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唐蕃古道在河州

摘要: 唐蕃古道在河州河州老马一、唐蕃古道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于陕西长安(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逻些(拉萨),全长三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 ...

唐蕃古道在河州 

 

河州老马

 

 

一、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于陕西长安(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逻些(拉萨),全长三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

                                唐蕃古道示意图

 

二、唐蕃古道河州段

 

河州境内的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为同一条道路。从临洮(古狄道)渡洮河,经康乐县虎关、流川(刘川)、党川铺、新路坡大壑岘、十里墩到广河县城(古大夏),渡过广通河(古大夏水至阿里麻土(古大夏城),登上分水梁,过红壑岘,经和政县陈家集,出牛津河口,渡过大夏河(古漓水)至临夏市(古枹罕城);一支经北塬,渡黄河至炳灵寺,至青海民和马营、古鄯驿,民和、平安驿到西宁;一支经大河家,过黄河,经官亭、古鄯驿、民和到西宁。然后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分道扬镳。丝绸之路往西北行,经大通,翻越大阪山,出扁都口到张掖;或从西宁到德令哈,翻越当金山口,进入敦煌,同阳关道汇合。这条道汉时称为“羌中道”,南北朝时称“吐谷浑路”。特别是河西走廊战乱不休,交通阻隔时,这条道就尤为重要。唐蕃道从西宁往西南行,经湟源,翻越日与日月山,一直往西。还有一条是,从河州出发,经土门关,通往安多、唐克、丹巴,深入川藏,最后到拉萨。

河州境内的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据说周穆王西廵、张骞通西域、隋炀帝西廵、文成公主进藏,都是走的这条道。唐代阿拉伯商人和使节走的也是这条道。

 

                                   红壑岘古道

 

三、吐蕃统治下的河州

 

河陇陷吐蕃

“安史之乱”后,唐迅速走向衰败,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吐蕃“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取洮、河、鄯等州,于是陇右之地尽没。同年十月入大震关(今陕西陇县固关镇),直逼京师,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吐蕃入居长安,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承宏为帝,大有灭唐的野心。赖郭子仪等竭力抵抗,吐蕃在长安只逗留了13天即退出。然后退居原(固原县)、会(靖远县)、成(成县)、渭(平凉县)等州,即以陇右为根据地,连年进逼关中;同时回过头来并吞河西州县,首先夺取的是河西重镇凉州。” 期间,河州全境为吐蕃所占,前后长达310多年。直到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北宋派王韶攻取河州,复置河州,属熙河路,后改属秦凤路河州才重回中央王朝版图,但是,河州的地方官仍然由吐蕃土司担任,直到明朝初年,明克复河州后才结束这样算下来,吐蕃人统治河州前后长达500多年。

河陇陷吐蕃后,唐蕃之间在陇山东西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拉锯战,吐蕃不时越陇山,威胁长安的安全。吐蕃王在大夏川(今广河县)设东道元帅府——节度衙,节制河湟、河西地区,设“德伦喀木且波”(意为巡边安抚大相)一员,“通頬”(意为观察员)数员,节度使多人,置上相尚塔藏统之。还设有讨击使、元帅、都元帅等军职。

 

唐蕃会盟

吐蕃连年与唐战争,使本土民穷财尽,部属不听控制,王朝内部矛盾重重,日益衰落。8世纪末,佛教站稳脚跟,佛教徒逐渐掌握政权。为了赢得民心,巩固王室权力,在僧相钵阐布的策动下,多次遣使臣到长安,要求与唐进行和谈,恢复友好关系。此后唐蕃曾进行过五次会盟。

第一次是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

第二次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于长安兴唐寺。但唐代宗对吐蕃产生疑虑,双方关系又紧张起来。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去世,德宗继位,他一反代宗的政策,主动对吐蕃采取和解态度,于当年(779年)派随州司马韦伦出使吐蕃,并归还500名被俘的吐蕃士兵。这一行动立即得到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积极响应,他立即派使臣随韦伦赴长安表示和平的愿望。同时,吐蕃赞普还撤换了不同意与唐和好的大相尚结息,任命主张与唐和好的尚结赞为大相,以推进唐蕃友好,这些措施使双方长期敌对的关系得到很大的缓和。

