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1300年的小雁塔,见证西安发展变迁

摘要: 更多干货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网站:www.ixian.cn“前世风雨,后世尘烟。”说到古都西安,人们第一反应都会想起那千百年前风花雪月、豪情繁盛的长安。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一路走到了今天。众所周知,西安是在古长安的基础上,一路新陈代谢而来的,有过繁盛时期,也有过低谷的时期。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对长安与西安的错误解读 ...



“前世风雨,后世尘烟。”说到古都西安,人们第一反应都会想起那千百年前风花雪月、豪情繁盛的长安。

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一路走到了今天。

众所周知,西安是在古长安的基础上,一路新陈代谢而来的,有过繁盛时期,也有过低谷的时期。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对长安与西安的错误解读。

有人在介绍西安城市历史时,说黄巢在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后,一把火烧了整座城,自此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有媒体撰文写西安古建筑时,称如今的西安无非只是明代的府城,和长安没什么关系;

有媒体制作影片时,说长安城仅存在大雁塔、小雁塔两座隋唐时期的建筑;

更有甚者,有自媒体说因为大雁塔外立面有明代包砖,所以是明代建筑——仿佛一座建筑物整修一次外立面就等于推倒重来似的。

历史虚无主义,仿佛将这座城市描述成了不同时空的两个个体,仿佛幼年的我们与如今成年的我们是两个自然人一样。

明城墙·永宁门

其实,如今,当你穿梭在西安城里城外的大街小巷时,那只有旧时光才会带来的特殊气息映入你的脑海。当你亲身触摸到汉武帝的车队曾经无数次穿过的霸城门时,金屋藏娇、倾城倾国的典故,伴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志;当你站在含光门博物馆,看着唐代的石门槛上,只有特定轴宽才能进城的凹槽时,会联想到书同文车同轨的秦皇功业,会想到丝绸之路的商队在阵阵驼铃声中入城。

“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

这座城市,用一座座古迹遗址,将一个又一个历史典故串接起来。兴教寺、香积寺、湘子庙、楼观台、碑林、秦王府……从古至今的历史不是割裂的,而是交汇在一起的。就像城墙一层层的夯土,堆叠出年轮的印痕,汇聚成这座城市的集体回忆,走过浩如星河的数不清个春夏秋冬。

西安汉长安城城墙东南角遗址

如今的西安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隋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是全世界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军事城堡建筑。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面墙上,均开一扇正门;城门外是瓮城,瓮城外又是月城;在城墙外还环绕着一整圈护城河,使得城市固若金汤,成为这座城市最坚定的脊梁骨。

与隋代在皇城外修造宏伟的外郭城墙不同;明末,为阻挡李自成南下占领西安,在四座城门之外,修建了四座用来拱卫城墙的小外郭城。主城与外郭城合称,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关”。

清·陕西省城地图

四座外郭城中,东关城面积较大,熙熙攘攘的车来人往景象中,充满了浓浓的市井气息;除此之外,其余三座外郭城都是由中轴路和路旁的车马店简单排列而成,由围墙围住,在端头设置哨卡,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门楼,称为“哨门”。由于古代国人识字率较低,时间长了,便把哨门写作了“稍门”。

如今,当你步出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南关正街、北关正街、东关正街、西关正街四条大街仍然为我们沉淀着这旧时的城市印记。

其中,在南关,还能看到诸如“南郭路”“围墙巷”这样的小巷,清幽安宁,穿行在其间就仿佛看到一幕幕的往事从眼前闪回。

南关正街

在南稍门西侧不远处,有一处清幽的古刹。古刹内已经失去了梵音袅袅,却依旧林荫绵绵,一片静谧,这就是荐福寺。寺院里没有香客,日常游人也不算很多,不喧闹,也没有其他公园广场那样的精雕细琢。在寺院里,有一座高大宏伟的佛塔,塔顶却是倾颓的。这就是小雁塔。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都知道唐代科举进士及第后,文人墨客会在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题诗,寓意“跃登龙门”,这就是“雁塔题名”。其实,明清两代,陕西省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也会到荐福寺内的小雁塔题写自己的名字,这就是“雁塔武举提名”。

