、可以确定为夏王朝的都城遗址,田野考古还未发现或尚未取得共识)。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的“夏墟”考古调查,发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其后对二里头遗址开展了长期的考古工作。现已究明遗址范围东西最长2400米,南北最宽1900米,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至中部一带,其中包括宫庙区、铸铜作坊区、玉石器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一些贵族聚居区。宫庙区主要位于遗址东南部,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数座,考古发掘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晚期筑有宫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59-378米,东西宽292-295米,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城外围发现垂直相交的大道。宫城南部发现有规模庞大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宫城周围分布有大量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这应属于贵族聚居区。在贵族聚居区附近分布有中型墓葬。宫殿区以南200米有大范围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其周围可能有壕沟。祭祀活动区在宫殿区北部,主要包括有圆形的地面建筑遗址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建筑遗址,以及附近的一些墓葬,其范围东西约在二三百米。二里头遗址的西部和北部为一般居住活动区。东部和西部分别有骨器、陶器作坊遗址,二里头遗址历来还出土了诸如铜爵、铜斝等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及玉钺、玉璋、绿松石龙形器、绿松石牌等玉石礼器及其它大量高规格遗物(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城遗址、宫庙建筑遗址、青铜礼器等,均属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中同类遗存时代最早的。学术界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不过根据最近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来看,二里头遗址晚期可能已进人商代编年,如果这一测年结果无误的话,二里头遗址晚期也就失去了作为都城遗址的地位。

偃师商城遗址毗邻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西南部洛河北岸,由郭城和宫城组成。郭城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郭城(即考古发现者所说的“小城”)规模较小,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面积约81万平方米;晚期郭城(即考古发掘者所说的“大城”)是在早期郭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东西1240米(以北城墙为例),南北1710米(以西城墙为例),城墙周长5500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墙之外有城壕。发现城门遗址五座,即东西城门各二座、北城门一座。已进行考古发掘的三座城门遗址,均各为一个门道。偃师商城的郭城,是目前中国古代都城之中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郭城。宫城在郭城南部,平面近方形,南北墙长190-200米,东西墙长180-185米。宫城在使用过程中又进行了扩建,其最大时期的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已发现南宫墙中部辟有一座单门道宫门。宫城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发现了建于不同时期的十余座宫庙建筑遗址。在宫城北部发现石砌池渠,池渠与宫殿之间设置了祭祀场所。郭城北部有一般居址、手工业遗址(王学荣)。我们注意到,偃师商城的宫城与二里头遗址宫城相比,后者比前者规模大一倍,而时代上后者又比前者早,这其中应该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需要在今后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中予以别的重视。

郑州商城遗址在郑州市,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870米,周长6960米,面积3平方公里。在城址东南部与西部偏北发现了部分城壕遗迹。城址东北部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里可能为都城的宫庙建筑区,其范围长约750米,宽约500米。宫庙建筑区外围发现有部分夯土墙与壕沟遗迹,发现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宫庙区所在的宫城城墙与城壕遗迹。在靠近城墙内侧与城址之外的附近地区,还发现了一些一般居址。为数众多的铸铜、制陶、制骨作坊遗址,均分布于城址南、北、西三面之外的附近地区。在郑州商城东南角至西南角发现一道长3425米的夯土墙遗迹,一般认为这是郑州商城的“外郭城”城墙,这种说法还有待更多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支撑。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又据《史记·项羽本纪》《索隐》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虚,南去邺州三十里。”《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乃与期但洹水南殷虚上。”《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墟,故殷都也。”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殷墟在安阳的洹河南岸,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武丁至帝辛时期的宫殿、宗庙区在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宫庙区的西、南两面挖有壕沟,西壕沟长1050米,南壕沟长650米;北、东两面邻洹水。关于小屯宫庙区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宫庙建筑遗址形制,以往发表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与近年先秦都城遗址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新成果多有抵牾,有的属于学术发展的历史局限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去认识、分析以往的考古资料与研究结论,将这一研究向更加深入推进。殷墟遗址区还分布有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大量一般居址与墓地。王陵区在洹河北岸的侯家庄与武官村一带。

近年又在洹河北岸发现了早于小屯宫庙建筑遗址区的都城遗址——洹北商城遗址。这可

能是“盘庚徙殷”至武丁之前的早期殷都遗址,或可说殷墟作为都城的早期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在城址中部偏南发现大面积夯土基址群,其排列有序、分布密集。有的建筑基址规模宏大,如已考古发掘的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面积达1.6万平方米。