第三次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以陇右节度使张镒为首,吐蕃以大相尚结赞为首,双方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签署了盟誓文约,重新划界唐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其故也,弃利蹈义”为理由,承认吐蕃当时所侵占的唐州县为吐蕃领土,并暂时划定守界唐以“泾州西至弹筝峡,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及剑南大渡河东岸为汉界”;吐蕃则占有了原属唐朝的兰、渭、原、会诸州。并约定唐蕃各自以兵马处为守,“不得侵越”实际各自维持现状。此后,称吐蕃占领区为“幸福之国”

唐蕃清水会盟,由于唐德宗急于求和,对吐蕃软弱退让,采取息事罢兵,安于现状的策略,而吐蕃大相尚结赞则看到唐廷内乱频繁,认为时机可乘,怀有野心,对清水会盟实际并无诚意,会盟很快失败,终酿成后来平凉会盟上捕杀唐廷盟官,盟使浑碱逃遁的劫盟恶果。

第四次是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五月十五日,唐蕃会盟于平凉,地点在今平凉城西北虎山沟口,但这次会盟被吐蕃破坏。原因是,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唐朝内部发生了“泾原卒之乱”(今宁夏泾源县),吐蕃曾助唐平息。但此时的吐蕃,赞普失权,掌实权的大相尚结赞独揽朝政,为所欲为,借口寻衅,大举进犯唐境,蓄意灭唐,欲取而代之。尚结赞曾说:“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 贞元三年(787),尚结赞派人到副元帅马燧营中求和,信誓旦旦,骗取了马燧的信任。德宗与宰相张延赏也求和心切,削去了主战将帅李晟的兵权。经商定,会盟地定在今平凉崆峒区,唐以浑瑊为会盟使。行前,李晟告诫浑瑊:须谨慎从事,严加防范,有备无患。而德宗却明确地命浑瑊以诚相见,力促会盟成功。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九日,临时筑于今城西北五里的会盟坛上,旌旗猎猎,表面上呈现出一派和解的气氛。但当双方的会盟大臣登坛更换礼服之际,鼓声顿起,埋伏于山谷间的吐蕃骑兵冲出,演出了一幕劫盟的悲剧。好在浑瑊于仓卒间跃上马背,向东急驰,幸得骆元光接应救援,奇迹般地脱险了。

第五次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此时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穆宗命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吐蕃使臣伦纳罗在长安西郊会盟。唐承认吐蕃占有河陇,吐蕃承诺不再扰唐边境。次年唐派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使,前往逻些(今拉萨)参加隆重的会盟仪式,受到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的盛情款待。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如一”,永远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碑身呈方柱形.该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碑身已略有风化,但所刻藏汉碑文尚能辨认。碑阳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会盟全文及唐蕃会盟官员的姓名、职位;碑阴以藏文刻载唐蕃友好关系历史和此次会盟的经过及意义。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献之一,是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爱的历史物证,也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元鼎盟毕返国,途经吐蕃东道元帅府治大夏县时,吐蕃元帅在大夏川建馆筑台,向各边防将领及各国使节盟约:“戒多保境,毋相暴犯”

 

吐蕃统治下的河陇

自从吐蕃占领河陇地区后,五十多万河陇汉族处于吐蕃的统治和奴役之下。《通鉴考异》卷十七《建中实录》中说:“河陇之士约五十万人,(吐蕃)以为非族也,无贤愚,莫敢任教者,悉以为婢仆,故其人苦之。”这些人绝大多数沦为奴隶,替吐蕃奴隶主耕田放牧。还将大批河陇汉族壮丁驱为兵卒。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地区汉族人,按吐蕃制度编为部落,委任降服的汉族官员或地主为官,按部落征收赋税徭役。这些汉族部落被冠以汉姓,如:赵家族、马家族、蓝家族等。一直到明代时,河州尚有中马番族有57族。