长安城内一大一小两座雁塔,便穿越时空形成了一文一武的提名佳话,见证着这座城市文脉的延续,代代相传。

大雁塔

小雁塔是一座中国传统的密檐式砖塔,塔身横截面为四方形,正面则像一棵雨后春笋,由于失去了最顶的两层,它目前仅存十三层,约44米左右的高度,约十几层楼高。它自地面向上直挺挺地伸展,而后逐渐收缩,看上去既挺拔、又没有高楼所带来的压迫感,显得敦厚而内敛。

小雁塔

同样内敛的还有一口大钟。它位于小雁塔北侧的荐福寺钟楼内,如今因为从顶到底的一道裂纹已经无法敲响。当你从它身边经过时,或许未曾驻足停留,也或许为它旁边复原的大钟所吸引而撞上几声。总之,这口深藏不露的钟看起来并不惹眼。

然而,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

来源:西安博物院

晨钟暮鼓,是中国佛教寺院每天早晚的功课。清代,每天清晨,悠扬的钟声都会从荐福寺传出,为西安全城百姓报时。朝阳下的小雁塔与浑厚的钟声仿佛时光的沙漏一样,让人们窥见这座古刹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

雁塔晨钟被称作“神钟”。据民间传说,清末一位妇女因为思念戍边多年音信全无的丈夫,便来到荐福寺祈愿。方丈让她把心愿写在黄表纸上,做法事后贴于钟上。不久之后夫妇二人便真的团聚了!

从此之后,西安城内外的百姓都会前来祈福敲钟。大家认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写在黄表纸并贴到钟上,钟声就会把这份思念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边。

碑上铭文记录了这口大钟的铸造经过。它是在公元1192年,由当时陕西京兆府路乾州武亭界崇教禅院的高僧主持下铸造于鄜州鄜县的。大钟上铸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为社稷祈福。

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武功崇教禅院原有一口铸于金代的铁钟,后因为渭河向北改道,寺院冲毁,这口铁钟也就长眠于渭河河底而遗失。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妇人在河边浣洗衣物,当她捶打这些衣服时,竟听见河里发出鸣响,便报告了官府,使得这口钟重现天日。之后,人们便将其放置在荐福寺钟楼内:“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

噌弘初破晓来霜,

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

千秋胜迹总苍茫。

小雁塔是为了存放义净法师从印度取回的经书,并提供译经场而在荐福寺修建的。

当年,义净为了翻译整理经文,日夜勤勉耕耘。清代诗人朱集义为雁塔晨钟题写了如上诗句,便是在这声声钟鸣之中,回望千百年前义净西行取经的往事。

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长安城荐福寺内,小雁塔的风铎伴着梵音飘荡,一位年逾古稀的高僧溘然长逝。他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并称为汉传佛教四大译经家,这就是义净三藏法师。

所谓三藏法师,并非是玄奘一人的别称,而是指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的高僧的尊称。经,就是佛陀本人亲授的经典;律,是佛教徒所需要的遵守的戒律;论,则是历代高僧大德的论著。

说起义净,虽然不如比他时代稍早的玄奘三藏法师家喻户晓,但是他是继玄奘之后最为著名的西行求法高僧。他自公元671年首次求法,到695年返唐,前后共计二十四年之久。

义净法师(资料图)

义净法师原籍河北范阳,自小出家。十五岁时,他便发现,玄奘大师取回的经书虽然让中原人对佛家哲学文化较为系统的了解,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未解的哲理,需要进一步前往西域探究。

初唐时期,国家休养生息。为了避免人口流失,唐中央政府对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出境有着较为严苛的管理规定,玄奘本人西行就曾经一波三折。正因此,义净选择了海路。

当时,中国通过海运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十分发达。《新唐书》曾经记载到,从大唐南大门广州到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航运业已十分发达,甚至前往大食国(阿拉伯半岛)也只需要九十天。

广州·光孝寺

于是,他便南下到了广州,在光孝寺弘法。当时,岭南地区由冯唐二氏实际控制,其中冯孝诠为唐太宗册封的岭南镇守使,而与之联姻的冼氏则为岭南七十二洞共主。二人笃信佛法,在他们的资助下,义净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登上了下南洋的波斯商船。

