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双线长城

摘要: 西汉长城东西向伸展。开新北道时,东汉在长城上开门设关。为有效防御起见,修筑双线长城以为安全。相较之下,外线遗存更为高大,相对完整,坍塌状墙体宽约12.7米(实测)。所考察的那一段双线长城,东端内、外线相距约五十六米(实测),渐西渐近。 内线长城残高约三米,坍塌后宽八至九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筑成。夹有罗布麻、胡杨、骆驼刺。为芦苇、 ...
西汉长城东西向伸展。开新北道时,东汉在长城上开门设关。为有效防御起见,修筑双线长城以为安全。相较之下,外线遗存更为高大,相对完整,坍塌状墙体宽约12.7米(实测)。所考察的那一段双线长城,东端内、外线相距约五十六米(实测),渐西渐近。

   内线长城残高约三米,坍塌后宽八至九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筑成。夹有罗布麻、胡杨、骆驼刺。为芦苇、沙土相间杂而夯成。

   双线长城正南,有燧,名巴州一号烽。其东南,为巴州城。周围风蚀严重,路难行,恐其为广至县址或阶亭驿(李正宇)。

   李正宇:汉明帝十七年,大将军窦固北征,大致自此出塞,开通新北道亦在同时,又筑外线长城,故有双线。推想在内、外线长城之间应有城墙相连,或在东端设门,或在双线紧狭处设门,现在都看不到了。敌骑入侵时,为分散敌兵、缓冲敌势,外墙力求高而长。若敌突入内外长城线之间,还可围而歼之。

    李宏伟:双线长城西,外线长城遗址终止处,有燧烽。燧下,两侧都有坞墙。东有建筑遗址,北有门,疑为检查所用,南亦有门。

   李正宇:春秋时代,“关讥而不征”,盘问检查,只事治安防卫,《礼记》有载。

   纪永元:烽燧构建中无柴草,木质拉杆多,土夯而成。周围地势,南高北低,洪水可到。烽上多窝形凹陷。

   李正宇:双线长城西侧烽燧,夯层在十六公分左右,层位厚,土质粗糙,大致在东汉,甚至是六朝以后加固。或为修筑双线长城时所修。有层位不齐、土质有别的重修加筑部分,先有人迹初到之时的死土贫壤,后有人居活动而富含腐殖质的灰色土层。

   李正宇:烽燧西南,有沙堆,大量陶片散布,应为长城复线终点位置。再西,沙堆上炉渣较多,土色红,双线长城西侧可能有窑址。坞壁(似南墙)痕迹依稀可见。烽燧下,坞(坞,邬,障,一义焉)墙遗迹成院落状,推想当年,这里有士兵所居之屋,也养马,以备驿报。

   李正宇:西汉修筑长城烽燧,建筑规格高,要求严。每先粉碎土块,使其均匀细致,再洒水夯筑,以求坚实永固。今日勘查,可依之为凭据。沙州城西北角墩往南10余米处,有近代开挖豁口,百姓出入。城北墙垣上世纪80年代犹长百余米。城墙断面上,最为明显。最里层,西汉修筑,夯层厚11厘米,土粒极细,继而西凉,外为唐代。

   纪永元:敦煌南湖唐寿昌城遗址亦如是。墙基三段,有粗有细。

   李正宇:铁锈发暗,却无杂质。考古之时,多探究遗址周遍垃圾堆积等处,可有发现。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