所有唐人均被迫改换服装,只准每年元旦,用唐衣冠祭拜祖先。每逢此日来临,唐人皆东向号哭,盼望唐朝来收复故疆。建中元年(780年)韦伦出使吐蕃归国,经过河、陇,一路见唐人“皆毛裘篷首,窥觑墙隙,或捶心陨泣,或东向拜舞,及密通章疏,言蕃之虚实,望王师之至若岁焉。” 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元鼎为入蕃盟会使,前往逻些(拉萨),路过龙支城(青海乐都),“有耋老千人拜且泣,问天子安否?言‘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言已皆呜咽。鼎问之,丰州(今内蒙五原县)人也”

长庆会盟后,河陇各族人民脱离战争苦难,得以休养生息。但好景不长,仅20年后,这一地区又陷入残酷的战乱之中。

 

吐蕃王朝的崩溃

公元9世纪,吐蕃社会中出现了两种宗教,即本教和佛教。本教与佛教之间发生激烈矛盾,引起吐蕃内讧。达玛赞普支持本教,颁布了“灭法废佛”命令,毁灭佛教寺院、经籍及社会基础——出家僧人集团。唐会昌二年(842年),达玛赞普被佛教徒刺杀,奴隶主贵族分别拥立王子永丹和俄松,为争夺王位,互相功伐,王室遂分裂为二。此后,吐蕃政权分崩离析,属部相继叛离,民众趁机起义,杀死了俄赞普之子贝考赞,贝考赞的后裔逃往阿里,这样建国200年的吐蕃王国崩溃。

吐蕃王国崩溃后,无论是在吐蕃本部(西藏),还是在河陇地区,吐蕃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镇将战乱不已,终于形成各不相统的大小部族,政治上出现了一些僧侣首领割据地方势力集团。

 

混战大夏川

唐会昌三年(843年),吐蕃驻秦州洛门川(今甘肃武山县洛门镇)讨击使尚恐热得知吐蕃赞普被杀的消息,率三个部落的万余骑兵,起兵西进,讨伐拥立永丹一派的贵族,以恢复王族地位。这一行动立即引起甘青地区吐蕃统治者中支持永丹一派的驻守渭州(今定西、天水一带)尚思罗和驻守青海的鄯州(今青海乐都)节度使尚婢婢的反对,甘青地区吐蕃部落立即分为两派。公元843年“七月,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起兵,驻军大夏川。九月,尚婢婢派将率军5万至河州南(今和政南阳山一带),夹击论恐热,论恐热溃败”。他们在洮河西岸的大夏川(今广河县及和政县一带)展开大战。结果尚思罗战败被杀,尚婢婢取得胜利,尚恐热大败。从此,尚恐热、尚婢婢各统所属吐蕃、吐谷浑等部落,在洮河、湟水之间及瓜州、肃州等地争战五六年之久。杀人盈野,各族人民遭受战争蹂躏,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论恐热被归义军拓拔怀光捕杀于廓州。当时“河州、渭州一带因多年战乱,饥饿、瘟疫流行,唐人多内迁。吐蕃远遁于宕、叠,二千里间,大夏一带寂无人烟。”

 

张议潮收复失地

在吐蕃内乱的时候,沙洲人张议潮于唐大中二年(848年)趁机起义,传檄各州弃蕃归唐,河西各地纷纷响应,吐蕃在河西的统治土崩瓦解。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与唐朝取得联系,献瓜、沙、伊(今新疆哈密)、肃、甘、西(今新疆吐鲁番)、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图籍归唐。唐置归义军于沙洲,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兼十一州观察使。吐蕃设在甘肃境内的各级官员纷纷归唐,而大量未迁走的吐蕃部落遂留居甘肃各地。咸通四年(863年)张义潮光复河西重镇凉州,唐置凉州节度使,领凉、洮、西、鄯、临、河六州。吐蕃于安史之乱后占领的地区全部收复。

唐收复这些地区后,在汉族较多地区的吐蕃大部南迁宕州、叠州(今甘肃迭部县)一带及以西地区,少部分未迁走的逐步同化于汉族及其他各族,“特别是今甘南、临夏一带的吐蕃部落,仍保留了自己的生活习俗、社会组织,并与党项、羌、吐谷浑等人长期过生活,就成了现在甘肃境内的藏族。”

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死后,其侄、婿、女、孙之间争夺地位,互相混战20余年,对鄯、廓、河等州无力顾及。

 


                        张仪潮出行图(敦煌壁画)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