那年,义净37岁。

在西行求法的十二载春秋中,这位三藏法师游历了如今的苏门答腊、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并从斯里兰卡登陆印度次大陆,参拜全印度的佛教名胜,在当时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研修佛家经典,后又在室利佛逝进行弘法和翻译,总共搜罗梵文经藏约五十万颂。

公元686年(唐永昌元年),义净回到大唐,继续在广州光孝寺译经及弘法。九年后的公元695年(证圣元年),女皇武则天亲自迎接他北上,并向他行礼,尊为国师。他先后在洛阳大福先寺、长安西明寺等翻译佛经,最终选择在荐福寺住锡。

由于义净法师选取的是下南洋的道路,与玄奘选择的通过丝绸之路前往印度有所不同,因此他所撰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成为了玄奘《大唐西域记》的有效补充,成为了唐王朝了解东南亚地区、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历史文献,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座雁塔、两位西游法师。蒙曼教授曾经说道,小雁塔带给人的那种舒服感,是一种谦谦君子的包容心。朴实、内敛、不张扬,并不代表他平平无奇。就像义净的大名已不为我们所熟知,但他南下、西行求法的故事,与玄奘法师的历险一道为后世传奇所吸收,两位“唐僧”的经历最终汇总成为了《西游记》的一部分。

作为西行求法的高僧,义净法师的游历,对当时印度次大陆各地佛教僧团情形做了深入细致的描写。由于它西行年代晚于玄奘数十年,因此可以动态地看到佛教演变直到在印度绝迹的脉络。

佛陀诞生地——迦毗罗卫遗址

佛,乃“佛陀”的简称,在巴利语及梵语中是“觉悟的人”之意。所谓佛教,即为普罗大众讲述脱离人生种种痛苦而获得解脱的道理之意。

据记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因为看到世间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而萌生出寻找解决之道的方法。他先是在王舍城跟随数论先驱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苦行。

可是,他发现暂时的精神解脱和肉体的折磨都无法真正让人摆脱真实生活中的苦难。从而放弃之前的修行,来到菩提伽耶静坐思考,最终在30岁左右的一个腊月初八觉悟到人世间的哲理。从此,被尊称为“释迦摩尼”的佛陀开始向他人教授、组成僧团,在印度境内各处弘法50年,直到去世。

佛陀圆寂地——拘尸那迦遗址

原始佛教主要为世人阐述人生之苦,解释苦的成因、消除苦的方法,以及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但是随着佛陀本人的远去,僧团之间对于教义、律法的理解发生偏差,从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佛教的哲学观是无神论的,即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它的整个体系建立在“轮回”之上——所有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存在的生物被称为“有情”,众有情被划分在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之中,根据今生前世之“善业”“恶业”至权衡,而决定所处之道。

无论哪一道,最终都将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然后重新参与轮回,只有悟得解脱之法,并断了缘起,才能涅槃、离苦得乐。

西藏唐卡——六道轮回

部分部派认为,轮回的主体,也就是“我”,是一个实有的状态,在不停地参与轮回;而部分部派则认为“我”是一个由自身的因缘际会所构拟出的一种幻象,参与轮回主体的并不是我本身,而是“业”,就像一支蜡烛行将熄灭,而我们用其引燃一根新的蜡烛,烛火和之前的烛火有缘起,却并不是同一个。

公元一世纪前后,在僧团之外兴起一种全新的菩萨崇拜,并将佛陀神话,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正在求法的有情。在早期佛教中,菩萨主要指的是还未证悟的释迦牟尼,及他所预言的未来佛弥勒。但因为其自利利他的特点,在大乘佛教中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诸多的菩萨信仰,如中国常见的四大菩萨观世音、文殊师利、普贤、地藏王。

大乘佛教的哲学观,则主要有讲述“缘起性空”的中观派,以“阿赖耶识”参与轮回的瑜伽行派,以及讲心有佛性的如来藏派等。

除此之外,大乘佛教还有一个名为“净土教”的派别,指出佛灭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五百年。在末法时代,仅靠个人修习已经难以离苦得乐,因此需要勤念佛号,以求往生极乐世界,并在脱离了六道轮回之苦的极乐世界之中继续修行。净土法门分为主要分为弥陀净土、弥勒净土、唯心净土等。