西周都城——陕西长安丰镐遗址,位于西安西南部沣河两岸,遗址范围约l0平方公里,已发现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大量墓葬。在沣河西部的客省庄与马王庄一带,钻探发现十四座夯土建筑基址。沣河东部的镐京遗址范围之内,也发现十余处夯土建筑基址。由于上述发现大多属于调查勘探资料,对于那些夯土建筑遗址的原来建筑功能,还难以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因而涉及都城遗址布局与宫庙遗址形制等重要学术问题,还需要今后田野考古工作的更多积累。周原遗址(此处所说的周原遗址包括周公庙遗址,即一般所说的“大周原遗址”)是周人的发祥地,这里有大量西周时代重要宫室建筑。但是周原遗址不是“真正”的都城遗址,因为“周原”在西周一代从未做过西周王朝的都城,它只是西周王室先人的“故地”。尽管如此,我认为周原遗址考古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学术上对于研究周代宫室建筑仍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献记载,西周王朝在洛阳建有陪都(《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逸周书》),但是关于其具体地望、范围、形制都还不清楚,有待今后进步的考古工作来究明。

在上述都城遗址之中,大多发现了建筑规模庞大的宫庙建筑遗址与祭祀活动遗迹,有的都城遗址附近还发现了铸铜和玉石制造等官手工业作坊遗址、巨大的王陵群或贵族墓葬。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宫城遗址(及其中宫庙建筑遗址)祭祀遗迹、偃师商城的郭城与宫城遗址(及其中宫庙建筑遗址、祭祀遗存和池渠遗址)、郑州商城城墙遗迹与宫庙建筑遗址、安阳殷墟洹北商城宫庙建筑遗址等,为我们研究当时的都城遗址布局形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二)春秋战国时期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

春秋战国时代,东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日益强大,国家实际上己经处于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作为凝结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各个诸侯国都城,处于这一社会大变革的各个诸侯国的政治中心地位。这一时期各诸侯王国都城遗址的考古勘察、发掘,使我们对这些都城的布局形制有了初步了解,深化了对当时都城及其宫殿、宗庙等重要建筑遗址的认识。

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阳,王城遗址在今洛阳涧河两岸,其北城墙长2890米,东西城墙均残,王城南北长约3200米。王城遗址中部偏南可能为宫城遗址,此处发现了一些夯土建筑基址及其周围的夯土墙遗迹。王城西北部发现制陶、制骨及石器制造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东北部与西南部发现一些烧造砖瓦的窑址,城址南部发现数十座粮仓遗址。战国时代的王陵与贵族墓地可能在王城遗址东北部的金村一带,王城遗址之内曾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墓葬。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都城——雍城遗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3480米,南北宽3130米,面积逾10平方公里。城内中西部姚家岗发现宫殿遗址群,面积约2万平方米,推测这是春秋时代秦大郑宫遗址。位于姚家岗宫殿建筑遗址群东部、雍城中部偏北的马家庄宫庙建筑群遗址,包括了东西并列的宗庙与朝寝宫室建筑。雍城北部的今翟家寺村附近,发现有市场遗址,其平面长方形,东西180米,南北160米,面积2万平方米。市场周置围墙(市墙),四面各辟一门。目前在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国都城遗址中,秦雍城是唯一发现了宗庙建筑遗址和和市场遗迹的诸侯国都城遗址。城址西南部为秦公陵区韩伟)

战国时代中期,秦孝公徙都咸阳,都城遗址范围东西约7200米,南北约6700米,已勘探究明咸阳宫宫城遗址位于城内北部咸阳原上,遗址范围东西843-902米、南北约576米。宫城遗址之中已发掘了三座宫殿建筑遗址。在战国时代晚期,秦国国王又在秦咸阳城南部的“渭南”地区,营建了大量宫庙建筑和上林苑。都城手工业作坊遗址分布在城址西南部、南部,墓地在都城西部。咸阳作为秦国首都之后,初置王陵于都城西北部,后移于芷阳“东陵”。

楚纪南城是东周时期楚国都城遗址,城址平面长方形,东西长4500米,南北宽3500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已发现七座城门遗址.其中西城墙北部城门遗址与南城墙西部城门(水门)遗址均为三个门道。城址中部偏东的松柏村一带分布有六十一座排列有序的夯土建筑基址,其北部和东部发现了夯土墙基,南部为城墙,东、西、北三面有河流,这里可能为都城宫城或宫殿区。城南有祭祀建筑遗址,城东有制陶作坊遗址,城西和城北有密集的居址。都城四周分布着众多的墓地,其中大型墓葬多在城北和城东。

