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青墩遗址专刊|| 青墩陶器杂谈

摘要: 青墩陶器杂谈文 / 张敏 青墩遗址的文化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厚厚的贝壳层,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真不知从何处谈起。我想,反映一个考古学文化的最基本的文化遗存应是陶器,那就从陶器谈起吧。陶器加工示意图一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 ...

青墩陶器杂谈

文 / 张敏

青墩遗址的文化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厚厚的贝壳层,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真不知从何处谈起。我想,反映一个考古学文化的最基本的文化遗存应是陶器,那就从陶器谈起吧。

陶器加工示意图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器。陶器中除生活用品外,大量的是随葬品。对于出土陶器的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年代。

判断文化年代的基本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考古学的分期断代和碳 14 年代测定。

青墩遗址在发掘中,根据地层的堆积情况,共分为 6 层,其中第 3~6 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发掘报告中将其分为上、中、下 3 个文化层,即第三层为上文化层,第四层为中文化层,第五、第六层为下文化层。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的碳 14 年代数据有两个 :中文化层,距今 5015±85 年,树轮校正年代为 5645±110 年 ;下文化层,距今5035±80 年,树轮校正年代为 5625±110年。纪仲庆先生在发掘报告中认为 :“这两层文化面貌有较明显的差异,不可能早晚只相差 20 年,其中至少有一个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在龙虬庄遗址发掘之后,发现青墩遗址所测定的年代数据并无太大的误差,基本与青墩遗址的下文化层和中文化层的实际年代相符。通过横向比较,青墩遗址下文化层所出土的陶器,如内壁出鋬的陶釜、陶三足盉等,在龙虬庄遗址的第四层中即有发现。龙虬庄遗址分为八层,第四至第八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龙虬庄遗址的第八、第七层为第一期,第六至第四层为第二期,另外在龙虬庄遗址的东部边缘还发现晚于第四层的文化堆积,即龙虬庄遗址的第三期。也就是说,青墩遗址的下文化层与龙虬庄遗址的第二期年代相当 ;再从青墩遗址的下文化层与中文化层进行比较,也不难看出,两者的陶器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地层学的逻辑关系来看,下文化层的相对年代比中文化层要早,但是从绝对年代来看,下文化层与中文化层应该是相一致的,即同属于一个文化年代。参照龙虬庄遗址,青墩遗址下文化层不应早于距今 6000 年,中文化层也不应晚于距今 5500 年,也就是说,青墩遗址的下、中文化层可以合并为同一期,其年代大致在距今 6000~5500 年之间 ;而上文化层的年代则与龙虬庄遗址的第三期相一致,大致可定为距今 5500~5000 年之间。

再从考古类型学来分析,青墩遗址下、中文化层的陶器与龙虬庄遗址第二期的陶器,无论是从器类还是组合,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并且与龙虬庄遗址第一期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因此,青墩遗址的下、中文化层可以归为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中期,亦即江淮东部原始文化最繁荣的发展阶段 ;而青墩遗址的上文化层则可归入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晚期,处于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衰落阶段。

从目前在江淮地区进行的考古发掘来看,显然青墩遗址不是江淮东部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尽管青墩遗址不是江淮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是青墩遗址在江淮东部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遗址的发掘在江淮地区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江淮东部地区是全国最早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区,早在 1950 年即发现了淮安青莲岗遗址。之后又陆续发现了淮安茭菱集、阜宁梨园、高邮龙虬庄等重要的遗址,但是很多年来对该部地区的原始文化面貌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直到青墩遗址发掘之后,人们才第一次目睹了令人惊讶的江淮东部地区原始文化的风采。青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无论是陶器、石器,还是玉器、骨角器,器形都是那样的先进,工艺都是那样的发达。出土的大量的动物骨骼、动物标本也表明这里的原始先民有着发达的渔猎、采集、饲养和稻作农业经济。尤其重要的是在青墩遗址的陶器中,既有江淮地区的文化因素,又有长江以南的宁镇地区和太湖地区文化因素,表明江淮地区的原始先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与长江以南地区的先民不断地发生过相互交往。

青墩遗址出土陶器

在对青墩遗址的陶器进行文化因素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在青墩遗址的中、下文化层中,宁镇地区的文化因素较多,而上文化层中,太湖地区的文化因素较多。

在青墩遗址的下、中文化层中,有许多陶器与宁镇地区的相一致,如三足折腹罐、口沿外侧涂红彩的碗、高柄杯、深腹筒形匜、钵形匜、高圈足壶等。除陶器外,两者的石器也非常一致,如舌状穿孔石斧、长方形或长条形石锛、石凿,方孔或椭圆形孔的“风”字形石锄、多孔石刀等。再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青墩遗址与宁镇地区常见的陶器,如鼎、豆、罐等,反而在造型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再从两者相同的器类来看,石器则都是宁镇地区的常见器形,陶器在宁镇地区则无渊源可寻;同样,石器在江淮地区也无渊源可寻,而陶器在江淮东部却是较常见的器形,并且明显有着从第一期发展到第二期的承继关系。换言之,可以这样认为,宁镇地区向江淮东部地区输入石器,而江淮东部地区则向宁镇地区输入某些特殊的陶器,两者之间相互交流。