古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遗址

大乘佛教诞生后,因为其普度众生的特点,教徒便将原本的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佛教”,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传播道路。如今,大乘佛教成为了北传佛教的核心思想,并根植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各民族的文化之中;而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则一路南传至斯里兰卡,继而在东南亚发扬光大,并传至中国云南等地。

传统上,由于大乘佛教修习人数相对更多,便使人有一种大乘佛教后期在印度逐渐取代了小乘佛教成为主流的观念。但是翻看《南海寄归内法传》,其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印度及东南亚各地的佛教教派传承情况,便可知道二者一直是并传的。

景洪·西双版纳总佛寺(南传佛教)

隋唐时期,荐福寺位于长安城开化坊,曾是隋炀帝杨广的晋王府和唐中宗李显的英王府,有着“潜龙旧宅”的名号。唐高宗李治驾崩百日时,太后武则天在此建寺为李治献福,唐睿宗李旦登基后正式定名为“荐福寺”。武则天亲题“敕赐荐福寺”匾额,题字留存至今。

荐福寺武则天题字

由于是皇家寺院,荐福寺规模宏大,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礼佛、会友、赏花、吟诗。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曾在荐福寺跟随道光禅师学习佛法。”徐夤曾在《忆荐福寺南院》中写道:“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荐福寺修成后,义净法师于公元706年入寺弘法。翌年,长安城宫人集资在荐福寺南侧的安仁坊新辟塔院,修建成了荐福寺塔,这就是小雁塔。和印度建筑造型的大雁塔不同,荐福寺中的小雁塔是密檐式佛塔造型,从塔半身开始逐渐收窄、收窄幅度从小变大,形成特殊的弧形,每一层的层高也逐渐收窄。这么一座近60米高的砖塔,即使放在如今也是一幢高层建筑。因此在唐代登塔眺望,李白诗中对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描写尽收眼底。

荐福寺塔为什么被称为小雁塔呢?

唐代,玄奘法师与义净法师都曾是前往印度求法的三藏法师,当年在长安可谓家喻户晓。二者分别在大慈恩寺、荐福寺住锡、译经、讲学,并分别建成了慈恩寺塔、荐福寺塔两座砖塔,高大宏伟,全城可眺。正因这一原因,二塔常被视作姊妹浮屠。

其中,由于规模更大的慈恩寺塔的修建源于印度佛教关于头雁牺牲自己救饥饿的僧侣的传说,有了“大雁塔”的别名,形制稍小的荐福寺塔便逐渐被称为“小雁塔”了。

图:荣耀西安网@爱真

随着唐代后期武宗灭佛,荐福寺虽然是长安城内保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却也因黄巢起义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逐渐,塔院成为了寺院的主体,在历代重修中延续下来,传承至今。

就在义净回到长安之后,印度佛教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也是最后一个时期。从大乘佛教中脱胎而出全新的教理,它吸收了印度教的神祇与修行方式,布置曼荼罗,布置各种仪轨,颂陀罗尼续,逐渐形成了以法身佛大日如来为教主的密教。

之后,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部派佛教,都逐渐密教化,后又逐渐同化于印度教之中,最终因为伊斯兰教的入侵而在自己的发源地消失殆尽。

但是,不同时期的佛教,却因为它的普世性而广泛流传开来。各个地区的佛教特点,就好像为我们罗列出各个时期的佛教教义与僧团戒律一样,使我们一睹佛教的发展历程。

西藏唐卡·曼荼罗

前文所述南传至斯里兰卡、后又传遍东南亚及我国云南等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仿佛被固着在时光之中,给我们一窥释迦牟尼时期佛教僧团的面貌。

而北传的大乘佛教,则各有千秋。

中土,唐代,义净法师曾经住锡的广州光孝寺,在他之后出现了一位名叫“慧能”的法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结合大乘佛教如来藏派思想,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观念,这就是禅宗。唐以降,弥陀净土逐渐成为中原净土宗的主流,尤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普罗大众所熟知。因此,禅宗和弥陀净土逐渐合流,便是如今汉地佛教的主流思想。