齐临淄城是西周至战国时代的齐国都城遗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小城位于大城西南角。大城平面长方形,南北长4000米,东西宽4500米。小城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1400米,周长7275米,面积3平方公里。小城发现五座城门遗址,其中南门二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宫殿建筑基址主要分布在小城之内的北部。关于大城与小城的时代,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大多认为小城建于战国时代,个别学者认为小城时代早于大城(马良民)。大城中部和东北部为手工业作坊遗址区。早期都城之内还有墓地,主要分布在城址东北部。都城东南部是战国时代田齐王陵区。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今山东曲阜,建于西周晚期,沿用至汉代。城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南、北城墙各长2531、2430、3250、3560米,城墙周长11771米。发现城门遗址11处,除南城墙辟二门外,其余三面各辟三门。宫殿建筑遗址群主要在城址中部,分布范围东西约l000米,南北约2000米。其中周公庙村的宫殿建筑遗址地势最高、规模最大,在其东、西、北面己发现夯土墙遗迹,它们可能是宫城城墙遗存。南城墙的东部城门北对宫城遗址,南对“舞雩台”遗址,后者可能是一处祭坛遗址。鲁国故城西南部的小城,一般认为是建于汉代,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始建于战国时代(许宏)

燕下都是战国晚期燕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部。城址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0O0米,南北宽4000-6000米,面积30平方公里。城址中部有一古河道,纵贯南北,将其分为东西并列二城。东城东西4500米,南北4000米;西城东西3500米,南北3700米。东城北部有东西向隔墙横贯东城,隔墙南侧有一东西向河道亦横贯东城,宫殿建筑址群均在河道以北,其中最重要的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和城外的老姆台四座大型建筑基址,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分布在一条南北向中轴线上。兵器作坊遗址、制骨作坊遗址等均在宫殿建筑遗址区之内的西部,冶铁、铸铜、制陶、铸币等作坊遗址均在东城北部的东西向河道以南。东城西北隅的虚粮冢墓区为王室墓区,其南的九女台墓区为贵族墓地。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县。城址东西长5000米、南北宽4500米,由东城和西城组成。西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内中北部有宫城遗址,其平面近长方形,东西500米,南北320米。东城为不规则长方形,其中分布有铸铜、制骨、制陶、铸铜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大中型墓葬主要发现于西城东南部与东城西南部,一般墓葬主要在东城以外的东部与西城以外的南部。

赵邯郸城是战国时代中晚期赵国都城遗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大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约4880米,东西约3240米,周长15314米,面积13.8平方公里。小城即宫城,又称“赵王城”,位于大城西南部,但是大城与小城之间并不相连。小城由三座城组成,即东城、西城和北城,平面为“品”字形,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西城最重要,平面方形,周长5680米。城内中部偏南有主体建筑——“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龙台”以北还有南北排列的五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西城与东城东西并列,东城南北最长为1442米,东西最宽为926米,南北排列的两个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成为东城的主体建筑遗址,东城与西城之间的隔墙中部辟有一门。北城南北长1520米,东西最宽为1410米,其南城墙为东城北城墙和西城北城墙东段,西城与东城均辟北门与北城相通。北城西南部的大型夯土台基是赵王城中仅次于“龙台”的高台建筑基址。王陵区位于赵都邯郸城西北15公里。

魏安邑城是魏国前期都城遗址,位于山西夏县,俗称“禹王城”。安邑城遗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小城位于大城中央,汉代在大城西南部修建了一城。大城北墙长2100米,南墙长3565米,东墙残长1530米,西墙长4980米,城墙之外有城壕。小城位于大城中央,东、西、南、北四面城垣各长495、930、990、855米,小城即安邑城的宫城。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诸侯国的都城遗址,如山西的晋国都城新田、河北的中山国都城灵寿、山东的薛国故城、河南的宋国故城、湖北的季家湖古城与“楚皇城”、江苏武进淹城等。

在上述都城遗址中,秦雍城的宫庙遗址、秦咸阳城的宫殿建筑遗址、楚国纪南城的离宫——章华台遗址等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一时期不少都城遗址附近的王陵及其陵寝建筑遗址的考古勘查与发掘,其中秦公陵、中山国王陵、魏王陵、赵王陵、秦东陵、齐王陵(罗勋章)、燕王陵及其陵寝建筑遗址的勘察与发掘最为重要。

//(三)秦汉时期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帝国取代王国的历史时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典章制度的确立时期。作为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古代都城——

作者:刘庆柱

更多信息...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