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札记】奚牧凉:发现伏羲的都城“宛丘”?

摘要: 有人曾在某网站发起提问:“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通”陶水管,获得了5.2万个“赞同”。其实,还有比殷墟更早的陶管,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先民就已掌握了陶水管这项“黑科技”:0.35-0.45米长的陶筒,一头宽、一头窄,一节节套扣串联而成三条管道。它们下一条、上两条,组成倒“品”字形,被铺在一座城址南门道路下的沟 ...

有人曾在某网站发起提问:“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通”陶水管,获得了5.2万个“赞同”。其实,还有比殷墟更早的陶管,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先民就已掌握了陶水管这项“黑科技”:0.35-0.45米长的陶筒,一头宽、一头窄,一节节套扣串联而成三条管道。它们下一条、上两条,组成倒“品”字形,被铺在一座城址南门道路下的沟渠内。残长达5米多的管道,北高南低,水流即由此流向南城门外......

这个“城”,便是1980年即告发现,2014-2019年再度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发掘,并在2020年摘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 在南城门附近发现的两组龙山时期的陶排水管道

每组管道皆有一定的坡度,城内高于城外,节节套扣,纵向穿过城墙基础,将污水排向城外的壕沟,平粮台人为解决城内的排水问题,在排房和道路外缘设置了纵横交错的排水沟,造就了目前国内已知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紫禁城的雏形在淮阳?

在周口市淮阳区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村近旁,一片高出地面三五米的硕大土台,令人瞩目。相传,这是北宋时,包公铡杀在救济粮中掺沙子的四国舅之地,从粮食里筛出的沙子,堆成了平粮台。传说不可信,因为这里其实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末期(即龙山时代)史前城址的所在,守护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秘密。

经过发掘清理,平粮台边长185米的正方形城垣,显露了出来,三座未被彻底破坏的城门,分布在南、北、西城墙的正中,一条道路贯穿城市,将南、北城门连接,道路两侧分列有排房。

▲ 平粮台城址平面图

整体呈正方形,城内长宽各185米,占地总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考古人员在城内中轴线的位置,发现了一条宽约6-7米的南北向干道,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表面铺垫白色细沙土。干道两侧,还分布着多排东西向的高台式排房,每排由三四组多间房组成,屋门均朝南,可见布局规划统一严整

“平粮台人”拥有超前的城建技术。城址下掩埋的,不仅有上述1980年考古发现的跨越城墙基础的管道,还有近年来发现的,平行布设在排房外缘的管道。城内有进水的沟渠或洼地,城外有出水的沟渠与壕沟。它们共同构建出一套错综而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不仅创下了迄今国内所见的年代之最,也昭示着平粮台古城的建立,很可能出自精心筹备的宏大蓝图。

“中轴对称、布局方正、规划严整”,考古领队秦岭、曹艳朋如此评点他们手铲下的平粮台城址。此情此景,会否让你产生一种联想:这里莫不是北京紫禁城的雏形?

▲ 平粮台古城遗址复原图

考古人员根据截止到2019年的发掘勘探结果所制作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在很多人眼中,《周礼》的这番记载,虽然在历朝历代未必得到分毫不差的贯彻,但仍不失为对中国人心中理想城市的经典概括。

而平粮台“中轴对称、布局方正、规划严整”,正与《周礼》反映出的重视“规矩”的城建思想吻合。《周礼》诞生之前两千年的平粮台城址,与之后两千年的北京紫禁城,竟有着首尾呼应式的传承,岂不奇绝?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明清北京城是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的最后一件杰作,那么,在可能是传说中夏朝创立前后的龙山时代,中原大地上拔地而起、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城池,便可视作中国城市史的先声。

在距今约5000-4000年的中华大地上,一个核心的历史趋势,便是中原的崛起:当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逐渐陨落,一度低调的中原,走上了务实的武力争霸道路,并最终发展出中国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夏。

多方势力在龙山时代这场波谲云诡的大戏中登台逐鹿,他们所居的城址,可能是现已发现的陕西石峁、山西陶寺、山东城子崖、河南王城岗……也可能是距今4300-3900年的平粮台。有着高耸城垣和深陷壕堑的平粮台城址,虽然面积不大,但防御性强,大可满足当时中原先民对战略据点的迫切需求。

太昊伏羲氏的都城?