慧能法师画像

开元时期,不空、善无畏、金刚智三位法师来到长安大兴善寺译经、弘扬密法,形成了大唐无上密。中唐时期,惠果法师身兼不空、善无畏两位法师的密法传承,在青龙寺教授《金刚顶经》《大日经》两部融合教法,创绘金刚藏、胎藏两部大曼荼罗,创制金刚界各金刚名号,弟子遍及海内外,被尊为三朝国师。他的弟子中,以日本空海法师最为有名。空海学成归国后,在四国岛开设八十八所灵场,将唐密传习至今。

而与印度毗邻的我国青藏高原,则是在以大乘佛教为教理的情况下,融合密教、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形成了藏传佛教体系。

在小雁塔建成的1300多载岁月更迭中,曾经经历过六次较大规模的地震。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小雁塔因为地震,从塔顶至底被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1521年又在一次地震中合拢了。听闻了这段奇事后,一位名叫王鹤的官员便将经过刻在了小雁塔的门楣上。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小雁塔因为华县大地震再次被劈开,八年后再一次“塔合无痕”;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塔又裂”,三十年后“塔复合”。

小雁塔为什么会屡次在地震中裂而不倒,即使经过人类历史上空前大灾难华县大地震而仅仅损失塔顶呢?

建国后,文物专家在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唐代工匠在修塔时,将地基用夯土修成了一个半球形体,这样在地震中,小雁塔就会像不倒翁一样,屡次开开合合。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由于荐福寺距西安城仅一公里,小雁塔又可以成为一处制高点,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护法战争时期,靖国军便以荐福寺为据点攻打陈树藩军。1926年, “围城之战”中,为了争夺小雁塔,攻守双方在此激战六天。就这样,直到解放前,荐福寺一直属于军事要地。因此,荐福寺没有了千年来的香火传承,著名的雁塔晨钟,也在二虎守长安的炮火中被集束手榴弹所炸裂,不再响彻全城。

尽管荐福寺香火不再,寺院内的建筑,以及小雁塔,仍然像一座巨大的丰碑,记录着义净法师的西行的往事,以及他在历史上的贡献。

如今,荐福寺辟为西安博物院的一部分。行走在这方清幽的院落,感受景云钟的沧桑,仰视小雁塔的巍峨,观摩盛唐长安城的沙盘模型,最让人记忆犹新的还是记录了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历代文物。

西安博物院大厅·西安城市变迁地砖

透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唐代的那个长安城,有很多建筑确实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但它并不代表这座城市也消失了。

当我们不再以静态的角度形而上学地要求它固守在唐代的样貌的话,便会发现经过了千年新陈代谢、在岁月中更迭的它仍然在我们的脚下。而它的文化价值内涵,也早已经超越出八水之间。就像日本京都、奈良两座古城对长安城规划的复刻,就像云南大理崇圣寺主塔对小雁塔的复刻一般,就像传播到亚洲各地的佛教一般。

IXIAN.CN

其实,看似玄之又玄的佛教哲学观,说白了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每个人因为家境、修养、性格、欲望等种种不同,生活状态便千差万别。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如果说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那一定是“变化”本身。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站在南稍门,小雁塔的沧桑、一桩桩高楼的雄伟,看这穿行在南关正街的车水马龙,看一个个红男绿女穿行在商店与食肆内外,感受地铁2号线与5号线驶过的震动。千百年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一切都照旧,但当我们将日历速速翻过,就像延时摄影一般,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在小循环、大轮回中不停改变,沧海桑田。

成、住、坏、空,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

但是,我们无需紧张,也无需讶异。既然变化是这个宇宙的常态,我们的追求、我们的努力与拼搏,才弥足珍贵。

在变化的春夏秋冬中体悟到生命的意义,这便是长久的价值。

王涤非于宝岛海南

*小雁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2014年;项目名: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小雁塔为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2014年;项目名: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大雁塔为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为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长安长歌》系列文章,是荣耀西安网邀请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涤非,以地理为经纬,串联起一个个历史故事,为所有想要了解西安的人们,展示这座城市的延续与传承。

作者简介:

王涤非,笔名随风海鸥,荣耀西安网版主、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常年致力于推广西安文化。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小雁塔
关键词:

小雁塔

王舍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