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代表委员专访 | 袁靖委员:加强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力度

摘要: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发展,文物科技的许多方面逐渐进入深水区,由于基础研究薄弱而带来的科学化水平较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力度”的提案。提 ...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发展,文物科技的许多方面逐渐进入深水区,由于基础研究薄弱而带来的科学化水平较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力度”的提案。

提到文物领域基础研究现状,袁靖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物的物质属性及其历时性变化规律缺乏深入研究,难以为文物价值认知与本体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如对文物的原始材质、性能、人工干预以及历史上的流通转移过程的揭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文物劣化的微观机理、病害发育过程以及环境作用机制的认识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文物保护材料的作用机制、保护功效和服役周期等缺乏深入理解和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二是支撑文物领域科学数据获取和应用的专有技术、工具、模型、算法等缺乏。如痕量有机质遗存的提取和鉴定方法、满足原位无损的文物病害诊断技术、面向文物安全的风险智能监测与防控技术等。

三是文物保护工程和文物修复项目的对象、实施环境千差万别,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集成多样化,而目前对工程实践中的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共性规律等基础研究空白,造成工程质量难以充分保障。

四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物知识的融合仍存在较多屏障,文物价值传播利用中“两张皮”的现象突出。亟待开展系统研究,突破基于内容创作的文物展示理论和方法创新。

针对问题与需求,袁靖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牵头,会同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等部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部设置一级申请代码,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应考虑重点支持六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考古科学。主要包括古代资源开发、古代物料产源与流通、古代材料表征、古代工艺重建、文物功能复原、考古年代学、残留物分析(微尺度遗存)等方面。

二是文物劣化机理。主要包括文物病害诊断与表征、劣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劣化过程动力学、病害微观及亚微观计算机模拟、劣化阈值评估与预测等方面。

三是文物保护材料。主要包括文物保护材料作用机制、设计与表征、制备与加工、使役行为与效果评价等方面。

四是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与修复理论,文物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古建筑、石窟寺、古文化遗址等文物保护工程的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共性规律等方面。

五是文物防灾减灾与安全防护。主要包括文物风险防控理论、文物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文物灾变演化规律,文物安全风险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关键技术等方面。

六是文物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人文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文物知识生产与展示传播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


  采写:李

  编制:张丽卉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 让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