▲ 南城门内早期道路上发现的4200年前的车辙痕迹

间距0.8米,基本平行,很可能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印痕

四十年的发掘研究工作,让考古学家对这座范例级的史前城址,有了较为具象的认识。早在1980年,学者们便“解剖”了南城门遗址。那里本是城墙的豁口,“平粮台人”在中间留出门道,两侧分别用土坯,依城墙,垒起屋舍,如此,便有了两座门对门的“门卫房”。

南城门守卫的中轴道路,见证了平粮台城址的兴衰全程。昔日路上往来交通的景象,近年通过考古工作也得以部分重现:在南城门附近不晚于距今4200年的路面上,还残留有车辙痕迹,最明显的一条长达3.3米。其中一组平行车辙,间距0.8米,原来,早在河南二里头遗址之前500年,人们便已掌握了“双轮车”这项“简约而不简单”的发明。

平粮台城址中的“排房”建筑,以土坯为材料,一般在修建前,还会先垫筑几十厘米的纯净土层。排房的外观呈长条形,内部则由隔墙分出三四个规模相似的房间,每间还能分别开门。或许,一座这样的排房内,便居住着一个家庭。

一座座排房,统一朝南,呈东西向布局于城内,单排东西延伸60余米,在接近南北中轴线时即止,每排前后间距15米左右。如此整齐划一的安排,定是“早有预谋”,甚至兴许还能帮助考古学家从中窥见“平粮台人”的族群组织模式。

▲ 平粮台南城门附近出土的玉冠饰残片

与湖北后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200-4000年)、海岱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的同类器物,在外形和加工特征上都有近似之处

随着中原的崛起,此前见于四方的文化因素,也开始呈现向平粮台城址所在的豫东地区汇聚的征兆:平粮台城址出土的一件玉冠饰残片,形状和加工特征与湖北、山东一带同时期的同类器物近似;另一件表面刻画有对称的复杂兽面纹的陶碗,与长江流域的玉器纹饰在结构和表现方式上颇为接近。而它们,很可能是各种势力相遇、交锋于中原这一十字路口的时代底色的缩影。

如今已知晓历史潮向的我们,会发现,平粮台遗址似乎又为其后的中国做出了些许预兆。譬如,近年城内发现有四具完整的用于祭祀的黄牛,牛肩胛骨还被用作占卜。

要知道,黄牛是龙山时期才进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种,“平粮台人”当时肯定不会料到,自己正奏响着后世甲骨文的某种先声。

▲ 兽面纹陶碗

考古人员在城内排房室外发现,其纹饰也与长江流域的玉器纹饰颇为相近。显示了平粮台古城作为豫东地区重要的龙山时代区域中心,所具有的多元文化背景

更为神秘的,则是2006年于平粮台城址采集到的一件半圆形陶纺轮,其上图案,被古文字学大家李学勤先生辨识为八卦中的“离卦”。对于淮阳而言,这一发现不啻为天降喜讯,因为一些传说所言的八卦创造者——伏羲就葬于此地,现在当地还保存着明清时期修建的太昊伏羲氏的陵庙。更为大胆的猜想进而指出,平粮台城址即伏羲的都城“宛丘”。

巧的是,如今在平粮台城址内,一座伏羲巨像赫然矗立,当地村民每十天至此举办信仰仪式。当然,将平粮台城址与伏羲联系起来,也许证据尚欠、为时过早,但毫无疑问,伏羲像凝视下的平粮台城址,已通过考古学重拾了光阴的碎片。从此以后,当面对“中国从哪里来”这一大问题时,平粮台黄土之下的发现,将给予我们至关重要的答案。

来源:《中华遗产》

相关阅读

  

李宏飞:河南史前城址的分类研究

  

刘疆:四千年前古人就有了排水管道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