然而,在青墩遗址的上文化层中,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形。首先是宁镇地区的文化因素急剧下降,而太湖地区的文化因素明显上升 ;在青墩遗址中,可以见到太湖地区常见的陶器、石器和玉器,尤其是墓葬中随葬太湖地区常见的兽面纹琮形玉器、贯耳矮圈足陶壶、圆形间三角形镂孔的大圈足陶豆、高领陶壶、花瓣足陶杯,甚至在炊器中出现了太湖地区常见的折腹罐形陶鼎或盆形陶鼎、深腹筒形陶釜等。可以看出太湖地区各种文化因素对江淮地区的渗透不仅进入生活、生产领域,而且已进入意识形态领域 ;再反观太湖地区,我们很难见到江淮东部的各种文化因素。可以这样认为,太湖地区与江淮地区的交流是单向的,即两者之间呈单向输入。

青墩遗址出土陶器

再从文化发展的态势来看,在青墩遗址下、中文化层时期,江淮地区与宁镇地区呈现出相同的发展水平,所以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双向的,是平等的;而到了青墩遗址上文化层时期,太湖地区已发展成为强势文化,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输出,相互之间的交流呈单向的输出和输入,也就成为必然。

文化交流实际上是由经济贸易关系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也同样是由强势经济文化区流向弱势经济文化区。在江淮地区出现的不同时期宁镇地区和太湖地区文化因素的消长,也恰好反映了江南宁镇地区和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由繁荣至衰亡和由平稳发展至逐渐强盛的过程。至于江淮地区与江南地区原始先民相互交流中的贸易过程、贸易渠道和等价关系等,显然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上分析并不是说以青墩遗址为代表江淮地区没有自身的文化特征,而是在分析了外来文化因素之后,才能够更清晰地看出江淮东部所特有的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

青墩遗址出土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陶器显然是青墩文化遗存的主体。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江南宁镇地区和太湖地区的文化因素,但是江准地区的文化因素在青墩遗址中还是占有绝对量的一半以上,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可以作为距今 6000~5000 年之间的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代表。

根据青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

1. 陶器中有一些为模型器,尤其令人瞩目的便是陶斧模型。陶斧的器形与宁镇地区和江淮东部地区常见的舌状穿孔石斧相同,但是陶斧有柄,根据陶斧的形态,可以了解原始先民在使用石斧前是如何装柄的。石斧是我国原始社会中最常见的生产工具,而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石斧多没有木柄,因为木质器物在埋入泥中数千年后多已腐烂。石斧的装柄虽然是考古学研究的课题,但也涉及到民族学、民俗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青墩遗址陶斧模型的出土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石斧装柄”这一学术课题。

青墩遗址出土陶斧

2. 在青墩遗址出土的一件陶豆的圆形柄上,刻有一圈两方连续的图案,令人瞩目的是这圈图案分为 5 组,而且每组均为等距。在原始社会中,器物上的装饰图案一般为两组、三组或四组,亦即二等分圆、三等分圆或四等分圆,而五等分圆显然要比二、三、四等分圆要复杂得多。青墩遗址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五等分圆的实例,代表我国原始社会史上数学或几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3. 水器也是江淮地区的一大特色。在青墩遗址中,尤其具有地方特征的是陶盉和陶匜,无论是从器物的造型还是从器物的使用功能上来看,都是同一时期诸考古学文化中的佼佼者,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4. 炊器中的陶鼎,尤其是江淮地区特有的带盖罐形鼎,从器身到鼎足,无不透出一种特有的灵气,无不洋溢着一种水乡原始先民的审美情趣。

5. 陶器的装饰也同样颇具地方特色,尤其是青墩遗址出土的许多夹砂陶器上都有形态各异的附加堆纹和手捏纹、手捺纹,附加堆纹有弯曲的条形、圆点形等,手捏纹有花边形、花瓣形等,手捺纹既有捺窝形,又有浅槽形等。

如今江淮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不止一个青墩。在青墩遗址发掘之后,又先后发现或发掘了海安吉家墩,东台开庄,兴化王家舍和南荡,高邮龙虬庄、唐王墩、周邶墩,姜堰单塘河,宝应水泗,阜宁陆庄、梨园、停翅港等。目前除龙虬庄外,发掘面积最大的还是青墩遗址。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0增刊——《青墩遗址专刊》,原载于《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5期。




欢迎订阅2021年《大众考古》 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